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帮宁 文萃报供稿 2017-03-15 15:25:54
中国汽车工业从何时开始?怎样开始?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曲折故事?孟少农之女孟运为我们揭秘一段尘封了60年的记忆。
口述:孟运
在汽车工业界,孟少农是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把自己汽车科技知识和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了我国的汽车工业,而从不计较名誉地位,直到晚年才获得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光荣称号。但在人们的心目中,由抗日学生、进步青年、红色教授、工程师,到汽车工业的巨星、名家、创业人、拓荒者、军师、泰斗,他的各种美名不计其数,而统称他为同志或老师,我觉得是合适的。
——李岚清
为中国造汽车
我的父亲原名孟庆基,字少农,是湖南桃源县人,这个县城是由于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而得名。父亲1915年出生在北京,祖父曾在北洋政府里任小职员,13岁那年袁世凯复辟,他随祖父回到老家。
父亲从初中开始就是个优秀的学生,每逢考试必得第一。高中考进长沙一中,也是第一名考进,第一名考出。在祖父失业,家境困难的情况下,1935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的“清寒公费生”,学习机械专业。
“七七事变”后,父亲随学校南下,在长沙与同系的一批同学一起参加了国民党的“陆军交通辎重兵学校”。在学校里,他们把汽车拆了装,装了拆,练就了很好的动手能力。1939年8月,父亲回到学校——在当时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大继续读书,同时回学校的有胡亮(胡笃亮)、吴仲华、胡可满、马芳礼等。
1940年清华开始公费留学考试,由于抗战原因,积压了三届学生,但父亲的物理仍然考了第一名。1941年10月,父亲考取了清华留美第五届公费生,与同窗好友屠守锷(后来成为我国“长征二号”火箭的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元勋)等16个人,一起远涉重洋。父亲进入美国波士顿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专攻汽车专业。
1943年2月,父亲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他谢绝了中外导师建议他转学物理和继续攻读博士的殷切希望,转去了福特汽车厂实习深造。当时父亲的想法是:“光念书,在哪儿不能念?何必晒在美国?弄个博士学位,回国还是个教书匠。我要做一个实践者,把美国的工厂搬到中国去!”因为同样的抱负,屠守锷进了美国一家飞机制造厂。
福特汽车厂非常器重这位勤奋好学的中国工程师,为父亲提供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优厚的待遇,想把他留在福特厂。同时,J&L机床厂也看中了他,想聘请他当雇员,甚至还填好了雇员证,开好了支票。但这一切都被父亲婉言谢绝了。他要回到祖国去,为中国制造汽车。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父亲的心早已飞回了祖国。但由于战争造成的交通阻隔,父亲回国的愿望直到第二年才得以实现。1946年6月初,父亲在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搭乘战后开通的第一班民用航船,同船的还有他的同学、好友钱伟长(后来成为中国物理界泰斗),他们于6月中旬到达上海,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
很多年后,我也去了美国留学,并工作了几年。在美国我还见到了父亲当年在交锱学校的同学,他们对父亲回国,对祖国的不理解,更让我看到了当年父亲的义无反顾。
没想到,父亲回国后刚登岸,就被国民党军队“没收”了两大箱书籍。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当时学校还没有迁回北平(后来的北京),他和同事们用3个月,亲自修复了已成为一片废墟的清华校园。父亲是清华大学第一个教汽车专业的教授,开创了中国高等学府中第一个汽车专业。
但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让父亲陷入了迷茫,他终于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中实业救不了国。直到他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才找到了方向,找到了真理。1947年8月上旬,经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做党的地下工作的母亲的介绍,北京地下党组织批准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清华大学教授中第一个中共党员。
1948年,北京临近解放,北京高等学府里特务活动猖獗,为了保证父亲的安全,在党组织指示下,父亲和母亲一起撤出了北京,辗转来到了解放区。当年10月,父亲到设在石家庄的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报到,在计划司司长徐驰同志手下工作,当时这个部的部长是黄敬,他们准备北京解放后参加接管工作。一个月后,父亲随徐驰出发,到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住下,等候进城。
“光杆司令”
1949年2月初,父亲所在小组进城,开始负责对矿冶、地质、工业三个研究所的接管工作。5月又回到华北企业部,父亲任技术室主任。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华北企业部正式改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部长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同志兼任,后来由何长工任代部长,刘鼎、钟林任副部长。父亲成为重工业部里的第一批公务员,也是当时中国汽车工业的惟一主管。
