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李元度后裔的姻亲关系

  双峰县图书馆   2017-09-10 10:24:01

曾国藩曾两度弹劾李元度,多有愧意。而李元度对曾文正公仍是必恭必敬。李元度的四女甚至与曾国藩的次子曾纪鸿的四子曾广铨结为夫妻,产生了民国湖南五大教育家之一曾约农。其父亲曾广铨、母亲李氏传承曾文正公家风家训,大可值得今天宣扬。

一 曾国藩首先提出“可缔婚姻而申永好”

曾国藩首先向李元度的母亲提出后裔“可缔婚姻”,完全出自国藩“以明不敢负义之心”的结果。

早在咸丰七年十月,曾国藩在给李元度母亲信中,对自己与李元度的情谊作了“镂骨铭心”的肯定。

次青于我情谊之厚,始终不渝。岳州之败,星驰来赴。靖港之挫,从人皆散,次青追随贱躯,不离左右,出则呜咽鸣愤,入则强颜相慰。浔郡之败,次青耻之。恨贴身尚无劲旅,急欲招勇,自行训练,以护卫国藩之身。斯二者,皆国藩所镂骨铭心者也。至于先合而后离,我水而彼陆,进退分合之际,则次青与鄙人皆有不能自主者。盖人事居其半,天事亦居其半。次青本居国藩幕府,同住一舟,司奏摺信缄等件。五年正月,锐意欲招平江勇自行统率,国藩曾沮止之。初订只招一千,在国藩身边护卫耳。厥后招至三千,已有能发不能收,可进不可止之势。然犹同扎南康,咫尺相依。逮七月移师湖口,国藩再三劝止。如胡盖南、吴齐源及彭斯举、杨志伊辈,皆所共知。从此分离,各居一方矣。然犹去国藩未远也。及其湖口屡捷,移攻抚州;抚州一挫,退扎贵溪,于是既分而不能复合,则因应变化,殆所谓天事而非人力所能为主也。然江西东路,未必不赖此一军。事久论定,公道自明,尊庑亦不必深虑。

(湖湘文库版《曾国藩全集·书信·一》第584页)

紧接着,曾国藩向李元度的母亲提出:

闻次青有两儿,不知有女几人。或平辈、或晩辈、有相当者可缔婚姻而申永好,以明不敢负义之心。

咸丰八年五月三十日,致九弟国荃信曰:“再,弟尚有二女未许字人,余前与次青约请两家订为婚姻,以申永好。渠二子皆已定聘,余许以渠若于三年之内续生男子,即以弟本年生女许之。当复信之时,未曾与弟往返函商。亦因弟与温、季两弟平日皆佩服次青之为人也。兹待奉告,望弟莞允。次青节孝之后 ,此次赏不偿劳,余实负之。将来天佑其家,必有馀庆也。又及。”(《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393页)

从曾国藩提出和李家可缔婚姻,谁知这个想法拖迟了十多年,终在曾国藩的孙辈与李元度的女儿辈缔结婚姻。但李元度辈份比曾国藩低一辈了。

二 李元度诗赠曾广铨二十句今解

大约光绪元年(1875),曾纪泽带曾广铨与李元度见面,曾广铨只有四岁。他向李元度索取书法,李元度口占二十句中称曾广铨为“东床”,可能这时就定亲了,今《李元度集》中有此记载:

1、李元度诗赠曾广铨二十句

喜晤曾郎敬诒,年四岁矣,持纨扇①索书,口占二十韵应之。

当代元勋②府,君家迈等伦③。

通候门折爵④,上相阁图麟⑤。

鲁卫⑥分封并,荆吴⑦建节⑧频。

有人期嗣服⑨,于国属宗臣⑩。

联袂11趋丹陛12,同袍13觐14紫宸15。

家门方鼎鼎16,公子况振振17。

凤毓丹山穴18,驹腾渥水津19。

诵芳传祖砚20,垂荫仰庭椿21。

生未离文褓22,名先列荐绅23。

黄扉24延世赏,粉署待经25纶。

衮绣声华26旧,桓奎27世泽新。

箕裘28守诗礼,簪29履接星辰30。

老我惭荒陋31,逢君话夙因32。

醉翁门早及33,中散性难驯34。

劳忆书磨盾35,狂容醉吐茵36。

通家37原孔李38,佳偶又朱陈39。

南国高门40最,东床41卓识真。

冰清惭品藻42,玉润43谢淄粼44。

质羡璠玙45贵,缘兼肺腑46亲。

将诗写纨扇,持赠眼中47人。

2、二十句译文今解

(一)当代首功的家庭,君家与同辈人不同一样。

(二)封侯的人家,经受过挫败,换来了宰相已在麟阁绘功臣图,府第是一片光明。

(三)鲁国卫国的政治像兄弟一样相差无几,古代楚国和吴国都建立节操频繁。(曾国藩兄弟在大江南建立祠堂很多)

