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芒种丨夏暑菱歌雨漫漫

  古文诗歌   2017-06-04 15:36:12

芒种简介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6月5号, 芒种 ,第9个节气

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陆续进入梅雨季节,有些年份,阴雨甚久,感觉尚未入夏便淅淅沥沥,等到云销雨霁,便直接盛夏了,正所谓“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知夏深”。

梅雨时节,湿气弥漫,所以(农历)五月从前被称为“百毒之月”,有“圩田好作,五月难过”的说法。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有多种解读,一是说明农民在田地里忙碌了一天,满身疲惫,累到走不动路;二是说芒种时往往多雨,道路湿滑泥泞,走路时要相互搀扶。三是入夏之后,人们容易力倦神疲,周身无力,病怏怏的感觉。


芒种诗词

梅雨五绝

宋 · 范成大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

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



时雨

南宋 · 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芒种习俗

送花神

关于芒种送花神,《红楼梦》里面有精彩的描述:“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 乌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绩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 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 为什么要送花神呢?农历二月十二是花朝节,百花开放,那时人们要迎花神。而到了五月,百花大部分已经凋残、零落。根据古时候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就要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送花神既传达出人们对花神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来年再相会的美好愿望。

制梅品

梅花开于寒冬,果实熟于炎夏,积贮了春天的全部生气,食后生津,可治痰涎塞塞。古时用梅调味,《尚书·说命》中说:“若作和龚,尔惟盐梅。”唐代诗人沈 佳期诗云:“盐梅和鼎食,家声众所归。”诗僧贯休《酬李相公见寄》中则有“盐梅金鼎美调和”的诗句。芒种时梅已熟透,可以采摘制作各种梅类食品:冰梅丸、糖脆梅、盐梅、糖拌梅、乌梅、白梅、梅酱、梅子水......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芒种有送花神的习俗,让这个农忙的时节有不少仙气。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词、宝钗扑蝶戏都发生在芒种时节。

芒种节摆设礼物为花神饯行,众花皆谢,女孩子们美美地把自己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延续着花季之美。

“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是把芒种视为春夏之交界,大概是秉持花落即春归的理念吧。

落花时令,恋花之蝶依旧飞舞。“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在阳春三月,风吹桃花,落红成阵,满身满书满地皆是。为了让花儿“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将落花装入绢带,埋入花冢。


而芒种时节,“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春残花渐落,“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勾起了黛玉顾影自怜的伤感。气候恶劣,“风刀霜剑严相逼”;花期匆促,“明媚鲜妍能几时”。与春作别之时,一半是怜春,一半是恼春:怜春忽至,恼春忽去;无言地来,无声地去。

每次品味一个节气,便有一番别样的感慨,时光仿佛如花飘过,似水流过。真真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芒种懒散

如今,送花神早已不见,留下给众人的是“芒种懒散人”的定义。

芒种过后气温上升,盛夏的高温席卷而来,再加上湿度上升(尤其是进入梅雨季节的南方地区),人们在湿热的环境中很容易疲倦,萎靡不振。

这种时候,饮食要清淡,饮茶要以祛火为主。最后送上节气养生一览。

节气养生

防治热伤风 防冬病潜伏

某些冬季常发疾病,其致病因素往往产生于夏季,只是由于夏天炎热没有立即发作而潜伏体内。

药茶解湿热 吃大蒜防蚊

夏天蚊虫多,除了加强清洁以外,吃大蒜也可驱蚊,因为蚊子不喜欢人体的蒜味;口服维生素B排汗后,会产生蚊子不敢接近的气味。

勤洗澡换衣 勿赤膊贪凉

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

百毒之月至 播种最忙季

古代门楣悬艾草,是为了驱赶蚊虫。又因为此节气正逢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在门楣悬挂菖蒲辟邪驱毒,所以古称五月为“蒲月”。

责编:曾璇

来源:古文诗歌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