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7-12-17 08:19:25
1938年,长沙府学宫毁于“文夕大火”,仅存“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二牌坊。其中“德配天地”于上世纪80年代被毁。目前仅存的“道冠古今”牌坊位于天心区西文庙坪街中心。 组图/邱晓峰
南门口往西不远一条南北方向的街巷叫登仁桥,此街巷不长,“长郡中学”大门位于其北端。而离登仁桥南口二三十米西边的一条小巷是南墙湾,巷子很窄,一家紧挨一家的小店面,经营各式各样的方便型小吃,消费群体大多是附近上学的学生。
南墙湾往西继续走,就是西文庙坪了。这条街巷也是窄窄的,离着与学宫门正街近处,矗立着古城长沙迄今仅存的古牌坊。古牌坊高九米多,宽六米多,为四柱三间(门)重檐麻石牌坊,煞是气派。牌坊正面书刻“道冠古今”四个大字,牌坊背面凸刻“贤关”二字,都是繁体字。牌坊上脊一边是二龙戏珠,一边是狮子绣球的浮雕,其雕刻刀法十分细腻,做工精湛,显示出设计者和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水平。
牌楼旁边是长沙府“学宫”遗址。这里曾是长沙府“学宫”,系长沙十二个县的最高学府,建成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这种文庙与官学相结合的“左庙右学”,后毁于1938年的“文夕大火”,仅留下一座古牌坊。
每当入夜,漫步西文庙坪,驻足古牌坊与学宫遗址近处,市井气息颇浓,街巷黯淡的灯光下,往来的夜行人匆匆而过……谁还想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湖南省主席何健还曾在此举行过隆重的祭孔大典。
由西文庙坪“学宫”遗址继续西行,就到了南北走向的学宫门正街。街巷路面数年以前经过翻修,铺装着一块块规则平整的机制麻石。斜对着西文庙坪路口北边一幢有些特别的建筑,很是引人注目,这就是“梅公馆”,民国巨富、颜料商人梅景福的旧宅。梅公馆是个小洋楼,两层,占地面积较大,蓝瓦屋顶,墙体是一色的青砖,融合进了不少西洋元素。
西文庙坪路口迈过学宫门正街,那条街巷叫豆豉园。古城长沙的街巷地名市井气息浓郁,单说与吃食有关的地名就有豆豉园、芋园、菜根香、白果园、柑子园、肉铺街……豆豉园也是一条僻静弯曲的小巷,窄而长,很长很长,长得与“园”不相称。因为长沙的街巷名中,大凡有“里”、“园”、“台”之类的街巷都不长,这个“豆豉园”却是个例外,不知为何?
长沙市的鄂省巷、闽省巷(已不存,位于现长沙国金中心)就居住着湖北、福建的迁民。土著长沙市民里不乏浏阳籍乡民迁徙而来。长沙那时有句民谣: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浏阳,浏阳出豆豉,豆豉一寸长。历史上豆豉园是否因浏阳迁民聚集居住此地或开设大的豆豉作坊而得名?这也只是我的个人猜测。
长郡中学的老校门原先在上黎家坡,后来把新校门建在了学院街与登仁桥交会处。学院街历来是黄兴路南门口附近西厢的一条热闹街道,过去长沙市有工人、新华、建设、青年、大众、银星、文化七家电影院,七大电影院之一的“文化电影院”坐落于此。随着黄兴南路步行街2002年修缮竣工,学院街自发形成为小吃一条街,荟萃了南北西东的特色小吃,摊点和小门店沿着街巷两旁满满当当。大前年夏天,我的一位武汉籍退休老同事到长沙,我做东请客特意带他吃“南门口小吃一条街”,一盘彤红的小龙虾,一碟黝黑的臭豆腐,几个金黄的葱油粑粑,一人一扎啤酒,吃得喝得畅快淋漓,那位同事也是赞不绝口。
因为紧临长郡中学,学院街除了小吃多,还是“文化用品一条街”,书包、笔、本子、球类……品种繁多,又较之大商店便宜,吸引市内其他学校的学生常光顾这里。现在也有不少转向经营淑女少男服饰,整条街巷淌“韩流”。所以偶尔看到,背着书包的学生吃着臭豆腐留连“韩流”服饰店。
历经岁月沧桑和历史变迁的许多老旧街巷与民居,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成为了棚户区。眼下,西文庙坪西向的学宫门正街及豆豉园、唐家湾、白鹤巷、永湘新街诸多小街巷这一大片街区均列入拆建范围。随后,将以棚户区的改造为契机和切入点,通过仿古复旧,打造出颇具民俗风情的建筑群。 文/郑寿山
责编:田甜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