(四)继承先人的事业,声施后世,为一代宗臣。

(五)兄弟同时登上宫殿的台阶,拜见天子。

(六)家门很盛大,振振子孙,或秀或苗。

(七)凤(男子)能(养育)在赤色笼林之中,像幼马跳跃奔腾在渥水之上,承受润泽。

(八)诵芬(芳)亲传承文正公家训,广铨趋庭接受父亲的训导。

(九)广铨出生在相府,身穿花纹的衣服,就列入了士丈夫的行列。

(十)在宰相官署出生,在尚书府署成长。

(十一)公候身着礼服美好的声誉仍然存在,手执“桓奎”,祖先的恩惠日新月异。

(十二)克承父业,守住读书与礼节,做着官,享受福禄度过光阴。

(十三)我已老矣见识又浅薄,今与君谈论往日的事。

(十四)嗜酒老人受业的弟子,内心难以接受教悔。

(十五)记住我的功绩,主要是写作与战争中磨练,沉迷在心中吐出是一种香味。

(十六)孔融与李膺世代有交谊之家,佳偶又缔结婚姻。

(十七)南国显贵之家,我女婿有高远的认识、本性。

(十八)晶莹清澈,羞愧品评,操守不变是他的美德。

(十九)品德高洁的质地就是一块美玉,因缘是心腹、亲信。

(二十)我将此诗写在团扇上,持赠心中所想望人。

三 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曾广铨

曾广铨(1871-1940)是曾国藩的孙辈,字靖彝,号敬怡,行利二,笔名“餐霞主人”。

清同治十年(1871)正月二十六日,广铨出生于金陵(南京)两江总督署。广铨本系曾纪鸿第三子,因曾纪泽之子广铭半岁即殇,纪鸿之妻郭太夫人怜兄嫂悲哀过度,愿听择一子暂为抚养,俟异日得子再行退还。曾国藩闻之即说:“即行过继,照李少荃家之办法,何必言日后退还语。”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广铨即抱归长房。次年九月,曾纪泽夫人刘氏生一子,名广銮。纪鸿夫妇仍伸前议,欲将广铨退还,并说“不应以小宗乱大宗”。纪泽不允,云“文正公前已分示,岂尚有他辞?”由此,曾广铨就一直由曾纪泽夫妇抚养成人。

光绪四年(1878),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大臣,曾广铨随同出国。据曾纪泽光绪五年闰三月十一日之《日记》载:

未正,偕清臣乘火车,送铨儿至城外塾中稍学英文,女师名嘉本德尔,清臣之二子皆从授读,铨儿与之同塾,较方便也。

此时,广铨已有8岁,半年之后,曾纪泽与广铨通信,即“写一西字函(即英文)谕广铨儿”。至光绪七年九月,曾纪泽日记中,仍有“写英字函言广铨儿”之句。曾广铨从嘉本德尔学习英文,当有两年以上。

在英、法、俄,广铨随父出入上层社会,游览风景名胜之区。曾纪泽不仅教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教铨儿舞棒”。在父亲的培养下,曾广铨在异国不仅接受到了西方的文明教育,国学基础知识也一并相应的提高。

光绪十二年(1886),曾纪泽奉召回国,年仅16岁的广铨即已精通英、法、德文及满洲方言。

曾纪泽回国后,历任兵、户、刑部侍郎,又兼管钱法堂事务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同文馆事务大臣等数职,曾广铨直到光绪十六年(1890)曾纪泽去世才承荫出仕。《曾氏族谱》载其履历为:

清正一品荫生、特赏主事员外郎、兵部武选司、兵部主事、兵部员外郎、四五品京堂加赏花翎二品衔、钦差出使韩国大臣、钦差出使德国大臣。历任福建兴泉永兵备道、云南迤西兵备道、云南粮储道,辛亥归田。

