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国教育轶事丨张干:被毛泽东轰下台的校长

  三湘都市报   2018-05-31 11:17:05

湖南民国教育轶事

张干:被毛泽东轰下台的校长

作者丨罗慧

(毛泽东和张干校长<左二>在北京的合影。)

(妙高峰中学南轩图书馆外景。)

(这是长沙市私立妙高峰中学<今长沙市十一中>的校门。1949年后,张干先生在这里教书,他就是在这里,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关怀。)

那外国的谁谁,当老师的,说过一句很牛气的话:“我这辈子万一没机会当总统了,还有机会当总统的老师。”大概就是老师这一职业,比别的职业多一些荣耀或机会——关键时候,它或许用得上?!

张干就是因为当过毛泽东的老师,在青史上留了名。

三十岁的校长,被学生毛泽东赶下台

张干毕业于湖南中路优级师范学校物理化学科,刚满30岁时,便当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但他似乎运气不太好,在当校长还未满一年时,当时的政府当局因财政问题,出台了一项政策,要征收师范学校学生的学杂费,每人每期10元。这种没有先例的事,推行起来自然有阻力。也许和所学的专业有关,张干比较刻板,只知道积极拥护上级的决定,不太考虑学生的需求。

很不幸的是,他碰上了一群让他很挠头的学生,那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大多数家境贫寒的学生。他们激烈反对并开始罢课,要求取消这项不合理的政策。张干却做了一件惹火上身的事:他贴出告示,公布了开除毛泽东等17名学生的决定。换来的是学生们更激烈的抵抗,他们开始了“驱张运动”——完全转移了斗争的对象。毛泽东更是写出了四千余字的《驱张宣言》,《宣言》写着:“张干自到我们一师任校长以来,对上逢迎,对下专横,教学无方,贻误青年……”字字句句都戳在老张的心窝。

《宣言》 撒遍了校园的各个角落,教育厅自然也知道了,派督学来调查。面对督学,毛泽东递了一张纸条:“张干一日不离校,我们一日不上课!”当时在校的一些进步教师本来就有些看不惯张干的言行,这时也站出来帮着学生对校方施加压力。张干只好收回成命,但还是想给毛泽东等记大过处分。然而师生们仍然不肯,继续罢课,声援毛泽东。

这样几个回合后,省教育厅不敢犯众怒,只好将张干免职。

给毛泽东发电报,称其为“兄”

1941年,湖南省政府决定在邵阳筹办省立第六中学,这时,已是省教育厅督学的张干因为是新化人(当时隶属邵阳),被委派到邵阳担任首任校长。张干那时已57岁,尽管和毛泽东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往事,但毛泽东是他的学生,却是张先生记得的事实。不料,正因为这点,使他在省立六中办了一件后来令他捶胸顿足的“蠢事”。

那是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后的第6天,张校长看到报纸上登载有蒋介石邀请在延安的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公开信,他远在邵阳,却担心毛泽东不会受邀,不利于和平解决中国的问题。于是,兴冲冲地发了封电报到延安去,电文如下:“延安毛润之兄勋鉴:抗日获胜,建国弥艰,万恳应召赴渝,赞襄国政,幸勿固执,致失人望。”写罢,他还对学校的老师说:“毛润之就是毛泽东,他是我的学生,我的话他会听的。这是国家的大事,他必须听。”

后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当了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张干却开始坐立不安:第一,当初在一师当校长,居然下令开除毛主席的学籍,那自己不是反动校长是什么?第二,那封电报,居然要毛润之“应召赴渝”,谁的“召”?谁才能下“召”?自己居然把蒋介石和毛泽东的位置搞反了!第三,自己虽然称了学生一声“兄”,但居然大大咧咧地说了伟大领袖“固执”…… 本已老了的张干被吓病了。

幸亏他遇上了一位大度的学生,让他体面地走完了人生。毛泽东关照贫病交加的张干老师的故事,流传很广,也确实令人感动。

拒收落榜生,“丢了”全校的“命根子”

再说说他在省立六中当校长的事。作为一所省级重点中学,又是由老资格的教育界名流主持,学校自然名师云集,很快就声名大振,要求入学的考生众多。收谁不收谁,张校长有严格规定,那就是:成绩。他的强硬措施是:考前不准拆阅外界来信,不准会见外来宾客。

问题就来了,当时邵阳县田粮处长的儿子,也报考六中,却落榜了。处长亲自提着礼物来拜见校长,谁知这位校长一口回绝,毫无商量余地。这位处长不舒服后,就让别人更不舒服。于是,他动动手中的权力,把政府拨给六中教职员工的俸谷安排到离县城最远的一个山区发放点,“你们自己安排人去领吧!”话虽如此,但要知道,那是在上世纪40年代啊,运输成本、路况、路途的安全,这一切,对区区一所中学来说,那都是几乎难以办成的事。而这事,又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还有什么事比吃饭更重要!

为此,固执的张校长不知道听了多少埋怨!

差点被戴上“红帽子”

在这里,张干自恃资格老,学校又办得好,尤其那时的省教育厅厅长王凤喈也是他的学生,所以有点不买邵阳专署的账。专署的官员们不敢当面顶撞他,但会在背后搞搞他的名堂,比如,以学生家长的名义投诉他,冒充老师写信状告他;通过不同途径反映他的不合作、不通融等等,目的就是要他下台。

他的学生王厅长,当然了解自己的老师——懂教育的校长。因为那时还没有60岁退休的制度,只能委婉地提出,希望老师能到长沙工作。可一门心思热爱教学的张校长坚决不同意。于是,1947年又发生了一件轰动新化县城的事。

那是专署里的两个人策划的阴谋。他们想通过给张校长戴顶红帽子的事实,挤走他。而让学生揭发老师,是最便捷的办法。所以,县政府接到一份举报,人证物证俱在,证明省立六中有13个学生有红色背景。很快,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及他们的父兄都被警察局拘捕,经过刑讯逼供,学生交代了背后的指使者——在张校长极其危险的时候,这件事败露了!

那两个别有用心的人承认了对张校长的诬陷,张校长躲过一劫,但至此,他心力交瘁。1949年上半期结束后,终于请辞引退。

(本文原载2011年1月30日《三湘都市报》副刊·记忆版)

责编:吴名慧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