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有点窝囊,那时的湖南为啥这么强?

  湖湘地理   2018-03-07 12:14:15


文丨常立军

摄影丨常立军

2017年11月,深秋

我们在长沙寻找着和那个时代有关的遗迹

在这座宋时被称作“潭州”的城市里

也许是有一种来自历史神秘气息的指引

我们很容易地就找到了它

七百多年前的城墙,如今还残存20多米

墙砖历历在目

进入这里,仿佛穿越进入了那个时代

那是一个令人迷恋到无法自拔的时代

也是一个令人心碎到灵魂崩溃的时代

冰与火,血与诗,纷乱交错

最终散落一地

埋葬于历史厚重的尘埃里

湖南的历史地位

不是一直都很高的

在北宋时期,以湖南的地理条件

潭州(长沙)是无法进入国家级核心城市群的

最多只能算是区域中心城市

偏居长江中游以南区域的湖南

既不靠近政治中心

又与最重要的经济带不搭界

朝廷对于湖南区域的治理

大多是以安抚稳定为主

简而言之,只要不出事,就万事大吉了


湖南虽然历史上曾有过汉时的兴盛

然而自汉之后,湖南逐渐沉寂

多成为历代的贬谪之地

柳宗元、刘禹锡、

王昌龄、秦观、褚遂良、魏了翁……

偏远孤冷几乎成了湖南的代名词

然而,金人的侵掠,宋室的逃亡

让一切开始改变

地理空间的压缩

让大量的资源涌入狭窄的空间

长沙城市的规模也因此扩大

其城垣直至清末也没有超过

城内已打破坊市界限,商业繁荣人口稠密

已蔚然而为“湖湘一大都会”


宋室南迁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湖南在军事上战略地位

使其成为极为重要的战略腹地

南宋初,潭州即为沿江六大帅府之一

宋光宗赵惇曾不无感慨地说

长沙巨屏,得贤为重

到南宋时期,湖南地位突出了

首都移到临安之后

湖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一个保障粮食供应的通道


透过南宋时的疆域地图

我们可以看到湖南在当时的重要性

两宋时期,湖南境内基本上形成了

以长沙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长沙有“岭南一都会,西南更上游”的称谓

长沙与北方各地的联系主要是水路

如此一来

湖南已从当年北宋时的偏远南方地区

成为连接东西、纵横南北的战略纵深要地

当时的潭州(长沙)是南宋

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中心城市

号称排名第五的一线城市

站在岳麓书院墙外

书院门口的那幅著名对联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如果拿到南宋之前

那就会成为一个笑谈

之后,它已逐步接近事实

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终于到来

时间就是南宋

“破天荒”这个词来源于唐朝的进士刘蜕

他被认为是湖南历史上第一个中进士的人

虽然后来大量的考证证明自隋代以来

湖南已有不少的人科举有名

但也可以看出,就整体而言

湖南的人才出产率是偏低的

然而,北方的战争打破了这个局面

北宋灭亡,大量的外地文化精英涌入湖南

来到这个曾经被称作“天荒之地”的文化南极

自此书院开始兴盛

南迁,使得北宋时期就建立起来的岳麓书院

真正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中心

人口的大流动带来了巨大的文化机遇

书院开始兴盛起来

历史进入南宋时期之后

湖南的书院数量急剧增加

虽然有些书院始建于隋唐

但真正的兴盛,却几乎都是在南宋一朝

湖南的这些南宋遗址

“有点好看”


木构涵渠

长沙走向繁荣的标志物

南宋涵渠发现于2004年

当年在这条街进行棚户区改造

建造民俗小吃一条街的过程中

在黄兴路步行街和坡子街交界处

挖到地下4米左右时

发现了这处大型的木质结构建筑

在展示厅内能看到由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柳肃复原设计的木构涵渠遗址

南宋时期的木构涵渠被密封于

一个巨大的透明强化玻璃罩中

其中一部分形状有如坡屋顶

整个遗址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三角形木构建筑

二是沟槽式木构建筑

三是券顶式砖砌遗迹

三角形木构建筑呈东西向

由底板和两块相交的侧板搭建而成

结构密封严实

沟槽式木构建筑呈南北向,有东、西两条

它们和三角形木构建筑相接,并彼此相连

木槽与“屋脊”构成一个“丁”字形

相当于一个错综复杂的过滤、给排水工程

两宋时期,城市因为商品贸易的繁荣

呈现出崭新的气象

传统的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被打破

封闭的坊市空间由竞相而起的

瓦肆、寺庙、祠宇、草市、园池、酒店、茶坊所替代

原属于汉唐百姓里坊的坡子街

出现南宋高规格的官修饮水涵渠

就是这种变革的标志

站在南宋木构涵渠的玻璃结构前

城市的繁华折射进来,光影错乱

千年轮回,令人浩叹


从营盘街到南宋城墙遗址

看到一座城的壮怀

我们来到营盘街时,天色正好

闲适的人们在树荫下喝茶打牌

小孩子们则在广场上奔跑嬉闹

广场不大,也就是一个社区公园的规模

立于广场中央的辛弃疾雕像因此显得分外高大

营盘街,是辛弃疾当年的练兵之地

公元1275年,一场悲壮的守城之战

就在如今的长沙南宋城墙遗址之下展开

元大将阿里海牙一路席卷而来

潭州(长沙)已成孤城

经过三个多月的苦守,城池危在旦夕

长沙百姓在城破后

亦坚强不屈,誓死不为元军俘虏

“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缆林木者,累累相比”


不同寻常的朱张渡

我们在长沙河东的湘水边

寻觅关于那个时代的印记

朱张渡是这座城市风光带上一个重要的景点

河东是文津,河西是道岸

彼此之间,隔着湘水

渡口早已不在

然而朱张渡的纪念意义

并不在它的交通功能

850年前,它承载了一段极为灿烂的文化之

彼时

38岁的青年才俊朱熹与一代大儒张栻

携手同行,穿梭于湘江两岸

在岳麓山下演绎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盛会

南宋时湖南的一把手

个个都是名人

湖南的重要性

从历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的任命中可见一斑

知潭州就是潭州知府

也称潭州太守

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管

潭、衡、道、永、邵、郴、全七个州的军事

是整个湖南地区的军政一把手

同样类似的职务,在整个南宋并不少见

然而,朝廷派往湖南的一把手

都是重量级的大人物


宋朝南渡之后的第一任湖南安抚使

是主战派领袖李纲

当时虽是被排挤出朝野

却依然是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

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

其后,著名抗金将领岳飞

因平定钟相、杨幺起义来到了湖南

与李纲担任同一职务


南宋初期,与岳飞、张俊、韩世忠齐名的

四大抗金名将之一的刘锜

也到长沙担任过知潭州兼权荆湖南路安抚使

能在湖南担任这个职务的

似乎必须是文武全才

岳飞的文采自不必说

李纲有《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流传于世

刘锜虽是武将出身

却也写出了《清溪诗集》

在他们之后,辛弃疾、朱熹、周必大

张孝祥、真德秀、文天祥、李芾

相继担任过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的职务

辛弃疾被称作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朱熹、真德秀是著名理学家

南宋科举状元张孝祥

既是书法家,也是豪放派词人

当年一阕《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令主战派领袖人物张浚流泪罢席

周必大号称南宋文坛盟主

文天祥留下了千古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李芾作为最后一任潭州知府

虽然没有留下太多的作品于后世

却也是一位以生命来捍卫自己信仰的忠烈名臣



责编:朱晓华

来源:湖湘地理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