其实,曾广铨还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初时叫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官名为“总办”),为我国早期有名的《蒙学报》《昌言报》《时务报》等的创办人,时为著名的翻译家,但至今仍鲜为人知。

(一)出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用黑体)

光绪二十七年(1902)十二月,京师同文馆被奉旨归并入京师大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初七日(1902年3月16日),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咨呈外文部,清候补五品京堂曾广铨到大学堂协助办理交涉事宜。同年十一月,张百熙先奏请改并之同文馆为大学堂翻译科。同月十九日,奏定变通方法,于华俄银行余利项下,拨四万余金作经费。十二月诏以曾广铨为翻译科总办。是年十二月初八日。曾广钧之女儿曾宝荪在南京写信给其父说:

五叔(即广铨——引者)在京师大学堂之差事,为同文馆总办。

(曾宝荪亲笔信,藏湖南图书馆)

由此可知,京师同文馆被并入京师大学堂初叫“同文馆”,后称“翻译科”,初时的官名即叫“总办”。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京师大学堂在北河沿购宅一区,将翻译科改名为译学馆(即“外语学院”,分英法德俄文四科,区别于译书局等),曾广铨任译学馆监督(即外语学院院长)。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曾纪泽夫人刘氏丧。曾广铨因“丁母忧”,开缺回长沙料理丧事,由开州朱启钤代任译学馆监督。曾广铨在京师大学堂工作虽仅年余时间,其中还赴日本等地考察,但其作为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的开办人,在现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的校史上应留下了闪亮的一笔。

(二)充任韩国、德国出使大臣

曾广铨回长沙料理母亲丧事毕,并没有守孝三年。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一日,上谕“曾广铨充出使韩国大臣”,次年十一月初六日回国,任期刚好一年。光绪三十二年九月戊午,上谕“曾广铨以三品京堂充出使德国大臣”。

此外,曾广铨还充任福建兴泉永兵备道、云南迤西兵备道、云南粮储道,辛亥归田。

民国年间,曾广铨生活在北京、长沙、香港等地,对曾氏家族子弟多有教育、帮助。曾广铨夫人李氏,系李元度第四女,有《筱吟斋诗钞》行世。其子曾约农先生,留学英国归来与曾宝荪创办长沙艺芳女校,继而为长沙克强学院院长,湖南大学创办人之一,是湖南五大教育家之一(民国)。1950年曾约农去台湾,先后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东海大学第一任校长等职。

曾广铨因心脏病于1940年在香港去世,享年70岁。其侄女曾宝荪曾挽曰:

幼继大宗,长承庭训,缟带使重洋,不辱君亲,暮年心痛破裂河山,荆棘竟能戕永寿;

既失庭晖,又燔杏苑,寄尘来百粤,更倾诫命,今日目睹飘零屦杖,竹林从此有余哀。

(三)外界对曾广铨夫妇的评价

长沙私立艺芳女校的校友曾高度评价曾广铨这对夫妇的。

先生之尊大人敬贻公,原承嗣惠敏公,可袭侯爵,后惠敏夫人生子,敬贻公辞爵让产,自谋生活,从无怨言,迨袭侯去世,无嗣,先生承应继之人也。敬贻公颇以为乃天意所定。而先生视爵禄殊蔑如,虽主持袭侯及夫人丧事,尽礼尽职,但坚辞承嗣,袭侯遗田租千余石,先生仅取郑板桥画竹扇一柄,及小金表一枚而已。敬贻公及李太夫人仅先生一人,而先生未婚,所承祖业,概用于公益及矜孤恤寡之事,声名后裔皆未计也。于戏,先生之风,其如老子、耶稣,警千古之顽鄙,振八方之士气欤。

先生之太夫人,能诗,好读书,曾与敬贻公同赴英国,时先生方在襁褓,六岁始归国,敬贻公与太夫人仍口授英语,故先生英文之发音及文法均极纯熟,长沙英国任修大牧师,常谓约农先生之英文,虽英国人中亦罕有,实非过誉。先生下笔洋洋洒洒数千言,其用字之精,措辞之雅,尤非近日一般学外文者所及。虽先生之天份过人,但实因太夫人教子有方,以髫龄之独子,即忍其海外八年,非寻常之女子所能及也,有此贤母,故得此哲嗣,先生之办女学,其有鉴于斯乎。

(《艺芳季刊》合订本,藏湖南图书馆)

