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生于1958

  柳同学   2018-03-13 11:59:30

2017年9月,修缮一新的湘大南门。(图丨湘大人)

2017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4周年纪念日。

当天上午,湘潭大学“伟人之托”奖助学金在毛泽东铜像广场颁发,256名学生获得共计111.8万元的奖助。该奖助学金的倡导者欧阳晓平院士表示,“伟人之托”意在勉励受奖励和资助的学子牢记伟人嘱托,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报效祖国。

当天下午,湘潭大学4000余名师生参与一年一度的“环校长跑”纪念活动。运动过后的人们,疲惫,心情舒畅。

湘潭的初冬,暖阳高照。

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办、亲笔题写校名,并亲切嘱托一定要办好” 的这所大学度过了平常而又不平凡的一天。

复校后首届开学典礼。(图丨湘大人)

生于1958丨那片待垦荒地

站立在湘大图书馆前门的正中间,眼前一条宽阔的北京路直抵“风流碑”,高峻的三道拱门与蓝天相接,耸立着的毛泽东主席铜像,严峻、肃穆。青草幽幽,花团锦簇。

“一轴一山一水”的空间格局,构筑出一条长达310米的文化景观主轴,这就是去年9月刚修缮一新的,湘大南门。

如此恢宏磅礴的气势,似乎很难让人想起,44年前复校的那天,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湘大的故事,要从60年前说起。

时光回溯到1958年的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前来北京的堂兄、私塾老师毛禹居先生,详细询问了湘潭大学的筹办情况,并再三叮嘱“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

翌日,毛泽东同志的秘书田家英到宾馆看望毛禹居先生并送来了主席的一封亲笔信和亲笔题字。写了两遍的“湘潭大学”校名,其中一张在右上角还打了一个圈,湘潭大学便选用了主席画了圈的这幅校名,同时将9月10日确定为学校的校庆日。

中间信函内容为:“禹居兄:遵嘱写了湘潭大学校名二纸,请转致选用为盼!另致东山学校一缄,亦烦转致。”(图文丨湘大网)

然而,随着1958-1960三年“大跃进”的时代变幻,以及期间的三年自然灾害,由于经济的原因,湘大的命运也随之陷入低迷。

1959年,湘大因故停办。此后历经了长达15年的蛰伏与等待。

1974年湘大复校,并在第二年举行了首届开学典礼。

关于湘大复校选址的问题,当时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据传湖南省主要领导在为湘大复校选址时,来到羊牯塘北边的荒郊野岭,指着脚下说:“这里草都不长,废物利用,正好可办大学!”

“羊牯塘”,此后就成了湘大另一个戏谑的别称。这个饱含着浓厚乡土气息名字的地方,就这样安然地放下了一张书桌。

黄土地,成了湘大人最初的记忆。

师生共同劳动,建设湘大。(图丨湘大人)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77级校友袁亚湘先生在回忆中说:“我们进校后,学校除了已有的六栋宿舍和一个食堂,以及正在施工的第一教学楼,其他就是一大片黄土地。学校后山的树都是我们学生们栽的。现在一片绿荫的秀山,当时是一座光秃秃的山。除了搞绿化,我们还捡石头,铺球场,回首过去,我很有幸参与了学校的基础建设。”

劳动,成了这片待垦土地的主题词。

全国著名党史专家、78级历史系校友韩钢教授回忆说:“当时条件很艰苦,住的是平房,没有图书馆,校园就像是一个黄土高坡。师生基本上是半工半读,很多老师白天上课,上完课就回家干农活。”

激情岁月丨时代的热血青年

开山拓岭,白手起家的湘大,在艰难办学和坎坷复校的路途中,迎来了第一个光环:1978年,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一起被列入16所全国综合性重点高等院校。

更重要的是,自1974年复校之日起,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全国各地90多所高校的622名人才奔赴湘大,支援湘大建设。除了人才,图书、教学资料等也从全国各地涌向湘大。现如今湘大图书馆的镇馆之宝《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就是当年北大赠送给湘大的。

湘大图书馆藏的雍正铜活字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是国内少见的珍本,为当年北大所赠,共528函6117部。图为其中一本。(图丨柳同学)

