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翊武:信仰坚定的精神值得学习

  潇湘晨报   2018-04-06 09:12:34

蒋翊武信仰坚定的精神值得学习

专家称其是一名坚定的革命主义者

潇湘晨报常德讯(记者 张沁 )蒋翊武,1884年12月21日出生,1913年9月9日就义,不到29岁。“他是一名坚定的革命主义者,革命的立场从来没变过。”4月5日,湖南文理学院教授、湖南省历史学会蒋翊武研究会秘书长周星林告诉记者。

蒋翊武是澧州(今澧县)人,1903年以澧州高等小学堂第一的成绩考入设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在此期间,蒋翊武加入了华兴会,成为学生运动的联络员。1904年的秋天,华兴会起义失败,黄兴、宋教仁等人逃亡日本,蒋翊武被学校开除。

“当时沅澧流域有去日本留学的风气。”1906年,蒋翊武准备赴日本求学,不料在上海大病一场,卧床不起。在上海,蒋翊武在刘复基的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协助杨卓林组织革命团体竞业学会。1906年10月28日,竞业学会的机关报《竞业旬报》创刊,蒋翊武担任编辑和记者工作。蒋翊武把澧县作为报纸的联络发行站,寄到他父亲在澧县开的商铺——蒋兴发号,将这个商铺作为宣传革命、启迪思想的联络站。

1907年1月,《竞业旬报》出版第十期,即革命党人杨卓林被捕后不久,宣布停刊。蒋翊武从上海回到澧县。1909年秋天,蒋翊武和刘复基参加了湖北新军二十一协,“他当时军阶不高,是一个班长,但是做的事情却是伟大的。”蒋翊武了解到在军队内有一个革命团体“群治学社”,1910年群治学社的名称被清方探获,社长被开除。之后更名为振武学社,再次被探获。

社长离开军队前,把学社的领导工作交给蒋翊武。1911年春节在黄鹤楼的风度楼(奥略楼)成立了文学社,蒋翊武推举为社长,以文学为掩护,秘密开展武装推翻清王朝的活动。1911年9月,蒋翊武等人制订同年要武装起义的计划,准备在10月9日晚上起义。“约定以南湖炮队开炮作为号令,但因为送到南湖的联络员耽误,没有准时送到,当晚并没有起义。”而革命机关又遭到破坏,10月10日工程第八营率先发动起义,经过激战,起义军攻占了湖广总督衙门,控制了武昌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1913年9月9日,蒋翊武就义于广西桂林丽泽门外,时年不足29岁。

“蒋翊武信仰坚定,埋头苦干、不事张扬、勇猛果断、舍身取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下去!”周星林说。

>>动态新闻


辛亥首义元勋殉国105周年 政协委员提案命名“翊武路”


>>相关链接

辛亥首义元勋蒋翊武的革命足迹(组图)

红网常德讯(记者 郑江晖)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首义第一枪,湖南常德澧县走出了民主革命先驱——蒋翊武,作为孙中山先生唯一亲自题字的“开国元勋”,却已“盛名沉寂”多年。

今年是辛亥首义元勋、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蒋翊武英勇就义105周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纪念湖湘英杰蒋翊武,澧县政协原文史委主任于乾松等人曾用3年时间,足迹遍布澧县、常德、长沙、武汉、南县、桂林等地,拍摄了一组《蒋翊武的革命足迹》。

“因为历史资料留存不多,大家对蒋翊武所知甚少,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为蒋翊武正名。”2008年,时任澧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的于乾松,与时任澧县政协副主席杜修岳、时任澧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高守泉,踏上了追寻蒋翊武革命轨迹之旅。历时3年,三人足迹遍布多地,勾勒出了蒋翊武出生、长大、读书、革命、回乡、就义,直至归葬的伟大人生。

“蒋翊武的人生之路只有短短的29年,却充分诠释了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自强不息、主新反旧、顺时而动、敢于担当、舍生取义的精神。”走完蒋翊武的革命轨迹,于乾松愈发为他“鸣不平”。“到今天,我们都能感觉他的精神与时代脉搏同步,为寻找祖国光明前途和谋求人民幸福奋斗不息,为实现自己崇高人生理想出生入死、不遗余力,他的英名应该永远与争取世界历史文明与进步的伟大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4月5日清明节,于乾松授权红网发布他拍摄的系列珍贵照片,以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蒋翊武的诞生地——澧县县城和平街原崔氏祠堂旧址。 1884年12月21日(农历),他出生在这里。本组图片摄影:于乾松