1935年,曾约农在《大界曾氏五修族谱》中明确说明的:

“平江李元度四女,清诰封夫人,著有《筱吟斋诗钞》四卷行世。

这族谱就是曾约农在富厚堂主修的,曾约农记载母亲的诗集应该是确有其事,然《筱吟斋诗钞》有四卷之多,笔者寻觅多年,仍不见此书,有待进一步寻觅。

四  民国湖南“五老”教育家之一的曾约农

1946年,湖南省政府呈准教育部,评彭国钧、曹典球、何炳麟、曾约农、黄士衡五人为教育家,尊为湖南教育界五老,各赠羊裘、手杖。

(《长沙文史》总第5期,161页)

曾约农(1893-1986),谱名昭檆,清正二品荫生。父亲曾广铨,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清末民初著名的报人、翻译家。母亲李氏,平江李元度(次青)的第四个女儿,有《筱吟斋诗钞》四卷行世。

曾约农系英国伦敦大学理科工程科学士、英国皇家矿学院采矿系工程师毕业、伦敦大学军官训练班结业。历任长沙曾文正公祠保管董事会董事长,长沙私立艺芳女子学校创办校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央政治委员会教育专门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军事委员会庐山暑假训练团教官,考试院湖南第一届高等检定考试委员会委员兼系主任试官,湖南资送留学生考试委员会委员兼试官,湖南初高中毕业会考委员会委员兼系主任试官,湖南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湖南大学教授。其一连串显赫的头衔,几乎全与教育有关,他对湖南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一)长沙私立艺芳女校的创办校董

曾约农走上教育事业之路,是从开始协助堂姐曾宝荪创办长沙私立艺芳女校开始的。从民国七年(1918)艺芳创办于长沙西园龙宅开始,到1948年艺芳30周年校庆之时,有先是艺芳的学生后为艺芳老师的刘耀东等四人,撰写了《约农先生轶事》一文,刊登在《艺芳季刊》上,我们即可知约农先生的为人处世及终身未婚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现节录抄录如下:

吾师约农先生,湘乡曾太傅之曾孙而平江李次青方伯之外孙也。世泽之厚,庭训之严,已毋庸赘述。先生幼而好学,年十六,留学伦敦大学,习银行及矿务,二者均得优等文凭,授学士位。年二十五与校长及巴先生返国,初至长沙,正值南北军战争,先生性至孝,而母李太夫人又多病,先生遂返湘乡侍疾,仰承色相于无形声中,其年八月,李太夫人弃养平塘,先生因守制,遂留长沙,合办艺芳。吾曹尝谓校长与先生如左右手,缺一则无艺芳矣。……见者不知其曾留学欧西八年也。杜威博士及罗素博士来长沙演讲,同来翻译以方言不洽众望,突请先生解围,时先生方守制,须发鬑鬑,衣灰布长衫登台,时听众大诧曰:“此乡下土老,何能翻译,恐比先翻者更坏。”及先生开始翻译,群众大服,会场顿然清静。而先生实临时应急,毫无准备者。但先生虽英文纯熟如此,而平居绝无洋派,其乡人往来,谈笑晏然,其淳朴慈祥,令黠者忘机,听者忘倦。

校友谭繁,自京寄来报一张,上载长沙通讯,标题大意为:“曾文正公嫡裔湘教育界先进,以清廉勤朴见称之曾约农先生谈勤俭运动。”阅此段新闻后,觉清廉勤朴四字,用于约师身上,最为恰当,然而未足以尽约师之生平也。就愚所知,约师为艺芳及克强学院两校校务,终日伏案劳神,会客吐哺,甚至奔走接洽几无休息,更有湘雅、雅礼、校董会、本乡社仓、曾祠祠务、宗教团体讲演等等,每每伏案至深夜,方得休息,精勤至矣。至于俭,亦超迈于常人,先生为三湘世族,祖业颇丰,而然个人衣、食、住等项,无不从俭,烟酒故不尝,茶亦不饮,布衣粗食,淡泊自安,一帽已破,坚不肯买,去年门生合送年礼,中有一帽,即为此也,每年先生华诞,门生必献衣料一件,意曰,吾师穿着太随便,无以章身也,食物充饥而已,从无好恶。有余资,则用以津贴学校,周恤亲戚。

……(省略六节)

