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周刊 2017-04-12 08:32:31
残雪被誉为中国“当代最独树一帜的女作家”,从工人、赤脚医生、个体裁缝,到在国外“比莫言更有名的中国作家”,我们一直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她的传奇经历和诸多光环,却未曾去深层次地理解她的文学世界,又或许是因为我们理解不了,那这次,八条专访让她自己来解答一切。
残雪
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
1985年1月残雪首次发表小说,至今已有六百万字作品,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代表作:《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
八条专访
Q=晨报周刊 A=残雪
1、谈作品:我写作小说从来不改,一个字也不改。
Q:一位长沙的诗人朋友说,残雪小说的气息跟他记忆中的长沙是一致的,说明长沙、长沙人或者长沙话在你的作品里还是留下了烙印的吧?
A:应该有吧。湖南这里的气候比较险恶,长沙人讲话特别“死火”(较真),他们有时候很暴躁,性格酷凛,不喜欢唯唯诺诺。
《黄泥街》不就有那种味道吗?我还是比较喜欢老长沙的这种味道。
我很早就注意到,长沙人说话好挖苦。我的作品里也有挖苦和讽刺,其实就是自嘲、幽默。
别人就是你自己的镜子嘛,基本上每个人都是我自己的分身,然后去扮演,表演。在扮演的时候,你是不会去想的,它就是一种肢体的动作。
所以我写作小说从来不去想,拿起笔就写,写完了,我老公帮我打进电脑,我从来不改,不但句子不改,一个字都不改。它不可能犯错误,因为它就像高级的演员演戏,怎么会演错呢?
《旧居》手稿
2、谈定位:我是这个时代精神的象征。
Q:有读者说,恐惧才是残雪小说的核心。你认同吗?
A:那档次根本就还没有提上来,差得太远了。我不是那种通俗的文学,什么“恐惧”,那都是猜咯!
一般的、没受过训练的读者,想来看懂我的书,那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有多年的阅读经历,在范围、深度上都要不断地操练,最好是自己写过东西的人,不然的话,你很难读得进去,尤其是像我这种作品,根本就不可能。
Q:还有的从女权主义等角度来阐释你的作品。
A:作为一个作家,当然我的性别是女,但是作为文学作品,你不能用一个单一的性别来概括它。
像我这种东西,就很可能只有女性才写得出。那些观点啦,甚至立场啦,我是跟女权主义相符合的,但是用它来概括我,那只是一部分,我比这个要广阔得多。
不能用过去的那些东西来定位我,都定位不了我,我就是全新的。
《马》手稿
Q:你怎么定位自己呢?
A:我就是这个时代精神的象征,走在时代前面的,有一点预言家的味道。
3、谈幽默:我是世界上最幽默的作家。
Q:你作品里有很多幽默的成分,你在生活中也是有幽默感的人吗?
A:我是世界上最幽默的作家,你一看就知道,像《五香街》啊,那里面的东西,外国看了笑得在地上打滚,说不出的那种痛快咯!
在生活中也是,非常有幽默感,接触我的人都知道。而且我很乐观,在生活中,几乎没有很不开心的时候。最多一天,我就不去管了。
Q:但看你作品,总感觉内心会比较阴暗悲观……
A:那是浅层次的,我完全不是那样的人。高层次的读者不是那样读的,他们都觉得我非常强大,有力量。
4、谈灵感:我通过跑步把自己变成灵感。
Q:你现在每天写吗?
A:每天写,小说和哲学同时进行。写完这本70万字的哲学,还要写海德格尔,又是一部很大的。白天都是搞哲学,晚上七八点的时候,就写一个小时的小说。
《鲇鱼套》手稿
我的创作,我自己就是灵感,当我创作的时候,我自己就是大自然。所以呢,唯一的灵感就是通过跑步锻炼身体。
我跑步不是在寻找灵感,是把我自己变成灵感,因为写作需要高度的肉体的紧张和灵魂的力量。
5、谈现实:现实是我的动力,但文学不止是记录。
Q:中国发生的大的新闻事件有没有触动到你?
A:当然,我天天看网络新闻。一个作家,“不触动”那还要得?
现实生活就是我的动力,对我写作绝对是有影响的。我是最深入生活的,他们那种深入生活都是表面的,我是真的深入生活。
《情侣手记》手稿
因为我会将心比心,我有这个本事,能够理解别人是怎么一种状况。我不出门是为了一心一意地工作,但是新闻我都看,我实际上是非常关心现实的。
你看我年轻时候,我都是从底层出来的,在街道的工厂干过那么多年,还做赤脚医生、代课教师、裁缝什么的。
Q:新闻资讯发达的今天,你怎么看待“现实比想象更丰富,比小说更精彩”这种唱衰文学的论调?
A:那是现实主义观点,古老的现实主义立场,把文学看得那么低级,好像就是一个记录,那怎么行呢?
文学总是这样的,现在是稍微低潮一点,一段时间又会出现巨人,又会上去,然后又会落下来很长时间。它总是那样的,人类的历史就是那样的嘛。
责编:李婷婷
来源:晨报周刊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