与此同时,湘大还主动在各处收罗人才。1978年任职湘大、1984年出任校长的杨向群先生,由于时代原因,当时只是在湖南邵阳某个子弟学校做一名普通老师。

杨向群说,1978年的夏天,时任湘大党委书记的张勇请他来学校“看一看”,并在学校的仓库里请他吃了一顿午餐,没有肉,只有蔬菜和西瓜瓤做的汤。

杨先生对于湘大复校的记忆则是:空旷的黄土地上没有几栋房子,领导们在蓄电池厂旁边的临时仓库里办公,教师住在学校周边村民家里。烈日炎炎下,教职工冒着酷暑在校园里推斗车、搞卫生;在农民家中,条件艰苦,蚊虫叮咬,光线昏暗,老师们在煤油灯下备课。

张勇对杨向群说:“怎么样?条件差吧!但我们非常希望你来。文革结束了,百废待兴,我们尊重知识,重视人才,你来湘大有发展空间,湘大是重点大学,是有发展前途的。”

而就在此不久前,天津的南开大学已经派人揣着调令,准备调杨向群回母校南开大学任教。两厢抉择之间,杨向群最后决心留在湘大。“我人生中最难忘、最充实的日子是在湘大度过的。”杨向群说。

1958年12月25日,《湘潭报》重点报道了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湘潭大学”校名、并亲切嘱托“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重要指示。(图丨柳同学)

正如电影《高考1977》中所说:“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1977年冬季的那场考试,宛如一声春雷,震响了神州大地。在10年沉寂之后,那些学生,终于有机会从田间、从工厂、从农户中回到大学,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

与北大等高校齐名的“全国综合性重点高等院校”的牌子,让湘大声名鹊起,吸纳了不少优秀学子。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湘大学子们轰轰烈烈的求学大幕由此拉开。

曾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经理、高级编辑、77级校友张效雄先生对那个年代念念不忘:那个时代真是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年代。没有世外桃源中人,大家把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文科的同学表现得外向一点,理工科的同学表现的方式则有所不同,但每个人的心里全都揣着一团火。

“如火烧”的求知渴望扎根在湘大学子心中,那一代的年轻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找书读。著名文化学者、77级校友王鲁湘多年后依然对于“抄书”的经历记忆犹新:那时候借到了一本丹纳的《艺术哲学》,因为要在一周内归还,索性就发动同学一起抄书,熬了一个星期,用完了一瓶多墨水,终于将整本35万字的书抄完了!

这片饱满的黄土地成了纯粹的象牙塔。著名英语教育专家与教学管理专家、“中国雅思之父”、79级校友胡敏说:“老师对待我们就像对待家人一样,嘘寒问暖,经常邀请我们去他们家里谈读书、谈生活、谈理想、谈人生。这里没有太多的外界诱惑,大多是 ‘三点一线’的生活:教室、食堂、寝室。”

“无悔青春”、“湘大影响了我一生”、“无论走到哪儿,我都会自豪地说,我是湘潭大学毕业的!”等等词汇和话语成了前辈们求学的注脚。他们在科教界、工商界、政法界、传媒界等等领域,敢为人先,奋勇拼搏,追求卓越,书写湘大传奇。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16年,自恢复高考以来的湘大毕业生中,已走出5位院士或会士、13位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2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位大学正校长,湘大校友中已产生10多位省部级领导和400余名厅级干部,被誉为“厅长摇篮”。

湘大某次讲座现场。(图丨湘大网)

“遗忘”角落丨“四非”之痛

2017年9月21日,中国大学“双一流”名单正式确认公布,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

湘大榜上无名。

这是继1995年的“211”工程和1998年的“985”工程落选之后,湘大的再一次阵痛,“四非”大学(非985、非211、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的称谓冷寒人心。湘大一位校级领导在“双一流”名单公布之后无奈地感慨到:“我们只能表示遗憾。”

这所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的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只因在时代发展的滚滚大潮中,机缘巧合又万般无奈地一次次被“遗忘”在湘潭这个三线城市的西北角,孤傲中有着说不完的悲壮。