先生急公好义,作事负责。每每从井救人,对于本身厉害,毫不顾及。同学中有晏君高君,患肺疾,先生在牯领赁一屋,请晏君高君分住,半年后,二君皆告痊可。同学童君之妹,为猘犬咬,先生乘舆二十余里,往探视。并谆谆以必须急治相劝告。民十九年,同学黄君妹妹及其姨(时已身重),请附先生舟同行赴汉,先生慨然许之,并在汉口为之觅旅舍,发电江西,致其亲属,务使能交妥人而后止,流亡于广州湾时,学校工友宋增福、病肠热,先生亲为看护,有如家人。当游击队分驻湘乡、衡山、衡阳、湘潭时,各部分每生龌龊,甚至互相火倂。某次衡山湘潭驻兵发生误会,势将用武,先生黑夜行数十里,往来二者之间,为民乞命,始得双方涣然冰释,免生民于屠戮,即此数事,可证先生豪侠矣。

先生避日寇居乡,时湘乡游击队,及其它部队过往如织,先生出资招待之,凡士卒之疾病痛苦者,援救之。每新至一游击队,先生必偕曾三先生(即曾昭权——引者)曾满先生(即曾昭杭,又称四老爷——引者)亲出犒劳,务使士卒无强取民物之必要,因此荷塘及铜梁二乡军民关系极为安洽,乡民无箪食壶浆之责,士兵有秋毫不犯之名,胜利后,两乡人士及家族赠匾以致感。荷塘匾曰:“乡邦蒙庆”,铜梁匾曰:“仁人利溥”,家族匾曰:“念祖兴仁”,先生克绍箕裘,常此毋愧,可继文正公之遗泽矣。

凡来艺芳之同学,莫不钦仰约农先生,大都每人皆可举数事,今逢校庆,同仁等不才,略述数语,未足尽先生之功绩于万一也。

(二)出任克强学院首任院长

湖南省立克强学院是为了纪念近代民主革命者黄兴(字克强)先生而成立的。它的前身是省立农、工、商三个独立学院。1946年1月,湖南省政府为纪念黄克强先生的革命功勋,决定将农、工、商三院合并,改为省立克强学院。当年8月8日,首先成了三院联合校务委员会,曾约农任主任委员。11月16日,又正式成立了省立克强学院筹备委员会,在艺芳女校挂牌办公。省长程潜为筹委会主任,王东原、曾约农任副主任。

1947年2月1日,湖南省立克强学院在衡阳正式成立(并在长沙设立分院),曾约农任院长。克强学院计划改为克强大学,设文哲、数理、农学、工学、商学五个学院共32个系。曾约农任院长的期间,一直为此目标而努力奋斗,多次进京请命未准。

1949年3月,时值战乱,衡阳校本部校舍全被国民党空军第四军区占用,长沙分院校舍也无着落,曾宝荪、曾约农姐弟又忙于去印度参加国际和平会议,由此曾约农向省府提出辞呈。3月22日,省府批准曾约农辞职,由省长程潜兼任院长。

1949年11月,省立克强学院并入湖南大学,克强学院的历程宣告结束。今天,《湖南大学校长评传》一书中,因曾约农先生在1926年就担任了湖南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初议建校),1936年又被聘为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又是并入的克强学院首任院长,因此也将他作为湖南大学的校长在“资源篇”中立传。

(三)出任台湾东海大学首任校长

东海大学是台湾一所由基督教创办的综合大学,校区坐落于台中市西屯区大肚山山麓。曾约农去台湾后,就被聘为台湾大学教授。

1953年11月11日,东海大学奠基破土建校。1955年,招收第一届新生,曾约农为首任校长。草创初期仅有文学与理学两院,学生200名。11月2日举行创校奉献典礼,定为校庆日。曾约农先生在创校典礼中说:“开创将是我们的格言。”凭借这种开创精神,东海大学已在台湾的高等教育史上建立了独特而卓越的地位。原来的荒凉山坡地,现在是最美丽的校园,东海是台湾第一所具有完整规划的校园。

东海是台湾最早实行通才教育的大学,历经半世纪仍持续进行,备受各方赞誉。为掌握台湾经济发展趋势,率先成立工业工程学系,训练工业发展所需人才。生物学系也开启了台湾的鸟类研究;外文系的独特英语教学方法与小班制也具特色。