澧县县城的棚场街,原老二街蒋翊武的父亲“蒋兴发号”豆腐店原址。也是蒋翊武与傅熊湘、刘复基等在上海,为鼓吹民族主义,大力提倡革命创办的《竞业旬报》的发行点之一。

蒋翊武曾就读接受启蒙教育的澧兰书屋(即今永兴寺路二完小)旧址。

蒋翊武曾求学过的临澧梅溪桥蒋作霖先生私塾学堂旧址,在这里蒋翊武初步接触到维新思想。

位于澧县一中校内的原澧州高等小学堂原址。1902年蒋翊武在这里仅用三个学期的时间,学完四年的课程,得以提前毕业。由于 “资性敏捷,读书过目不忘”,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蒋翊武旧居原址——现澧县工程公司。1912年10月,蒋翊武阔别家乡3年之后,就在这里与父母团聚。

蒋翊武曾就读的位于常德一中的原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

蒋翊武原秘密活动点常德祗园寺旧址处。

1911年1月30日(农历春节),蒋翊武鉴于清廷对振武学社的严密监视,约集詹大悲、刘复基、杨载雄等在黄鹤楼侧的奥略楼举行会议,宣告文学社成立,蒋翊武被推举为社长。图为会议地址。

1911年1月30日,蒋翊武约集詹大悲、刘复基、杨载雄等在黄鹤楼宣告文学社成立,后在武昌小朝街的基督教圣米迦勒堂和现在的武汉市第九中学附近选定文学社社址。图为原文学社社址所在地。

1911年,武昌首义时的起义门。

1911年10月9日,蒋翊武签发起义命令。在总指挥部遭破坏10余小时后,起义勇士就从这条街出发奋勇直前,力挫敌锋迅速占领敌署。自此,武昌首义成功。图为武昌首义时的起义街。

1911年11月27日,汉阳失守,蒋翊武继黄兴任战时总司令,重创清兵,确保了武昌保卫战的胜利。图为当时的司令部所在地——宝通寺。

武昌宝通寺内的华严洞,即蒋翊武的战时司令部的秘密开会处。

1911年11月9日,是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烈士就义的“月忌日”,蒋翊武作为鄂军政府特派代表到武昌紫阳路,主持隆重的追悼大会,宣布日后建三烈士碑为首义遗址。图为武昌市的三烈士纪念塑像。

1911年11月9日,蒋翊武作为鄂军政府的特派代表,主持召开彭刘杨三烈士就义 “月忌日”的追悼大会,宣布改“皇殿”名为“辛亥首义烈士祠(今紫阳路155号)”以为纪念。图为蒋翊武倡建的烈士祠。

武昌首义胜利后的第二年,即1912年龚霞初以咏簪笔名所撰写的著作《武昌两日记》,该书真实地记载了武昌首义的全过程。

1912年4月,孙中山考察武昌,与湖北革命党人合影,蒋翊武(2排左1)、孙中山(2排左7)。

1913年9月8日,蒋翊武在桂林就义的前一天,在狱中由友人为他拍摄的英姿。照片提供:蒋漫征。

蒋翊武遭到袁世凯、黎元洪的迫害,在桂林被捕。1913年9月9日下午4时为国殉难,时年不足29岁。图为蒋翊武就义后,躺卧在红地毯上的身影。照片提供:蒋漫征。

1913年8月29日,蒋翊武在广西全州被捕。9月1日,被解至桂林狱中后,写下了致双亲的家书和四首《绝命诗》。图为蒋翊武的亲笔遗书之一。照片提供:蒋漫征。

1916年7月,湖南省政府拨款修建规模宏大的蒋翊武陵寝及“蒋公亭”等,占地约600平方米。9月,召开追悼会安葬蒋公于此。1956年,省政府核准该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为建于岳麓山的蒋翊武墓。

蒋翊武的亲生女儿蒋宗仁(1912年出生)95岁时在父亲墓碑前的留影。照片提供:蒋漫征。

位于澧县兰江公园的蒋翊武雕像。

澧县城区的翊武影剧院。

位于澧县城区繁华的翊武路。

位于澧县一中校园内的蒋翊武塑像。

2011年7月23日,湖南省蒋翊武研究会在常德成立。

(综合自新湖南客户端、潇湘晨报、红网)

责编:肖秀芬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