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 2018-06-17 07:59:40
原标题《湘东第一桥:醴陵渌江桥》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醴陵禄江桥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项目之一。)
作者丨丁水生
醴陵渌江桥在状元洲西侧,是一座横跨渌江江面、具有800年历史的古石桥,也是醴陵第一大民桥,更是醴陵一张地域文化名片。
古老的渌江桥,它见证了漫长岁月中曾经阅历的沧桑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席卷,渌江桥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古朴雄健的风姿,彰显着醴陵瓷城绚烂多姿的人文风采。
渌江桥,醴陵人多亲切地称之为“渌公桥”。其中“公”应为“拱”即“孔”,系一音之转,是“六孔桥”的谐音。
渌江桥,最早名为“渌水桥”。公元1173年春(南宋孝宗乾道九年),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赴任桂林(古称静江)知府,从江西循驿道入醴陵,留下《咏醴陵驿》一诗有句云:“渌水桥边县,门前柳已黄……”据其同时所著《骖鸾录》称:“比年新作桥,”桥名为“渌水”。这是迄今为止所见渌江有桥最早的文字记载。
此前,宋高宗绍兴六七年间(1136—1137),史载湖南安抚使赵善俊曾奏停“渌水渡”钱,被誉为“善政”。证明那时县城还只有渡而无桥。
在水道阻隔交通的古代,桥梁至关重要。渌江桥控扼湘东孔道及南北往来要冲,八百年来屡毁屡建,修筑频繁,是它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反映出它在地区交通中的重要位置。
宋理宗宝佑年间(1253—1258),知县家遇(四川眉山人)首创石墩木梁桥。立五墩,跨水为六孔。长60丈,宽1丈6尺,高约5丈。桥址在今渌江桥下游50米处,北连今胜利路,南接今太同街,与东正街、建国路成十字相交,这就是后来十字街得名的由来。桥名正式开始称为“渌江桥”。从这时到清末民初将近七百年间,它曾经历过二十一次毁而复建。其中七次毁于兵灾或火,十四次倾圮于水;元朝修一次,明朝修七次,清朝十三次,民国修一次。其间,除元代曾一度改名为至正桥,明代还曾用过“乐乐”和“惠民”的桥名,但为时都不很久,往往桥复建后又复名“渌江桥”。而桥址和五墩六孔的木桥规制,一直未变。所以虽经民国最后一次改造成大石拱桥,为九墩十孔,“渌(六)公(孔)桥”的民间名称依然相沿成习,至今难改其称,反映出一种深厚的历史人文情结,荡漾着一股浓浓的渌水人情味。
渌江桥既为民桥,二十多次修建资金,则大多为民间捐募所集,官府补助有限。倡其事者,多为一方财力雄厚的富绅,其义行善举,于历代《桥记》中被赞颂流传,历历可见。如清乾隆年间,县绅彭之冕捐银万余两,两次独资修桥;后又曾以60多岁高龄,被县人集资推举为第三次重修的工程总领。“两捐重赀,三肩大役”, 彭之冕的魄力和义举被一县传为盛事佳话。这彭之冕即醴陵民间口碑相传的“彭三胡子”,以排行第三爱蓄长胡而有此昵称。
民国七年(1918),南北军阀混战争夺湖南,北军从醴陵败退,纵火烧城及渌江桥,桥毁。民国十三年春,富绅陈盛芳倡议改造石拱大桥,捐银元3.4万元,田租250石,共折银洋5万元。一县闻风响应,共筹银元25万元有余,推醴籍“南社”著名诗人傅熊湘为主修,陈盛芳为工程经理,陈碧元为工程师。于1925年阴历九月在原桥址上游50米处,建成长186.7米,宽8米,2台、9墩、10孔大型石拱桥,并在桥中部架引桥连接状元洲。康有为题桥额“渌江桥”三字,傅熊湘撰并书《渌江桥碑》,均嵌刻于下首桥侧,这就是保留至今的渌江桥。它以宏伟的气势,巧夺天工的构造,雄毅的麻石体魄,成为当时湖南乃至全国少有的民修石拱大桥建筑典范。“湘东第一桥”的美誉不胫而走。陈盛芳本人也因这一壮举,达到他毕生慈善事业的最高峰,与清代的彭之冕前后辉耀史册。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醴陵渌江桥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项目之一。
责编:吴名慧
来源:株洲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