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文明四塔,见证与传承攸州历史文化

  方志株洲   2018-06-25 00:06:18

原标题:文明四塔——攸县灿烂文化的画廊

(文明上塔位于县城对河之洣水南岸窑湾山头,明万历丙子年(1576年),知县徐希明倡建)

方志之声:

“塔”形声,从“土”,从“荅”,本义:佛塔,亦称浮屠。塔原意形容高而顶尖的佛教建筑物,多为五层七级,九层十三级,初为藏佛骨(舍利子)的地方。"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因此,后世热衷于新建宝塔、水塔、灯塔、塔楼、纪念塔、金字塔、文明塔等等。攸县城乡境内,与文明塔类似的塔多达20多座,各具特色。成为攸州历史文化的见证与传承,成为古代历史文明的标志与象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与启程,成为旅游观光的奇观异景。

相传,攸邑县令徐希明与名士来"得日亭"闲坐,偶遇一位述士,两人说及攸县之气象,述士说:“自古水西流者,多出仙佛。"然而此水北流直下,有收束不住之势,亦有损攸邑人才之发皇。

(文明中塔位于县城西郊洣水南岸皂角树水口山头,明万历丙子年(1576年)知县徐希明倡建)

"得日亭"虽建于城南山岗之上,但势力单薄,难以阻断江水一泻而下之势。如在县城对河之岸,在文浦港之两端,各建风水宝塔一座,可弥补攸邑东、西、北面皆高,独南面平坦低洼之不足,使攸邑这块风水宝地更加完美。南面之位为“离",离象征红火、火日炎上,其道光明,即环城之水在下,刚柔交错,离下互宣。《易》曰:"贝龙在田,天下文明"。在文浦港两端各建一塔,突出文字,以呼相应。攸邑将更加气象兴隆。徐希明与在坐名士茅塞顿开,便决定在城南对河山岗上,选址新建七级宝塔,祈祷攸邑儿女世代昌盛。徐希明挥毫提名"文明塔"三字,有"文采光明、文德辉煌、经天纬地、照临四方"之意,以垂永远。此四塔是攸县历史文明的象征与传承。

(文明下塔位于谭桥街道洣水河畔,该塔建造年代无记载。距今约200余年)

文明上塔:位于县城对河之洣水南岸窑湾山头,距县城1公里,在洣水三桥桥头。明万历丙子年(1576)知县徐希明倡建该塔。八方七层,高21米,红石为基,青石为体,底边长3.85米,占地面积42平方米,祁阳石门额,上携"文明塔"三字,工整有力。

文明中塔:位于城西郊洣水南岸皂角树水口山岗上,距县城5公里。明万历丙子年(|576)知县徐希明倡建。清乾隆壬戌年(1742)倒塌。翌年,知县冯运栋邀攸邑绅士重修。全塔用青条石砌成,六方五层,高9.7米,底边长3.2米,占地面积35.8平方米,塔内有方石柱,中心孔,可攀缘而上。

文明下塔:位于县城西潭桥街道(原鸭塘铺桐坝村)的洣水河畔,距县城7公里。建造时间比上、中塔稍晚,距今约200多年。该塔通体由红石砌成,八方七层,高22.35米,占地面积64平方米,塔基呈桥墩形,前尖后宽,以抗洪水冲击,塔身处于洣水河中,任凭山洪暴发,洪水咆哮,仍巍然不动。

(凌云塔位于攸县与衡东县交界的江桥街道<原鸭塘铺>阴山港,始建于1816年。攸县县令赵勷倡建)

凌云塔:位于攸县与衡东县交界的江桥街道阴山港村(原鸭塘铺),座落洣水河畔的马鞍山岗上。始建于清嘉庆丙子二十一年(1816),攸县县令赵勷率攸邑绅士共建。该塔八方七层,高28米,基边长4.6米,占地面积102平方米。塔基的第一层为红条石砌成,2至7层是青砖砌成,阶梯右旋而上,直达塔顶,登上塔顶,攸、衡两县边境风光,尽收眼底,与文明一、二、三塔连成一线,甚为壮观。该塔是建造时间最晚的一座,然而又是最大的一座。该塔的整个构筑为仿楼阁式,建筑工艺精湛,气势雄伟,因年代久远。2009年,攸县将凌云塔修缮一新,现塔高29.3米。已列入县、市文物保护单位。

攸县文明四塔都座落在攸县洣水河畔的一桥、二桥、三桥、四桥的山岗上,河水被日照和灯照,反射到四塔,显得格外美丽、壮观,成为旅游的奇观异景。

攸县城乡类似的文明塔有20多座。如黄丰桥镇丰垅村寺下的鼎盛塔,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2007年,当地知名贤达捐资100多万重修一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又一标志性建筑,俗语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故此,人们珍惜生命、保护生命、抢救生命的见义勇为行动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黄丰桥镇丰陇村鼎盛塔)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方志株洲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