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4年后,党义课重新改成了公民课

  潇湘晨报   2018-06-16 07:29:11

1935年7月14日,湖南《大公报》6版,毕业会考第一日情形的报道。

1935年6月9日湖南《大公报》7版,教厅救济会考不及格学生的报道。

1935年6月9日湖南《大公报》7版,银行奖励会考优胜者的广告。

1935年学生会考不及格,教育厅有“救济”政策

1932年,湖南遵照当时的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制定了《湖南省中学学生毕业会考委员会组织暂行规程》,并成立了第一届湖南省中学学生毕业会考委员会,着手办理全省的中学生毕业会考。备受争议的该会考制度,先后多次修订,最终于1947年废弃。历时15年,足以发生一些故事。

撰文/本报记者 刘建勇

“杀人的会考”所用的试卷偏重于考查学生的记忆力

正处考试季的6月,虽然将于明天结束的初中会考,近些年受关注的程度,远不如一周前结束的高考,但在86年前始有“会考”这个制度时,初中的会考也一样备受关注。1935年7月13日,长沙《大公报》A6版刊发了“中学师范学生”当日开始毕业会考的消息。从这则消息来看,这次会考筹备的时间不长,只“月余”。考试的地点,有三处,一处在中山堂,也即今教育街的湖南省农业厅内,中山堂1995年为建农业厅的干部宿舍才拆除,在1935年,中山堂所在院落属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在省党部院内设考场,可见会考的受重视程度;另两处,一处为省立第一师范,一处为省立长沙高级中学。省立长沙高级中学即长沙市第一中学。

在中山堂考试的,是长沙区的考号0001号到0770号的初中男生;0770号后的初中男生及所有初中女生在省立第一师范考试;在省立长沙高级中学考试的,是全部高中普通科考生和全部高中师范课学生。

这是全国推行中小学会考制度的第4年——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整齐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普通科学生毕业程度及增进教学效率”,颁布了《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程》,正式开启民国教育会考制度,并在1933年和1935年先后颁布《中学学生毕业会考规程》《修正中学学生毕业会考规程》。

虽然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曾指出会考制度的两大好处:“一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二可以检查学校办理是否完善。故会考制度并非用以考察学生,使任何知识特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查考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但,因其利弊效应均十分明显,有人称其为双刃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更是称其为“杀人的会考”。

1934年6月1日,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上著文批评:“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做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

“杀人的会考”所用的试卷,每科都是以百分制计算的,除极少数题目需要发散思维外,更多的偏重于“片段的事实”,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因为会考的压力,中学生不堪沉重的课业负担。

根据该会考制度的设计,初中会考的科目主要包括党义、国学、算学、历史、地理、自然教育、外国语;高中会考科目有党义、国学、算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外国语、体育。会考考查科目只占了中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像音乐、美术、劳动这些科目不在考试之列,即使物理、化学这些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也未把实验列入考试科目。党义课是为普及三民主义而开设的,以“党义”取代之前的“公民”,严重削弱了原来公民课所包含的法制、经济、政治、伦理知识的内容,教育界内外都有人批评。

1936年,教育部公布《修正中学课程标准》,将1932年颁布的中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科教学时数“略予减少”,课程内容也“酌加调整”。这次中学课程调整的最大特点首先是减轻课程负担,初中每周教学时数由1932年制定的34到35小时减至31小时左右,高中则由31到34小时减至30小时左右,对学生在校自习的时间也不再作硬性规定。其次采取了部分分化的措施,如初高中都安排了部分职业课程,高中恢复文、理分组,以便让学生各有侧重。在科目设置上,把党义课重新改成了公民课。

会考不及格,还可考两次

其实,早在1932年的《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程》颁布之前,湖南就有了会考。例如,1924年6月,湖南省教育厅就组织过一次优选会考。这次会考,私立岳云中学的6名学生进入了参加会考的学生的前10名,成为最大赢家。该校校长何炳麟清末时留学日本习电气,对理工科重视,教师队伍比别校相对稳定。

