巴金、老舍…这些大作家的笔名都是怎么取出来的?

岳麓书社   岳麓书社   2017-01-04 18:46:01

笔名是作者发表作品时,隐去真实姓名所署的别名。这种文学现象比较常见。

鲁迅《花边文学·序言》:“我本也可以就此搁笔,但为了赌气,却还是改些作法,换些笔名,托人抄写了去投稿。”

巴金《沉默集·序》:“但是我也用过别的笔名发表了几篇文章。”

冰心《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但我终究是大学里的小学生,思想和文字方面都不成熟,我不敢用自己的名字,就用了‘冰心’这个笔名。”

爱读书的人都知道

大作家们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笔名

笔名远比他们的原名有名气得多

如巴金、老舍、曹禺、冰心……

大作家们的笔名可不是随意乱取的

它们背后都有着大学问、大讲究

那么,这些作家的笔名都是怎么取出来的呢?

巴金


原名李尧棠。

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曹禺


曹禺,是著名剧作家万家宝的笔名。

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万”(繁体字为“萬”),繁体“萬”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徐志摩


原名徐章垿。

徐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很多: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志摩”这一名字是由他父亲取的。诗人儿时“抓周”,家里来了一个志恢和尚,在其头上抚摩一圈说:“此儿将来必成大器。”这话正合徐父心意,于是便让儿子又名“志摩”——志恢和尚摩过头顶。

戴望舒


戴望舒,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

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笔名“望舒”取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即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

萧红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有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萧红和萧军曾是一对情侣,萧军给萧红起笔名为“萧红”,两人谓之“小小红军”,表现了他们对革命的向往。

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

冰心


原名谢婉莹,她的笔名会让人想到“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冰心在发表她的第一篇创作小说《两个家庭》时, 第一次使用了“冰心”作为笔名。据冰心表示:

“当时我不愿同学们知道文章是我写的,而‘冰心’笔划既简单好写,又与我的本名谢婉莹的‘莹’字含义‘光洁、透明’相符。”

在《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中,冰心自述:

“但我终究是大学里的小学生,思想和文字方面都不成熟,我不敢用自己的名字,就用了‘冰心’这个笔名。”

琼瑶


原名陈喆。

她的的笔名来自于《诗经》: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朱自清


原名朱自华。

笔名来自于屈原的《楚辞》: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之子朱乔森在《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中记述,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

张恨水


原名张心远。

笔名取自南唐李煜的《相见欢》: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他自己说还有另外的原因是“也好随时听人称呼,随时看到‘恨水’两字,时刻自勉,珍惜时光。”

莫言


原名管谟业。

在一次演讲中,莫言对自己笔名的来龙去脉做了解释:

“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在我们农村叫做‘炮孩子’。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炮孩子’,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

茅盾


原名沈雁冰。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笔名“茅盾”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鲁迅


原名周树人。

对于这个笔名的含义,许寿裳先生曾向鲁迅作过询问,鲁迅的回答是:

“我以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古龙


原名熊耀华。

古龙的校友朱邦複在《智慧之旅》一书中的说法是这样的:

其次,班上有位女同学,名叫古稚凤。她长得清秀脱俗,曲线玲珑,更难得的是有一股神圣不可侵犯的气质。在我们小和尚群中,她有如殿上的神祇,又宛似沙漠中的绿洲。自然而然地,她不仅令同学们倾倒,更吸引了许多高年级的狂蜂浪蝶,时常来班上骚扰。

曾有一位老师把古稚凤的名字误唸为“古鸦凤”,从此大家就叫她“乌鸦”。后来成名的武侠小说家“古龙”,当时就读卅五班。他也是我们常见的“鸦客”之一,他对“古稚凤”迷恋之深,可以由其笔名“古龙”略知端倪。

金庸


原名查良镛。

笔名是将原名中的“镛”字拆开为“金庸”。

责编:李婷婷

来源:岳麓书社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