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7-08-03 09:42:21
【编者按】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以来,涌现出多位文韬武略、运筹帷幄的统帅,更有许多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然而,在众多将帅中,享有“军事家”称号的仅有36人。其中包括开国领导人5位: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杨尚昆、李先念。开国元帅10位: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开国大将10位: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庚、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以及建国前牺牲的11位革命先烈: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
11位建国前牺牲的开国军事家中,叶挺是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和新四军首任军长。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黄公略是红军初创时期的军长(政委),方志敏、刘志丹、罗炳辉为土地革命中后期的军团领导,左权、彭雪枫为八路军、新四军师以上高级将领。他们对于创建和领导人民革命武装、指挥军团和兵团作战功勋卓著。
这11位中,,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黄公略、左权均为湖南人。湖南人占了5位,近乎半数。

蔡申熙(1906~1932):红十五军军长,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1932年10月9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1924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营长、第20军团长、南昌起义第11军24师参谋长、广州起义广州市公安局局长、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15军军长、红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军委副主席、红25军军长等职。1932年7月率部在英山、麻埠地区与各路进犯敌军展开激战。10月9日在湖北黄安(今红安)河口镇战斗中,腹部中弹,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

段德昌(1904—1933),湖南南县人,先后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和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此后任中共公安县委书记、鄂西共青团特委书记、鄂西游击总队参谋长、独立第1师师长、红6军副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红2军团红6军军长、新6军军长、红3军第9师师长等职。1931年4月,指挥部队连战连捷,取得三官殿、沙岗等战斗的胜利,被湘鄂西苏区军民誉为“常胜将军”。同年秋,在国民党军大规模“围剿”下,红3军被迫离开洪湖苏区。他率9师担负阻击、断后等艰巨任务,转战3500余公里,于12月下旬到达湘鄂边。1933年5月牺牲。

曾中生(1900-1935),湖南兴宁县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冬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科科长、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武装工农部部长。1930年9月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被派到鄂豫皖苏区,在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的危急时刻,他指挥反“围剿”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931年2月,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和军委主席,挫败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他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在七里坪战斗中负伤。1932年参加创建川陕苏区的斗争。在此期间,他虽处境艰难,仍致力于加强部队军事训练,注重军事理论研究,系统地总结红四方面军反“围剿”作战经验。1935年8月牺牲。

黄公略(1898—1931),湖南湘乡人,毕业于黄埔军校高级班,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13师4团党代表、红5军第2纵队纵队长、湘鄂赣边境红军支队支队长、红5军副军长、红6军军长、红1军团第6军军长等职。在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中,坚决执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指挥红3军英勇作战,屡建战功。在龙冈战斗中击退国民党军第18师的连续进攻,在富田战斗中歼灭敌军第28师等部,在老营盘战斗中歼灭敌军第9师独立旅。1931年9月15日,率部参加方石岭追击战,歼敌第52师等部。在指挥部队转移途中,于吉安东固六渡坳遭敌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3岁。毛泽东在其著名诗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写道:“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足见其对杰出的红军将领、军事家黄公略的信赖和倚重。

左权(1905—1942),湖南醴陵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期、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先后任红新12军军长、红1军团参谋长与代理军团长、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兼第2纵队司令员等职。左权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将领。毛泽东称左权为“我的湖南小老乡”。抗战爆发后,身为八路军副参谋长的他协助八路军正副总司令朱德、彭德怀指挥作战,粉碎日伪军多次“扫荡”,取得了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25日,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转移时,身上多处被日寇的炮弹弹片击中而壮烈牺牲,年仅37岁。周恩来称他是“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责编:朱晓华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