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18-01-18 10:31:08
今天要介绍的这位湘军名将叫孙开华,他是鲍超手下的头号战将,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不过更重要的是,孙开华后来参加了中法战争,打败了法国侵略者,是著名的抗法英雄。
孙开华生于公元1840年(道光二十年),湖南人,出身湖南慈利县(今属张家界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父母去世得早,他年少时就外出谋生,在长年累月的贫苦生活中,他养成了坚毅刚强的性格,同时练就了一双强劲臂力,擅长骑马射箭。公元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的第二年,曾国藩组建湘军镇压,同时到处招募人才加入湘军,练武出身的鲍超就是这个时候加入湘军的,这时候的孙开华才不过十二三岁的少年。
鲍超作战勇猛,在湘军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为能独当一面的统兵将领。公元1856年(咸丰六年),鲍超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组建一支名为“霆军”的部队,而孙开华就是在当年加入了霆军,随鲍超南征北战。孙开华生性勇武,而且他渴望建功立业改变命运,所以打起仗来非常勇猛,很快就成为鲍超手下的头号战将,鲍超非常倚重他。
鲍超组建的“霆军”与曾国荃组建的“吉字营”,都是湘军的主力部队,这两支部队在与太平军交战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败绩,曾经多次打败过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李世贤等太平天国名将,为攻灭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孙开华作为鲍超头号战将,自然也立下了大功,太平天国灭亡后,他被清廷封为总兵(从二品武官)。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霆军被清廷裁撤了,孙开华在闽浙一带任总兵。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孙开华实行了很多措施加强了当地的防务,同时孙开华为官期间一直为民请命,从不以权谋私,深得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清廷鉴于孙开华的忠君爱国,再升任他为提督(从一品武官),仍然负责闽浙一带,以及台湾一带的防务。
公元1883年(光绪九年),法国侵占清朝的藩属国越南,并以此为跳板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史称“中法战争”。中法战争的战场不仅在中越两国边境,后期还延伸到台湾一带。孙开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危,率军在台湾一带与法军交战,与大名鼎鼎的晚清名臣刘铭传一起抵抗外来侵略。孙开华最出色的一战,是在公元1884年(光绪十年)的淡水之战。在此战中,孙开华以弱胜强,杀死杀伤了很多法国士兵,是除镇南关大捷以外的抵抗外来侵略的重大胜利。
虽然中法战争实质上是中国打了胜仗,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以胜利换取议和,清朝“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这样的结果令孙开华等一批爱国大臣、将领都非常悲愤。
此后的十年,孙开华仍然在闽浙一带任提督,尽心尽力地做着本职工作。直到公元1893年(光绪十九年),孙开华在任上病逝,终年53岁,清廷为他上谥号“壮武”。
孙开华是湘军名将,为攻灭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是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尽管他的知名度不高,但他为国家和民族所做的贡献不容磨灭,他不应该被后世所遗忘。
《文史春秋》1999年第三期载文记载,在台湾至今还流行着一首民谣:“淡水唱,淡水欢,孙九大人坐台湾。法寇见了丧了胆,夹起尾巴一溜烟。家家红灯照,岁岁乐丰年……”台湾人民把郑成功、孙开华捧为救星、福神,很多人家在其家里的神龛上供奉着郑、孙两人的雕像。
