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丨“抬”出来的古老民俗,祭祀平寇先锋

  经视大调查   2018-04-23 22:50:11

在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古老神舟大地上,炎黄子孙创造了灿若星河的华夏文明,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在张家界慈利县,就广泛流传着“平寇先锋捐躯蛮王城”的故事,十二个平寇英雄被尊称为“毛菩萨”,受到民间长年祭祀。抬“毛菩萨”也成为慈利一项独特的古老民俗文化活动,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慈利县文广局组织祭祀活动,数千名群众一睹了这一古老民俗活动的魅力。


祭祀仪式开始后,恭王和娘娘在将军太保的陪同下,坐着玄轿龙椅率先进入会场,其余的八尊先烈,由“毛杨二先锋”分成两支队伍绕场一周,这时鼓乐鞭炮齐鸣,轿夫速度越来越快,大有龙虎相斗之势,这就是所谓的跑“龙虎斗”。相传为驱赶场里瘟神邪气,恭王和娘娘归位后,十尊先烈按序就位开始朝王,每尊先烈由四个轿夫连骄抬起向上高举,一齐吆喝,看谁举得最高。


祭祀活动参与者大多为中老年人,记者注意到其中有一位叫佘辉的青年,他说儿时不知道“毛先锋”是何许人,后来他了解到这群英雄的传奇历史后,深感兴趣,最近几年就参与到祭祀活动中来。

朝王后,由毛杨二位先锋开路,大家抬着12尊先锋,舞着龙灯跟随演出队伍,绕城一周扫街祈福。每座轿子都有身着官服饰扮的衙役、校官、书童模样的人跟随。长龙缓行,一路赐福。

《竹枝词》 清·刘启培

恭王盛会暮初春

彩仗云屯画莫如

萧鼓迎神官不禁

总缘公德被慈姑

这是清朝诗人刘启培所作《竹枝词》(四首),是对当年祭祀活动盛况的写照。贺龙元帅的夫人蹇先任在一篇文章中也这样写道:慈利是中国的一个小县城,在这里流传着一些少数民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那在我记忆中深深留下的孩童时代家乡欢乐的传统风俗——抬“毛菩萨”,足见民俗传承历史,历史还原民俗。

祭祀平寇先锋这一民俗,之所以能吸引数以千计的群众自发参与,是因为自南宋以来,已经演变为慈利一大民俗活动。记者了解到,原来这背后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剿匪历史故事,而这一故事,还得从慈利县的一个小山村开始说起。

平寇先锋捐躯的所谓“蛮王城”,距现在的慈利县城15公里,座落在苗市镇麻王村境内。相传宋徽宗宣和年间,地方草寇乘机作乱,在商贾繁忙的澧水河畔,麻氏八兄弟强占蛮王寨,称王称霸,依靠三面悬崖绝壁的地理优势,到处打家劫舍,抢劫澧水商船,阻断繁忙的澧水交通,人们视麻王如瘟神,避而躲之。后来,宋徽宗派康王率兵剿匪。

麻王屯兵种田,养精蓄锐三年,面对兵强马壮的麻王和易守难攻的地势,康王只好撤兵回城。宣和七年,也就是1125年,康王回京,两年后成为了历史上的宋高宗,他命令尹公和其他将士继续征讨麻王。经过许多艰苦的围剿战斗之后,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破城的好办法。

农历三月初一这天,毛杨二先锋巧施“野蜂阵”蜇死麻王,他们自己等12人也在阵中壮烈牺牲,为表彰平寇功臣,宋高宗追封毛,杨二先锋为“平蛮侯”,下令塑金身供奉庙宇,侍奉香火。因土语“蛮”和“麻”谐音,慢慢的,蛮王城被人们叫成了麻王城。

现在的麻王村还留下了一些依稀可见的历史古迹,用来抗击官兵的土城墙早已绿树成荫迹,唯有如同英雄鲜血染红的杜鹃花,开满了村边的各个山头,在当地人民心中,这些勇敢正义,牺牲自己,而救民于水火的英雄,就是值得享受他们供奉和感恩的菩萨。

自宋朝以来,慈利每年三月初一就举行祭祀活动。2003年,慈利民间自发筹资,重塑了12尊先锋塑像,2008年,慈利县抬“毛菩萨”民俗活动列入张家界市第一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正在申报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每当临近农历三月初一,慈利民间都会为抬“毛菩萨”活动做准备,人们杀猪宰羊、打糍粑,这几天也是群众祭拜先烈的高峰期,各个分会场都会准备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场面很是热闹。

这个流传千年的民俗活动,曾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断了六十年,现年76岁的胡华武老人,每每谈起“抬毛菩萨”民俗,心中更是感慨万千。

胡华武老人为了让这一祭祀和歌颂英雄的民俗活动传承下去,不断地翻阅史料,向更加年长的老人了解当年盛况,目的就是重现当年的繁华,现在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一民俗重现慈利,但另一个难题也摆在了他的面前。

因此,每当闲暇下来,胡华武这些老一辈的抬毛菩萨的传承人便经常回拉着年轻人来到传习所,和年轻人慢慢地聊着千年之前的英雄事迹,谈着现今的精神传承。

李杨是当地的一名17岁的少年,每当来到传习所,他都感觉受益匪浅,而就是有了李杨这些年轻人的加入,“抬毛菩萨”民俗节这才显出蓬勃朝气。

2008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里,在传承人以及当地主管部门的努力之下,“抬毛菩萨”民俗已经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经视大调查记者 虞纵横报道

责编:向韬

来源:经视大调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