1932年湖南省与全国统一举行的第一届中学生毕业会考,明德中学初高中部共117人参加,全部及格,平均成绩全省第一。这个成绩的取得,应该不那么容易,因为,陶行知1934年抨击会考制度说,当时,“广西会考是几乎全体不及格”——虽然不是全国统一的试卷,但各省的难易程度应该不会相差太大。

根据1935年6月9日的长沙大公报来看,当时对会考不及格的学生,湖南省教育厅有“救济”政策——对毕业会考一科或两科不及格的学生,“准其参加下两届各该科会考两次”,也即,同一科目,理论上有三次考试机会,所以,大公报的记者认为“理应不难及格”。会考如三门不及格,则会被勒令留级;如果最多只两门功课不及格,可先照常升学,补考两次后,还有功课未及格,就被勒令“中途退学,再入初中或高中肄业”。

初中会考第一名,长沙大陆银行“奖励银四十元”

对会考优胜者,除教育厅有奖励外,商家和一些民间机构也有奖励。长沙大陆银行就在1935年6月9日的长沙《大公报》上打出通告说要“赠送本省暑期中学会考诸君奖学金”,该通告明确告知以省教育厅的会考成绩为标准,学校自己组织的考试成绩不加入计算。

根据通告,长沙大陆银行对初高中前20名考生均有奖励,其中,初中会考第一名“奖励银四十元”,高中会考第一名则“奖银六十元”。1935年,1块银元在上海可买大米16斤,在长沙,1块银元的购买力可能还会更高。

此外,一个叫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的组织,在长沙大陆银行公开对会考优胜者的奖励九天后,也在长沙《大公报》上通告说为“奖励本期湘省高初中学生致力于自然科学之研究起见”,对初高中毕业会考数理化三门成绩总分前五名的各有奖励。其中,高中第一名奖励奖学金20元,赠送该会期刊一年;初中第一名,奖励10元,赠送该期刊一年。初高中第二名到第五名,无现金奖励,但有奖励赠送期数不等的该会期刊。

学校不参加“毕业会考”要特批

1944年,长衡会战正处于胶着状态,战时不是所有初中毕业生都必须参加毕业会考,或许是战时的便宜之计;或许是某些中学经申请后获批的特权,如果学生参加自己学校的考试,会在成绩表上特别有注明“此表适用于不参加毕业会考者于办理毕业后1个月内呈由省市教育行政机关汇报至部”。

民国在1932年开始的会考制度,一直延续到1947年才废止。这期间,只有少数的学校因为战争或者因为该学校的特别申请,而没有参加。

1932年到1937年,曾宝荪先生办的艺芳女校在把驻扎在学校的军队请出后,“第二次复校”,便向教育部申请并获批了初中不参加会考,初中不毕业,直上高中。按曾宝荪先生自己的话说,是“专心办中学,采六年一贯制”。这种“一贯制”,除被特许了不参加会考外,学生用的课本也有不同,艺芳女校的课本,“尤其算学、英文,采取渐进式,而不用初中、高中局部重复的教法”。

不但是不参加初中的毕业会考,校内自己组织的考试也和别人不一样,《湖湘文库·湖南近现代名校史料》记载:“艺芳中学学生自修时段从无教师监管,任何考试均无监考人员。校内倡行荣誉制,凡学生寝室、房门、衣柜均不落锁,校园中花果学生不乱摘,别人的东西决不擅用。图书馆内置签名簿一本,借书者自行登记,按时送还,考试一律不用监考,学生决不舞弊”。

有4个班的学生是这么一贯制读完中学六年了,没参加过初中会考的她们,高中毕业会考(联考),“没有不及格的,也没有考不取大学的”。1935年的高中毕业会考,湖南参加会考的学校中有30余所学校有人数不等的学生不及格,艺芳女校不但全部及格,而且,半数学生的成绩平均分达80分以上。

曾宝荪先生在她的回忆录中讲述了艺芳女校女生全部及格的原因,“功课不好的学生,各科教员亲自为她们补习,甚至校长也亲自补教,绝不收补习费”。曾宝荪先生说她自己就给一个本来算学极坏的学生补过一学期的课,后来这个学生“是算学最好的一个”。

责编:李婷婷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