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菜报 2017-01-07 12:31:36
长沙史学界耆宿黄曾甫出过一本书《春泥馆随笔》,其中一篇文章《昔日长沙四大名厨》,对萧荣华、柳三和、宋善斋和毕河清分别有一段描写。他在文章中写道:“宋以红煨土鲍、口蘑三丝、奶汤鱼翅等杰作,名震一时。”这说明宋善斋是以做官府菜见长的。
黄曾甫文章中提到的红煨土鲍、口蘑三丝、奶汤鱼翅这三道菜,都是宴席上的高档菜。红煨土鲍成菜上桌时,并非我们印象中那挂着海鲜汁,放在盅盏里“每人每份”的鲍鱼团,而是把鲍鱼双面剞花刀,斜切成厚薄相宜的条条,伴着土母鸡、五花肉、葱姜料酒冰糖酱油,经文火煨透,最后下锅勾芡、撒上胡椒葱段香油,出锅后还要用菜胆围边。
口蘑三丝用蘑菇中的上品口蘑切丝,与鸡丝、火腿丝一起熘出来。奶汤鱼翅前期制作与红煨鱼翅没有多大区别,先要把鱼翅伴着土母鸡、五花肉等,一起上文火煨好,到后期就“换汤不换翅”,红煨鱼翅、红煨土鲍都要用事先备好的色香浓郁的红汤,而奶汤鱼翅则要用事先备好的洁白鲜香的奶汤。
红煨土鲍
“戏子的腔,厨子的汤。”宋善斋做菜,哪种菜用哪种汤,是有严格规定的。那时候烧煤,在厨房里一排炒菜的敞口炉子中,夹着一只隆起的堆炉子,像个“小山包”。在这个“小山包”四周,用炉钎捅了四只火眼,每只火眼边靠着一只盛满了汤水的大铁炉锅,这就是专门用来熬汤的八卦炉。
八卦炉边上的四只炉锅里,熬的是四种完全不同的汤。高汤,也叫清汤,是用猪杂骨和鸡鸭的骨头架子熬出来的。因熬久了会“沉渣泛起”,所以要往炉锅里下一点生鸡血,汤便可漉得清亮见底,任你熬多久也不浑。高汤味道特鲜,烹制泡汤肚尖、口蘑鱼唇、西湖里脊等菜肴都要用高汤。红汤,是用猪肘肉或整鸡、整鸭加入浏阳豆豉、原汁酱油上文火煨出来的。做红烧海参、红煨土鲍、红煨鸡块之类菜肴用。奶汤,一般是用猪脚炖出来的。汤的油脂很浓,滴几滴在菜盘里,冷却后便会凝成洁白的乳状物,是烹制奶汤鱼翅、奶汤三味等菜肴的汤料。最后是毛汤,毛汤在一些菜谱上又叫普汤,是将大块猪肉煮熟时留下的大锅汤,一般做高档菜蹿水或者韭菜、芹菜掸水用。
文/江异
(编自《民国湘菜秘闻》,有删节)
几经进化的东安鸡
东安鸡
“东安鸡”是一道驰名中外的美味佳肴,曾被列为国宴菜谱之一。“东安鸡”经历了三个朝代的演变。
西晋时叫“陈醋鸡”。西晋时,应阳县(现永州东安县境内)时任县令为县衙挂匾,大摆宴席。依风俗,正规酒席的第五道菜就是鸡肉,叫“鸡开口”。那一次的“鸡开口”吃起来有点酸,这一酸,酸开了食客的胃口。散席后,县令问厨师怎么想到在鸡肉里放醋?厨师忙跪在地上说:“大人恕罪!当时很急,错把陈醋当料酒。为除醋味,就加了花椒、生姜。”县令笑着说:“快起来!大家都说这放了醋的鸡真好吃!”一时巧合,竟创造了一道名菜。从此,“陈醋鸡”的做法在民间传开了。
清末时叫“官保鸡”。清朝末年,湘军将领席宝田因镇压太平天国和贵州苗民起义有功,深受朝廷器重。席宝田晚年称病归里。一次,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到席宝田家做客,酒席中上了这道“陈醋鸡”。家厨为了增加鲜味,特在“陈醋鸡”里加了些陈年乳豆腐汁,这样做出来的“陈醋鸡”酸辣可口。曾国藩等人吃了,赞不绝口。左宗棠问及菜名,席宝田本想说“陈醋鸡”,可又觉得这名字太土。曾国藩插嘴说:“这是席官保家的特产,就叫‘官保鸡’。”左宗棠、刘坤一附和说:“名将家里出名菜,官保鸡,好名字!”从此,这道菜就传到了宫廷。
民国时叫“东安鸡”。北伐胜利以后,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为庆祝胜利,在南京设宴招待部下和同僚,席间出了道“官保鸡”。他的私厨是伍家桥人,在厨艺上更加讲究。鸡必须选用一斤半以内,未生过单蛋的雌鸡。在刀法上,一只鸡除了内脏,一共切成十六块,摆在盘子里,正好是一只完全的鸡。部下和同僚吃过之后,都说这道菜造型美观,肉质鲜嫩。问这菜叫什么名,唐生智说:“这是我们东安的特殊菜,叫‘东安鸡’。”
整理/周楚怡
责编:郑礼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