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 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2017-02-23 20:58:38
2017年2月10—11日,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抬阁故事会又一次吸引了无数影友以及中国民俗爱好者的眼球,一年一度,大闹元宵。今年我有幸第一次来到这里,感受激情,一饱眼福!
摄影:肖克
【千年小镇,长久安乐】
长乐镇背山据江,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南临汨罗江,东靠幕阜山余脉智峰山。小镇已有1500余年历史,镇名取“长久安乐”之意,便利的水陆交通环境为长乐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商客,这里素有“小南京”之称。
长乐抬阁故事会源于隋唐,盛于明清,由元宵闹花灯习俗演变而来,是一项集惊、奇、险、巧于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
长乐抬阁故事会是长乐人的“行为艺术”。他们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个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表演一段段故事,浓浓的民俗味在一个个人物造型中喷薄而出。2011年,长乐抬阁故事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乐镇抬阁故事会的精妙之处在于“比”。每逢太平年景,从正月初一至元宵节,长乐镇上市街和下市街两个团体就要进行故事会比赛。 比拼越激烈,故事就越精彩;“火药味”越浓,民俗味就越浓。比如,上市街来一出“樊城下书”,向下市街“下战书”;若下市街不回应,上市街再来一出“太公保钓”,将下市街比作“鱼”,对下市街进行“挖苦”。若下市街仍不回应,上市街则“十二面鼓”擂响,逼迫下市街“应战”。这时,下市街扎一台“鸡嘈南北”,将上市街比喻成“鸡”啄食的模样。紧接着,“太公到此”“十二寡妇征西”“十三个和尚救唐王”……此时,上市街和下市街已成对擂之势,在“故事里”誓要一较高下。
正因为“比”,这项民间艺术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历久弥新。
故事会怎么“比”?一方出6条龙,一方就出9条舞龙;一方踩2米多高的高跷,一方就踩3米多高;一方打6套威风锣鼓,另一方打10套;你出8个娃的“八仙过海”,我上9个娃的“永乐观灯”。
故事会里,孩子们是主角。长乐人把自家的娃娃装扮成一个个历史或传说人物,“晒”出一个个造型,表演出一段段故事来。这是属于长乐镇人的“行为艺术”。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娃娃,分演着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和高跷故事,从隋唐流传,至今不衰。
化妆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对于他们来说这是特别骄傲的一天,能作为表演者的孩子都经过了精挑细选。整个化妆的过程好似一条流水线,有的老人负责扑粉,有的长者负责描眉、抹脂、上彩,一切井然有序,几百年的习俗就这么延续了下来。
长乐故事会分为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高跷故事四大类。再以会旗、彩旗、横竖牌匾、彩灯、油筒、威风锣鼓、乐队等为辅,并配以玩龙(分为彩龙、火龙两种)、舞狮、彩莲船等。近年将一些现代科技手段用上,使表演的故事既有传统色彩,又有时代精神,更具新、奇、巧。
【地故事】
不依附载体,直接在地上行走,由一个乃至多人组合表演。如老汉驮妻,由一人表演,表演者上半身化妆成女性,涂脂抹粉,云髻高盘。此类故事均在地上作哑剧表演,二人者为刘海砍樵,多人者如唐僧取经,还有大脑壳,小脑壳,头大者如巴斗,头小者如拳头。还有穿胸官,即一根竹杆,从胸前穿过,由二人抬着竹竿表演,奇巧滑稽。
【地台故事】
地台故事又称矮故事,用木料做成1米左右高的平台,置于车上推着行走(或由四人肩抬)。一个平台就是一台活色生香的“故事”——平台上有山石、树木、亭台、桥梁、船舶等布景,周围以彩绸布作装饰,也有用其他物件装饰的,如彩色丝线、各式镜子,甚至是各类药材等,匠人们根据具体故事别出心裁而设计,无奇不有。
【高彩故事】
高彩故事又称高故事。用木料制成长、宽、高均为1米的基台,由4人肩抬,同样可置车上推着行走,用长约2米的20圆钢,根据所需表现的内容弯曲成形。下端固定在基台中央,由上下两人妆办。如《三打白骨精》,即由白骨精居下,双手持双股剑向上交叉,悟空手掣金箍棒,捧击双股剑交叉处,悟空悬空执棒端,头下脚上,利用服装、剑棒等道具,巧妙地将中心支撑圆钢遮住,而悟空整个身体实际靠钢支撑。
高跷故事简称高脚。用两根长杉木制成,高度从1米(脚踏板距地净距离为准)、2米、3米,最高至4米不等。用布条捆绑于小腿,脚踏于踏板上,徒手直立行走。技艺高超者可以做出扭、跳、弯腰、后仰等等各种惊险动作。根据所表现的内容,同样由一个乃至多人组合。表演者勾脸谱着戏装,手持刀、枪、剑、戟、马鞭等各种道具。
千年故事,经久不衰,古镇的人们一代一代的传承,每一个故事,都表达着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
责编:周梦菡
来源: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