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件珍宝!比马可波罗游记更精彩的故事

  古猫   2018-02-26 19:31:49

2018年1月27日,湖南省博物馆的原创跨国大展《从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以下简称“中意展”)正式开幕。

图片

“中意展”主要展出了来自48家中外博物馆的250件展品,致力于叙述跨时代、跨区域、跨媒介、跨文化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史。

展览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序言、从四海到七海、指南针指向东方、大都的日出、马可波罗的行囊、来而不往非礼也。

1序言

展览从著名的油画《众神之宴》开始讲起,16世纪意大利的油画上出现中国青花瓷的身影。

图片

《诸神之宴》(复制)

1514—1529

乔凡尼•贝里尼与提香

原件藏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图片

青花双鱼牡丹纹瓷盘

元代

湖南省博物馆藏

接着是枫丹白露画派的作品和新会木美人,显示在16世纪,欧洲的绘画技法以及欧洲人物形象在中国已经有了仿制。

图片

←《加布莉埃尔与她的一位姐妹》(复制)

16世纪末 木板油画

原件藏法国卢浮宫

→木门上的美人

明代木板油画

新会博物馆藏

2 从四海到七海

所谓四海是指印度洋、地中海、里海和红海,是欧洲人传统认知上的地理边界,但随着欧亚贸易和文化的不断往来,逐渐扩大到了七海,即中国海、红海、波斯湾、地中海、威尼斯海、蓬托斯海和里海。

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扩大,即使是隔着千山万水的罗马和中国也知道了彼此的存在。在汉代,中国已经知道了罗马帝国的存在,并将其称之为“大秦”。(《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而当时的罗马,因为中国盛产丝绸而将我们成为“赛里斯国”,也就是Seres,意思就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

图片

老普林尼著 《自然史》1525年版

但是罗马对于这种轻薄的东方丝绸显然是没有什么了解,罗马历史学家老普林尼在其名著《自然史》中称“丝是长在树上”。

虽然了解并不多,但考古文物告诉我们,罗马的玻璃和中国的丝绸,都已经通过丝绸之路而进入了对方的生活。

图片

古罗马玻璃瓶

图片

中国战国·仿玉谷纹琉璧

图片

中国西汉马王堆1号墓 黄色绮地“乘云绣”

图片

【穿着丝绸的花神芙罗拉】

意大利庞贝古城壁画

画中的花神芙罗拉身穿丝绸

当时,中国是丝绸的唯一产地

3指南针指向东方

文明的联系不是靠脑电波,需要实实在在的交通方式。在古代,东西方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来进行沟通。

但欧亚大陆被草原民族及穆斯林长期占据,陆上丝路往往不能畅通,所以海上交通就显得极为重要。不难理解,海上交通比陆上交通需要更多的地理和科技知识,指示方位的罗盘和地图更加必不可少。

这一部分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古代地图,可以说是地图控的天堂了。

图片

中国南宋·执罗盘陶俑

图片

17世纪意大利可悬挂罗盘

图片

【意大利1482年版《托勒密世界地图》】

此地图以埃及亚历山大港为中心,

按照希腊学者托勒密的《地理志》的叙述描绘,

边上有12个吹风者指明风向。

图片

【意大利1311年航海图】

现存的中世纪最古老的航海图之一,

以意大利为中心,描绘了从地中海

到北欧地区的航海路线。

图片

【意大利1460年《弗拉•毛罗地图》】

由威尼斯毛罗修士绘制,

最繁华的地方是靠近伊甸园的中国和大都,

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卢沟桥(圆圈部分)。

4大都的日出

13世纪,蒙古人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史称元大都。和以往所有定都在中国境内的国家不同,蒙古人的国家几乎横跨了整片欧亚大陆,从太平洋直接连印度洋和黑海。

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共同汇入到了草原民族奔流的血液之中,不断交融。而元大都作为蒙元帝国的首都、世界上最繁华、文化最多元的城市之一,成为各国人纷纷向往和到访的完美之地。同时,蒙元一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多元的时代之一。

图片

元大都遗址卧狮石雕

图片

内蒙古博物院藏元代黄金马鞍

图片

元代镶嵌有外国蓝宝石的黄金帽顶

图片

元代烟色水草鱼纹二经罗夹袍

图片

【元代磁州窑唐僧取经图枕】

瓷枕绘有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图

《西游记》小说成型于明清,

但元代已有杂剧流行于世

图片

【元代青花瓷】

元代进口钴 料烧制青花瓷器,

成为中国青花瓷的第一个顶峰时代,

同时青花瓷也深受西方喜爱,大量出口。

图片

【元代·鲜于枢《韩愈进学解》】

鲜于枢,元代书法大家,擅长行草,

与赵孟頫齐名,此幅为其代表作品。

元代是中国文人书画形成的时代,

对后世书画艺术影响极为深远。

5马克波罗的行囊

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据称他在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元代的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马可·波罗口述旅行经历,由好友鲁斯蒂谦写成《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在欧洲影响巨大。