2008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播放大制作电视剧《台湾1895》,剧中所说的中法战争,以较大篇幅讲到孙开华领导的淡水之战。
1884年10月1日,在法远东舰队主力进攻台湾基隆的同时,一贯骄横的舰队司令孤拔指使舰队副手利士比少将率领4艘军舰驶抵淡水,企图打开淡水港,占领淡水城,以期策应基隆方向法军主力的作战。
谁知,驻守淡水的孙开华早有准备,敌情紧张时,他“昼夜率军分伏海滨林莽,风夕露宿,不敢少休”。
利士比一到就投书约战,孙开华从容部署应战,亲自登炮台坐镇指挥,连夜以待。次日清早法舰果至,孙开华先发制人,下令开炮,以挫敌锋。奈何法军船坚炮利,孙开华座前中弹,幸未爆炸,仍然指挥若定。激战到第二天稍歇,清军的两座炮台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还伤亡将士30余人。部将胡俊德中弹身亡,孙开华亲自涤血裹尸,涕泣哭祭,将士们深为感动。孙开华见士气高涨,乃与诸将谋曰:“吾军以整旅当敌炮火,即幸胜,伤损精锐亦必多,莫如化整为零,人各为战,伺隙蹈利,分进合击,减少伤亡,方可制敌。”于是,将兵勇编组为“麻雀队”,实行游击战术。次日再战,法军在优势炮火的掩护下蜂拥登陆,清军将士不惧强敌,拦头迎击,短兵接战。孙开华奋起横刀跃马,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手刃敌兵执旗官,夺其旗以归。清军将士见之,士气大振。“士卒皆以一当百,短兵相接,呼声震天地。”斩获法军首级300有多,震撼法军斗志。孤拔身负重伤,法军乃大溃,纷纷夺路而逃,被海水溺死者无算。法军以失旗为奇耻大辱,急急开舰逃遁,清军大获全胜,取得了历史性的“淡水大捷”。
战后,法国侵略者哀叹:“这次的失败,使全舰队的人为之丧气”,“我们的损失十分严重”,而对于清军毫无畏惧,团结作战的精神也不得不表示佩服和赞叹:“中国人在淡水之战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敢与顽强,而这种品质通常是不为人们所承认的。”
此战是清代晚期唯一的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战争,不仅致使孤拔重伤不治而亡,而且也迫使法国内阁倒台。同时,清朝自有外侮以来,海上用兵,将帅能亲冒炮火破敌大捷者,以孙开华淡水之战为首功。孙开华在此战中所创立的“麻雀战”、“游击战”的战术在军事史上影响很大,以致上个世纪“八年抗战”时得到了广泛使用。
《清史稿》对孙开华和淡水之战都做了记载。今年初,湖南文理学院决定对孙开华的生平事迹和军事思想进行研究,据该院周星林教授介绍,孙开华年轻时是一个剃头匠,因为长得人高马大、臂力过人而被招募致镇压太平军的湘军之中。“别人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而这个孙开华,一辈子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即使湘军统领曾国藩的队伍受到围困,起死回生的人物就是孙开华……可以说,孙开华是一个军事奇才!”
孙开华卒后,光绪皇帝专门撰写了一篇《祭孙提督文》:“朕维奋武攸贤,听鼙鼓而思良将;饰终有典,纪旗常而考司勋,成劳既著于海疆,懋赏宜施于泉壤。用陈芬苾,式焕丝纶尔……原任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勇毅夙彰,忠勤丕著,早蕴文韬之略,遂超七萃之班……于戏!台北无惊,足抗施黄之往烈;海东不靖,尚期颇牧之重生。灵而有知,庶其歆格?”
皇帝给一个死后的提督专门写祭文,这在中国历史上不多见。这也说明孙开华当时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孙开华的奋勇抗敌给了战争烟火中的人们一些慰藉,也鼓舞了后来的有志之士。孙开华的大儿子孙道元为抵御日军侵占台湾,1895年与侵略者浴血奋战,身负重伤,仍不肯撤离,直至战死疆场,其爱人张秀英将一双儿女托人带回大陆交苏州姐姐抚养,自己带领丈夫余兵,从台北战斗到台南,最后寡不敌众,饮弹自尽。
张秀英赴死前,将一双儿女托人带给苏州姐姐张美容抚养,并致函说:“刻己素服从军,招集先夫旧部,并招新勇数营,誓除倭寇以雪世仇。今命老仆杨明六,乳媪周张氏契带两豚儿来苏,到日望贤姊念骨肉之情,妥为看顾。……愚妹此行,若能遂志,扫尽倭氛,则子母重逢,或当有日。力不从心,惟有付之一死,以继先夫之志。”
如此铁骨铮言,鉴天憾地,何其悲壮!
(综合自腾讯企鹅号、长沙晚报)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