湘大的一次次落选,是有着深层的历史原因的,可值得探讨的至少有两点。

一是错过了合并变“大学航母”的机会。在翻看湘大校史时你会发现,这座地方大学几乎没有过“合并”“兼并”其他院校的经历,也没有什么分校区,她就是一片土地上的完整个体。建校60年来,她就一直这么孤傲。

我们可以用其他大学来进行佐证。中南大学的前身是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工大在1996年已成功入选“211”,但在2000年之际,其又合并了长沙铁道学院、湖南医科大学组建成庞大的“大学航母”中南大学,牢牢保住了湖南省大学中的领头地位。

处于郊区的湘潭大学,至今仍可见草地牧牛的诗意场景。(图丨柳同学)

再来看另一所跟湘大有着类似遭遇的西南政法大学。同样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全国重点大学,西政为祖国的政法事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就是78级的西政学生。

然而同样因为时代的风云变幻,在当初中国大学合并的浪潮中,西政原本是要跟重庆大学合并的,成为重大的法学院,但西政的老师和学生非常有定力,坚信西政这块大牌子不能动摇,死活不肯合并,坚持独立办学。于是就落得了今天跟湘大同样的“四非”命运,而重庆大学在2000年,又不失时机地合并了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组建成强大的“大学航母”。

二是受限于湘潭这座三线城市的发展。一所大学的发展,跟地方的经济水平息息相关。湘潭大学的广告学专业为湖南省大学中首创,排名在湖南省高校前列,其学生设计的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广告学专业的老师经常有种“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无奈感慨,并多次设想“要是能把广告专业搬到长沙去,那定然会是另一种境况”。

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作为一个三线城市的地级市,湘潭有着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三所本科院校,这在全国地级市中恐怕无出其右。另外,湘潭作为毛泽东主席的家乡,又有着无可比拟的旅游文化优势。据韶山政府官网显示,2016年全年来韶游客累计达1879万人次,相当于每天有5万余人次来韶山参观,特别是在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这天,更是从凌晨到夜晚,车水马龙,万人空巷。

湘大图书馆自习室。(图丨柳同学)

“湘潭是一线的文化、四线的经济,学生报考湘大的时候,一说都没听过这个学校,有些甚至还没听过这个城市,经济水平的滞后影响到了整个湘潭高校的教育发展。”湘大招生处的老师也表达出工作的某种无奈。

然而作为“一五”、“二五”时期全国23个重点发展的工业城市之一,湘潭在新中国建国初期,依靠湘潭钢铁厂、江麓机器厂、江南机器厂等大型国企的相对集中落户,成为了湖南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和全国大多数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路径类似,湘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革新与转型,同样也遭遇着后劲不足、错失良机、举棋不定的失败和疼痛。尤其是在21世纪近十年的全国城市大发展的浪潮中,湘潭一次次落于人后,连湘潭本地居民都无限感慨:“二环线真的10多年没什么变化!”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高校发展中同样适应。没有“大学航母”所形成的强大合力,也缺乏城市经济稳步腾飞的坚强后盾,在大学扩招和百强名校日渐强势的竞争之下,迈入21世纪的湘大,特别是近十年来,逐步面临着知名度下降、人才(名师)流失、学生就业难等多重困难和挑战。

湘大,怎么办?

湘大泽园。(图丨柳同学)

生猛转身丨变化当自强

2016年5月31日,随着湘大西北地段第114户房屋的拆除,湘大用于新校区建设的600亩土地全部征收完毕,自此学校版图再度扩容,增至3200亩。

即使是在远离主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地带,对这片荒山、废弃沟塘的西北角的征收过程却一点都不轻松,校方有关部门甚至用“攻坚战”来形容。从2008年9月,时任湖南省长周强来湘大召开现场办公会,同意“将校园西面600亩山地规划给湘潭大学作为教育用地”开始,这一“战”前前后后打了近8年时间。

与校区扩容大手笔同步进行的,是对老校区大刀阔斧地改造。

2017年5月,一声“轰隆”的巨响让已完成历史使命的出版大楼成为废墟,在接下来4个月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气势恢宏、视野开阔的湘大南门横空出世,一条由北京校友会捐助的宽敞通畅的“北京路”直抵图书馆,完成了湘大中轴线的生猛革新!

