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了80年前的战火 湖南大学校门地标背后的故事

  长沙晚报   2018-04-17 07:10:47

巍巍石柱,见证了80年前的战火

市城建档案馆馆藏资料记录了湖南大学校门地标背后的故事

←被日寇炸毁前的湖南大学图书馆。长沙市城建档案馆供图

←被日寇炸毁前的湖南大学图书馆。长沙市城建档案馆供图

↑湖南大学校门口,饱经沧桑的两根爱奥尼克石柱唤起人们对这座学府、这座城市曾经遭受战火的记忆。长沙晚报记者周和平 摄

↑湖南大学校门口,饱经沧桑的两根爱奥尼克石柱唤起人们对这座学府、这座城市曾经遭受战火的记忆。长沙晚报记者周和平 摄

长沙晚报记者 周和平 通讯员 李文华

没有铁门开启,也不见保安,昨日的潇湘路牌楼路口湖南大学校门口,人来人往,随意而自然。巨石上的“湖南大学”4个大字格外抢眼,旁边两根爱奥尼克石柱向天而立,无声地展示着这座千年学府厚重的历史。

湖南大学校门口为何立上两根爱奥尼克石柱?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寓意?记者走进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在时空穿越的馆藏资料中,力图寻访80年前湖南大学饱经战火的“黑色4月”。

档案史志 日寇轰炸,湖大图书馆变成一片废墟

两根爱奥尼克石柱来自80年前的湖南大学图书馆,是该馆建筑的组成部分。

据市城建档案馆馆藏资料记载,1930年湖南大学图书馆正式动工兴建,1933年9月建成。图书馆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是当时国内最好的图书馆之一。

1938年4月10日,星期日,日寇飞机第四次对长沙进行大规模轰炸。当日,27架日机从安徽经江西飞到湖南,下午2时35分,这些日军重型轰炸机窜入岳麓山上空,对湖南大学进行轰炸,整个大学校园顿时陷入一片火海,图书馆变成一片废墟。“仅在湖南大学校区,这27架飞机就投掷燃烧弹30余枚、重磅炸弹40余枚,造成38人死亡、70余人受伤。整个图书馆变成一堆瓦砾,仅剩下4根石柱。”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文华介绍。

“敌机今日袭长,轰炸湖大、清华(注:抗战期间清华大学临时迁至岳麓山脚下),确显系有意毁灭我文化机关,使我后方仅存之少数国立大学,均不能存在。此项毒计,久为世人洞见。”校园遭日寇毒手,刚从汉口出差回到长沙的时任湖南大学校长皮宗石悲愤不已。

李文华说,湖南大学图书馆被日机炸毁后,当年湖南大学工务组绘制了一幅《湖大被炸详图》,该图收录在湖南图书馆珍藏的《国立湖南大学蒙难纪念特刊》。该图对敌机航向、炸弹弹着点和规格等细节标注得非常详尽,并有专门的符号说明。根据记载,此次空袭,日寇同时用机枪扫射,校园内顷刻间燃起熊熊大火,馆藏54091册图书化为灰烬。

档案钩沉 被炸前一周,80箱故宫文物安全转移

湖南大学图书馆在日机惨无人道的轰炸中付之一炬。所幸的是,临时存放在该图书馆地下室的80箱珍贵的故宫文物,在图书馆被炸前一周已安全转移,躲过一劫。

据记载,1935年11月,“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共展出世界各国博物馆收藏的30801件中国艺术品,其中有来自中国故宫博物院的展品786件。展览会于次年3月结束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被运回南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把这批运到伦敦展览的文物,再加上一些重要文物,共80铁皮箱,于1937年8月14日由南京启运,目的地就是长沙。运到长沙后,80箱珍贵的故宫文物被存放到湖南大学图书馆地下室。

随着日军飞机频频空袭长沙,有关方面决定将文物内迁。1938年春,存放在湖南大学图书馆的80箱文物装上10辆汽车,经广西辗转运到贵阳。“80箱文物运到长沙不久,长沙火车站就被日军轰炸;文物离开长沙后不到一周,湖南大学被炸,原存文物箱件的图书馆被炸平。两次有惊无险,有如神助。”当时参加押运的故宫博物院专家那志良后来撰文回忆。

弹指一挥间,湖南大学被日机轰炸已过去整整80年。80年后的今天,立在湖南大学校门口的两根爱奥尼克石柱,在见证这座高校和长沙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同时,不忘唤起人们对湖南大学和长沙曾经遭受战火的记忆。

责编:谭思敏

来源:长沙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