劳作教育是东海创校以来的独特教育方式之一,更是台湾各大学中率先倡导,最具开创性的教育制度,其最主要目的在使学生于课业之外,同时获得品德之熏陶,逐渐培养其负责、合作、忠诚、勤劳诸美德,并转变一般知识分子不事劳动的观念,打破中国士大夫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腐信条。

再者,东海劳作教育是教育性的,而非经济性的,主要宗旨为使学生体验手脑并重的实际意义,并了解人格平等的真谛,以养成良善品德,以忠诚廉洁的治学态度,韬光养晦,达成教育主旨。

1957年7月31日,曾约农任期届满退休,全校学生尽力挽留,甚至有绝食、静坐抗议之举;经曾校长再三劝勉,学生们才无奈地服从董事会的决议。董事会为感谢曾校长开创奠基之功,特聘为终身荣誉校长。临别前,曾校长赋有《留别东海》一诗抒怀:

两载桃畦手自栽,横渠孤负叩钟来。

武城弦诵惭宗绪,沂水风雩惬素怀。

借得寒鹤耽落拓,非关鸡肋委尘埃。

相期东海鲸吹浪,一为中原洗劫灰。

1973年,东海大学为纪念曾约农先生,遂将校门口连接到教学区的主要道路命名为约农路。曾约农享年95岁,为曾国藩家族年长者之一。

五  长沙艺芳小学校长曾宝荀

曾宝荀(1911-2007),是曾广铨与侧室许氏的女儿。与曾约农是同父异母的兄妹。早年在上海沪江大学肄业。新中国成立前夕,曾宝荪、曾约农去了香港,艺芳小学一时无人主持,艺芳小学老师动员曾宝荀来接管学校。宝荀女士因其兄与堂姐曾宝荪女士又去了香港,这所私立学校,理当曾宝荀女士接管。当时的小学教员每月工薪就是一石米,校长一石半,曾宝荀校长坚持自己也只领一石。一年下来,节约大米六石(600斤),全部用来添置了学校的体育设备。艺芳校园中,有一口大水塘,曾宝荀买来竹子亲自动手将水塘圈围起来,以保证小学生的安全。学校与周围单位与居民一度有些矛盾,经其真诚的相待,冰释化解。

1952年1月5日,长沙市文教局抽调小学教师192人前往会同、芷江两县,参加为时四个月的土地改革运动。曾宝荀被抽调去了芷江,回来以后,艺芳已迁经武门(现湖南日报社内),改名“乐古道巷小学“,宝荀仍任校长。

后来湖南日报社扩建,学校又迁经武门附近的原谭延闿公馆,改名“茅亭子小学”。曾宝荀任校长达5年之久。在此期间,她仅花400元钱,亲自绘图、指挥施工,扩建了教室10间。她爱校如家,对学生特别关爱,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补贴学生。

20世纪50年代末,曾宝荀曾入长沙教师进修学院学习,后来在长沙市第十六中学担任了多年班主任的工作。

20世纪60年代末,曾宝荀老师不幸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导致双腿不能站立,她忍痛离开了心爱的教育事业,从此在轮椅上与病魔斗争了47年。

老人的丈夫李进崧先生(1905-1988),系湘军第三任统领李续宜的曾孙,李进崧的外婆又是湘军名将罗泽南的儿媳,即曾国藩的第三女曾纪琛。与曾、罗、李等湘军统帅、名将都有姻缘关系的李进崧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因组织失散而脱党。新中国成立后,李进崧先生先后在湖南省粮食局、湖南省财政厅任科长,在湖南省轻工专科学校任副校长。是湖南省政协委员。

曾国藩家教之风对后代影响颇深。宝荀老人有三子一女,均大专或大学毕业,其中有二个儿子在长沙的大学与中学从事教学工作。

曾宝荀97岁逝世,兄妹两人均为曾氏家族年长者。其侄儿李贻定先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学院教授)挽曰:

进修同座,教育同界,长我知我,何期驾鹤先去矣;

和蔼可掬,娴淑可钦,礼人让人,诚乃垂范后来乎。

注释:

①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形。

②元勋:首功。

③等伦:同辈的人。杜甫《别蔡十四著作诗》:安知蔡夫子,高义迈等伦。

④通侯门折爵:通侯,爵位名,即彻侯。汉时固避讳汉武帝名,改为通侯,杨恽《报孙会宗书》:“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折,摧折,挫败。《汉书·诸侯王表》:“高后女主摄也,而海内晏如,亡狂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