此外,进出湘大两大主门之一的东门,随着2016年琴湖改造的破土动工,这座沉寂已久的荒湖,在不久的未来将打造成瀑布阶梯景观,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域公园。

琴湖公园景观效果图。(图丨湘大网)

不仅如此,湘大近三年来还对其内部的服务大楼,北苑、南苑、金翰林食堂和宿舍,画眉潭,东坡村等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治理。

一张崭新的蓝图早已绘就!

湘大人正以大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生命力,在变化中自强!

改变,还需要合力助阵。湘大人的图强精神,一直都在路上。

湘大目前是湖南省唯一一所与教育部共建大学(200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2013),并入选“111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高校等。

此间,湘大还先后与湖南省知识产权局、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湖南省委宣传部等签署相关协议,共同支持湘大相关学院建设。

除自产国家级名师外,湘大还陆续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水平教师,先后从美、英、法、日等国家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不断壮大的师资队伍,助力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稳居全国百强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5月4日,95级校友谭曼先生捐资1亿元,在湘大成立全国首家信用风险管理学院。

改变,更需要根植于内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7年6月15日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周益春先生在讲话中如是说:

再一次感悟湖湘文化的“醇厚”吧!同学们来自三湘四水、四海八荒,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进入了湖湘文化的气场。在这里,你们品尝了“舌尖上”的湖湘,辛辣十足;目睹了“眼眶里”的湖湘,美不胜收;更感悟了“骨子里”的湖湘,醇厚绵长。

“骨子里”的湖湘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她表露着一份才情,叫做“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侧漏着一种霸气,叫做“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流露着一股血性,叫做“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湖湘文化和湖湘精神,根植于湘大学子心中的熟悉字眼。

离湘大不远的隐山和碧泉。(图丨柳同学)

由湘大出发,向西南方向驱车约50公里,到达湘潭县黄荆坪乡,这里就是湖湘文化的发源之地。湖湘文化的始祖胡安国、胡宏父子长眠于黄荆坪乡的隐山脚下,此处碧荷亭亭,松柏苍翠,宛如世外。

同样是在湘潭县,另一处胡氏父子讲学布道之所——碧泉书院,与隐山遥相对望,一泓清泉,澄透翠玉,常年不竭。碧泉书院为胡氏父子创建,是开创和传播湖湘学的第一个学术基地,培养和造就一批如杨训、胡宪(朱熹之师)、张拭等湖湘学传人。由此而形成了湖湘学发端于碧泉书院,盛行于岳麓书院的湖湘学传播途径,湖南也因湖湘学的形成和传播,由蛮夷之地而一跃成为理学之邦。

还是在湘潭县,开国元勋、一代大元帅彭德怀同志生于斯,长于斯,在战火纷飞中“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湘潭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湖湘文化,更走出了开国领袖、一代伟人毛主席!

正如湖湘学传人张拭所讲“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湖湘文化中那种“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经世致用”以及“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内核,从古至今,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求学之士。

湘大一次大型活动中的升旗仪式。(图丨湘大人)

自强笃行的湘大人,在这种才情、霸气、血性文化的浸润中,养成了脚踏实地、勤奋好学、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生猛精神!他们有情怀、有思想、有胆略、有见识、有追求,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

一位引进的外校博士曾坦言,湘大的自产教授,都有一股强烈的向上意识,他们默默耕耘,低调谦逊,骨子里有一种能感染人的张力。

“抢自习室上微博热搜”、“凌晨5点排长队等图书馆开门”、“泽园一大早便是朗朗的读书声”、“上课提早到只为抢坐前排”、“夜晚的校园空荡而又静谧,自习室却灯火通明”……新时代的湘大学子,只能在忍受着“四非”的疼痛中,无奈地叹息一声,然后把头扎进书堆中去。

三四十年前这片黄土地上所积聚的“那团火”,如今依然生生不息。

湘大南门(图丨湘大人)

(行文结束,还需一提的是:2017年11月14日,湘潭市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十年创文之路终于圆梦。近几年来,经过加强产业引进和培育,湘潭已诞生出数个百亿企业,并逐步形成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加快融入“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

责编:肖畅

来源:柳同学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