从元朝回到威尼斯,马可波罗带回去的不仅是满箱的丝绸和宝物,还有来自遥远东方的亲身见闻,他将口述旅行经历,由好友鲁斯蒂谦写成《马可·波罗游记》一书,流传于世。在那交通不便利时代,这和唐僧西天取经的贡献几乎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马可·波罗游记》是早期东方游记中最有名的一部,此书出版后在欧洲相当畅销,极大影响了欧洲人对中国风情的想象,也极大刺激了欧洲人前往富裕的东方的欲望。

图片

马可波罗肖像

图片

【《马可·波罗游记》抄本】

年代为1401年,

是意大利威尼斯保存的一批,

《马可·波罗游记》文本的最早来源。

图片

【马可波罗归来】

1848年创作的油画,

画面中间的男子为马可波罗,

他正在向意大利的亲友展示和讲述

从东方带回来的珍贵宝物和经历

图片

【着蒙古装的马可波罗】

创作于18世纪的插画

身穿开襟长袍、头戴尖帽、装备武器,

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蒙古武士的想象

图片

【马可·波罗遗嘱】

1323年,羊皮纸原件

马可波罗指定妻女为遗产托管人

并赋予“鞑靼仆人”(蒙古人)自由权利

6来而不往非礼也

如果说马可·波罗是西方人来中国的一个代表,那么当这些马可·波罗们离开中国,他们的又给中国留下了什么呢?

视觉艺术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一旦看见了,眼前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再也关不上。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告诉我们,西方的艺术影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未缺席过。从青铜、玻璃、青金石、狮子到宗教信仰、绘画技法、科学技术,等等等等。

图片

【景教瓷墓志】

景教是基督教的支派之一,聂斯脱利派

被拜占庭视为异端并驱逐,主要流行于中亚

唐代传入中国,信徒主要为中国境内的非汉人

图片

意大利13世纪圣母子雕像

图片

【鬼子母尊天像】

鬼子母的传说来源于印度

鬼子母是保护婴儿的保护神

通常为怀抱婴儿的女性形象

汉代已经传入中国,元代戏剧也出现

图片

【中国明代送子观音铜像】

送子观音是佛教和中国民间信仰的混血儿

怀抱儿童的送子观音直到明代才出现

或许和圣母像、鬼子母像有一定关联

图片

《罗马人民的保护者圣母玛利亚(摹本)》

图片

【唐寅款中国圣母图轴】

创作于明代,起初被误认为唐寅作品

实则《罗马人民的保护者圣母玛利亚》的摹本

二者在构图上一模一样,只是画法和面容中国化

此画在中国很可能是被当成送子观音来使用

图片

【利玛窦与徐光启像】

17世纪书籍《中国图说》中的插画

左为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右为中国官员徐光启

二人合作翻译出版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

图片

【地球仪】

意大利16世纪地球仪

亚洲部分标注Cataio(契丹),与China同指中国

直到17世纪利玛窦的时代,两种叫法才统一为China。

图片

以上是展览的基本情况,这样简单梳理一下,会显得线索比较清楚。其实展厅的实际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展品也非常多,多达250件,看起来会感觉非常庞杂。还有一些非常好的展品被安排在了不好理解(个人认为哈)的位置,以下也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例如乔托真迹这种东西不说真的很过意不去。

图片

【圣史蒂芬】

意大利,乔托·迪·邦多纳,1320-1325年

这是文艺复兴大师乔托创作的多联画中的一幅

圣史蒂芬被描绘了一双东方式的细长眼睛

衣服上的金色方形装饰,也中国的“补子”类似

这幅画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东方时尚”

图片

【美帝奇软陶瓷】

意大利,1568年制作

是欧洲人仿制中国青花瓷器的作品

但因材料和工艺的局限未烧成硬瓷器

美帝奇软瓷是欧洲人首次仿制成功的低温瓷

此种软瓷为特制的外交礼物,目前仅剩64件

图片

【耕稼图】

南宋,楼璹绘制,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描绘的是农民收割、脱粒等古代农事活动

是中国古代政府对农业生产重视的一种反映

可能是意大利壁画《好政府的功效》的模仿对象

图片

【好政府的功效壁画(局部、图像展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锡耶纳市政厅内壁画

与中国传统的《耕稼图》构图及细节高度相似

日本学者田中英道称其为“欧洲第一幅风景画”

不少学者认为:“锡耶纳的风景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

从地图上看,欧洲和亚洲是连在一起的,而且,欧亚大陆也是同一个地质板块,从意大利到中国虽然山河遥远,但罗马与长安、马可波罗与元大都的文化交往从来没有停止过。当我们真正梳理起来,才会发现对彼此的影响超乎想象。

图片

推荐大家去看这个展览,虽然线索有点庞杂、信息量也大到惊人,但这也正说明了展览的主题:“中意文化的交流丰富庞杂、规模宏大。”

责编:李婷婷

来源:古猫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