⑤上相:宰相的尊称;阁图麟:倒装句,省称“麟阁”,为图绘功臣之所。

⑥鲁卫:此指鲁国与卫国。《论语》“子曰:‘鲁卫之政兄第也’。”今译:“孔子说:鲁国与卫国的政治象兄弟一般(相差无几)”。

⑦荆吴:荆,古代楚国别称。吴,今江苏一带。

⑧建节:建立节操。

⑨嗣服:继承先人的事业。

⑩宗臣:人所景仰的大臣。《汉书·三十九·萧何·曹参传·赞》:“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宗臣。”

11联袂:同行。也作连袂。姊妹的丈夫的互称或合称。

12丹陛:宫殿的台阶,因漆红成,故称丹陛。

13同袍:此处指兄弟,原指朋友、同僚等。

14觐:诸候拜见天子。

15紫宸:帝王的代称,唐代的殿名。

16鼎鼎:盛大。陆游《岁晚书怀》诗:“残岁堂堂去,新春鼎鼎来。”

17振振:众盛的样子。《后汉书·章帝八王传赞》“振振子孙,或秀或苗”。

18凤毓丹山穴:凤,喻婚姻关系的男方。文天祥《六歌六》之一“乱离中道逢虎狼,凤飞翩翩失其凰”。毓,同“育”,生养。丹山,山名,在湖北省巴东县西,“郡西北四十里有赤色笼林,岭如丹色,因名丹山。”穴,水道,河流。木华《海赋》:“江河既导,万穴俱流。”

19驹腾渥水津:驹,指幼马。腾,跳跃。渥水,深厚、优厚。津,润泽。

20诵芬传祖砚:诵芳:指曾纪鸿妻郭药,字诵芳[芬],诵芳传祖砚,指郭太夫人在曾文正公指导下,熟读《十三经注疏》等书,亲课儿曹,传承曾文正公家风、家训。

21垂荫仰庭椿:“庭椿”椿庭倒装句。《庄子·消遥游》载:“上古有长寿,《论语·季子》有孔鲤趋庭接受父训,后因以‘椿庭’为父的代称。”

22生未离文褓:文褓,文绣的襁褓。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或衣服。

23名先列荐绅:荐绅,把芴板插在腰带间,引申指士大夫。

24黄扉:同“黄阁”,宰相官署。

25粉署:尚书省的别称。汉代尚书省皆因粉涂壁,画古贤人列女,历世因称尚书省为粉署。

26衮绣声华:古代帝王或公候穿着有绣龙的礼服;声华:这美好的声誉还在,恩泽及子孙。

27桓奎:《周礼》以玉作六瑞,表爵位等级。桓,表柱,有华表之意。

28箕裘:谓克承父业,守住读书与礼制。

29簪:连缀,官吏奏事,簪笔执芴,因指官。

30星辰:众星的总称。又指岁月、光阴。

31荒陋:恍惚的样子,见识浅薄的人。

32夙因:向来、往日。

33醉翁门早及:嗜酒老人,入门弟子。门早及,倒装句。及门,指受业弟子。

34中散性难驯:中散,内心一半,分开、分散。“驯”通“训”,教诲,善良,温顺。

35劳忆书磨盾:忆往日功绩,书和战争中磨练。

36吐茵:茵,车上的垫子,后申引为舆车。

37通家:通家指世交,世代有交谊之家。

38孔李:《后汉书·七十·孔融传》:“(河南尹李膺)勑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聃)同德比义,然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

39朱陈:村名,在江苏丰县东南。唐《白居易·长庆集·十·朱陈村》诗:“徐州古青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后亦用为缔结婚姻之词。

40高门:显贵之家。

41东床:指女婿。

42品藻:品评、鉴定。

43玉润:《礼记·聘礼》君子比德于玉焉,滋润而泽,仁也。后以玉润比喻美德。

44淄粼(磷):谓操守改变。

45璠玙:璠,美玉。“璠玙”是“玙璠”的倒装词,比喻美德或品德高洁之人。曹植《赠徐干》诗:“亮怀玙璠美,积久德俞宣”。

46肺腑:指内心,又指心腹,比喻皇帝的亲属或亲信。

47眼中人:旧相识的人,或心中所想望的人。

(作者分别系曾国藩故里管理处图书馆员、双峰县图书馆图书馆员)

责编:朱晓华

来源:双峰县图书馆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