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2017-04-19 15:10:06
原标题:向达先生与敦煌学科的诞生
向达,(1900-1966),湖南淑涌人;字觉明,笔名方回、佛陀耶舍;土家族。“文革”前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二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著名史学家,敦煌学和中外交通史学的奠基者之一。1966年在“文革”初期被迫害致死。
季羡林曾说过:“无论是学术方面,或者是道德方面,向先生都是第一流的。”一次,萧离先生夸赞沈从文的成就时,沈从文笑了笑说:“我这点本事算得什么,人家向达先生才真是个做学问的读书人”。
向达先生1924年于东南大学毕业,他在师范学的是文史地专业,在大学学的是历史。大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当编译员,一直干到1930年。后经人介绍,就任北平图书馆(即现在的北京图书馆)编辑之职。1935年由图书馆派到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作交换馆员,替牛津整理中文图书。斯坦因窃去的大量敦煌卷子,大多收藏在伦敦不列颠博物院。
1936年9月至1937年8月,向先生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在不列颠博物院阅读敦煌卷子。因为主管卷子的小翟理斯博士的刁难,向先生一年间只读了汉文和回文卷子500卷,其中重要的他都照了相。他阅读时每一卷都写了卡片,记上编号、卷子名称、长短,所存行数,并抄下了前5行与末5行。有时卡片背面也抄录卷子上的一些内容。此外还写了一篇《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
1937年冬他又到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阅读伯希和窃去的敦煌卷子,并做了详细的记录。1938年秋,向先生回国后,把英、法所藏石窟遗书的一些零篇断简及有价值的东西,无论经史还是小说,共100多种辑录成《敦煌别录》,并发表了不少研究敦煌学的论文。回国半年,他就被北大文科研究所聘为“中西交通史”导师。
1940年12月17日,北大文科研究所主任汤用彤等人给时在美国的胡适先生写信,谈到“敦煌附近文物之复查”。次年,北大即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就西北考察事宜进行磋商,向达自告奋勇要求参加。1942年中央研究院组成“西北史地考察团”,北大派向达参加。这年10月1日,向达自兰州搭乘汽车,西行至武威后至张掖,9日晨发安西,上午抵敦煌,下午4时启程赴千佛洞,晚8时至,夜宿中寺。
第二天,向达与西北史地考察团地理组成员、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成员以及张大千会面,并浏览莫高窟。他给曾国藩孙女北大教授曾昭燏写信谈感受,他在信中这样描写莫高窟:“六朝诸窟,素朴庄严,李唐诸窟,雍容华丽。唐诸窟供养女像最佳,面容丰满,仪态万方,几欲拜倒,真可特为国宝!唯风水侵蚀,流沙壅塞,洞窟淹没者,与年俱增,保护之举,正不宜缓耳。”
随后向达浏览诸窟,一一考察,并做详细记录。至这年11月初,他已考察了全窟的三分之一,有感于内地人们任意勾勒、剥离壁画,心中不安,于是在三日内写成《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以及其他连带的几个问题》,建议将千佛洞收归国有,由学术机构管理。他又致信史语所李济、傅斯年,汇报西行考察情况,并谈及千佛洞保护一事。傅斯年将向先生这篇文章推荐给重庆《大公报》连载,虽然用的是笔名“方回”,但傅斯年加了一段按语说:“此君乃今日史学界之权威,其研究中外交通,遍观各国所藏敦煌遗物,尤称独步”,读者从这段按语中自然看出此文作者乃史学界权威向达,此文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4年,北大文科研究所再度与有关单位组成西北考察因,由向达担任历史考古组组长,他开始了第二次沙漠远征。这次他们仔细考察了敦煌一带的壁画艺术,发掘了一批汉唐墓葬和遗址,还参加了由敦煌艺术研究所发现的六朝残经的鉴定。这次共发现70多件编号68的残经,都是北魏时期极为珍贵的资料。
向达等人第二次敦煌考察,主要是发掘他第一次考察时所勘探的古墓群,希望能在学术界普遍重视的写本、石窟壁画之外,开辟敦煌学的新领域。由于向达与敦煌各界关系融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发掘工作进展顺利。向达在敦煌因缺少接济和帮手,经受了严寒、饥饿、匪患、人事的种种困难,抄录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写出了《瓜沙谈往》、《西征小记》、《西关杂考》、《莫高、榆林二窟杂考》、《敦煌余录》、《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敦煌佛教艺术与西域之关系》、《南宗顿教最上乘坛经》等论文论著。
在向先生之前,有很多探险家、考古学家、汉学家、历史学家、画家等到敦煌考察,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以各种方式攫取宝藏为目的。向先生可以说是第一个真正从考古学意义上提出莫高窟的保护问题,他撰写的文章在《大公报》上发表,促成了敦煌石窟保护工作的实施,我们今天能拥有莫高窟如此精美的壁画,向先生是有大功的。
在向先生之前,由于敦煌写本流散四方,而能亲自到敦煌考察者寥寥无几,所以敦煌学各个专题的研究往往是各自独立进行的。向先生原本最关注敦煌民俗文学作品,来到敦煌后,他亲自进行考古发掘、石窟调查、美术史分析、写本文献考释,开拓出考古、美术史、历史、文献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新路。
责编:朱晓华
来源:中国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