还在1949年9月时,苏联政府就给即将成立的共和国派来了3位汽车工业专家,其中有斯大林汽车厂总设计师斯莫林。从那时起,和斯莫林在一起探讨如何创建中国的汽车工业就成了父亲的日常工作。
1950年初,父亲调到机械局筹备组。刚过新年不久,1950年1月10日,刘鼎部长把父亲叫到办公室,对他说:要立刻着手筹建中国汽车工业,要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说实话,父亲当时并没有思想准备,他以为至少还要等经济恢复几年后才有条件搞汽车工业。
刘部长说:“形势的发展比你估计的要快,我们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国民经济需要大量的汽车,你提个意见吧!”当时中国汽车业的现状是,大约有2500台机器,10700名员工,生产能力(指大修能力)11500台次/年。其中,较大型的修配厂约有100个,分布在全国。国内汽车保有量约为8万至10万辆。
同时,刘部长算了一笔账:我们有137000公里的公路,在江南有蒋介石军队围剿红军使用的公路,同时,日本也在华北修了不少公路以对付八路军。这都是中国人民辛苦建造的,和当前的汽车保有数极不相称。
他说,铁路有两万多公里,有很多不能发挥经济效用,就是因为缺乏与铁路配合的公路和汽车,还有邮政、工业、农村、科技、国防等都需要有我们自己的汽车工业。所以,现在上汽车工业是全国人民欢迎的,但要集中全国力量才行。
父亲一听当然高兴了!盼了多少年,不就是为这个吗?这一下父亲就忙起来了。1950年2月21日,刚过完春节假期第一天,父亲就正式到汽车筹备组工作,这时的筹备组他还是“光杆司令”一人。当天父亲见到刘部长,提议向财委、军委后勤部、交通部提出意见书,并建议:组织汽车制造业,并召开汽车工业会议。
这些都是父亲的笔记中记载的。第二天,即1950年2月22日,全国机器会议召开,开始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预热。这个会一直开到3月15日,各方面意见逐渐集中统一。3月18日,父亲找到刘部长,提出了汽车工业筹备组的人员名单。3月19日,星期日,胡云芳调到汽车组,这是汽车筹备组调来的第一个人。之后找部长批条子,又把胡亮调来,另外还调了谭惠然、王树屏等人,这才告别“光杆司令”的日子。此后的日记中,有不少是父亲到处找领导请求放人的记录。
同时,父亲提请部里为筹备组派个组长,他认为自己是个知识分子,不适合主持政治工作,搞技术更合适。这样,部里调来郭力叔叔担任汽车工业筹备组组长,父亲任副组长。郭力叔叔是一位曾就读哈尔滨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有专业特长的老干部,从此他们两个老战友为中国汽车工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鲜为人知的规划
在父亲留下来的笔记本上,我发现了筹备组最早的建设纲领,也就是在苏联援建之前自己做的规划。当时的计划是以汽车配件厂为基础,建立新厂,一般年产5000辆,新厂址拟在石家庄。后来实施的计划和我看到的这个完全不同,大概前者更着重自己的力量吧。
实际上,在1950年1月23日,毛主席和周总理就在莫斯科与斯大林谈定,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由苏联援建156项重点工程项目,其中就包括建设我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设计纲领年产3万辆载重汽车。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在克里姆林宫举行,苏联援建中国汽车厂的事情也随之确定。但当时我父亲还不太清楚这件事,甚至部里也不知道。
后来情况公开,进入程序后,这个厂的设计纲领也发生了变化。1950年10月,有两名苏联专家直接来到部里。而在这之前,汽车筹备组并不知道他们的到来,更不知道他们为何而来。部里安排父亲等人立刻和苏联专家们联系,他们这才清楚,苏联专家一位是总设计师,另一位是总图设计师,他们来中国是授命参加建设中国汽车厂项目,这是两国政府签订的协议,最初苏联援建中国141个项目,后来扩充到156个。
当时这些项目都是由中央财经委员会(简称中财委,是中央各个部以上的机关,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被撤销)负责,中财委主任是陈云。因此可以说,陈云同志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最高领导人和最早领导人。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在陈云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从无到有的。
1951年1月18日,是中国汽车工业应该永记的日子。这一天,陈云同志主持了中财委会议,研究确定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你们可以看一下这份文件,这是中财委于1951年1月16日发出的“密”字头通知。
正是这次会议确定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厂的建厂方针,以及中国第一座汽车厂的选址范围。1951年1月26日,中财委正式下发关于建设中国第一个汽车厂的决定。
之所以定在长春附近,是由于当时东北的重工业相对较强,可以节约不少运力成本。这一决策是非常英明的,保证了我国第一个汽车厂能够顺利建成开工。
命令一下,父亲他们立即行动了起来。父亲陪苏联专家奔赴东北。长春解放后,市里只有两辆吉普车,市政府就派了这两辆车,带着他们跑遍了长春市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就确定了厂址设在长春郊区的孟家屯。
曾经有人开玩笑地问我:为什么在那么多的备选厂址中确定了孟家屯?是不是老爷子姓孟?这其实是纯属巧合。孟家屯这个地方土地开阔,有铁路线,有车站,水电基础好,又有一座日本关东军为残害中国人民建造的细菌工厂,有建筑物可资利用,这与它叫“孟家屯”,或是“张家屯”、“赵家屯”没有任何关系。
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厂举行奠基典礼,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毛主席亲手书写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汉白玉基石被埋在一汽地基里,中国汽车工业的长子终于出世。
(整合自《汽车商业评论》杂志)
责编:饶平平
来源:文萃报供稿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