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晚报 2018-07-29 00:17:35
何时山鸟唤晴来
(“是吾家”门外)
文/何芬 图/张晓红
从衡阳市区去衡山县新桥镇黄泥村唐群英故居“是吾家”,走高速过东湖,约一个小时。此行,于我、于张晓红大姐(她和母亲曾参加市老年大学组织的故居修复的募捐)是第一次,对于唐群英长孙唐存正唐老来说,已是无数次了。这些年,唐老协调各种故居建设的事情,或者接待陪同一些前来拜访唐群英旧迹的重要客人,都是一人恭身站立在那白墙青瓦前。我们此行能得86岁的唐老亲自陪同,实乃幸福。
唐家女儿气度
了解唐群英故居“是吾家”的正确路径是先去游客服务中心的陈列馆看“三吉堂”复原模型。
“三吉堂”大部分早就不存在,陈列馆做了一个原貌模型。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是吾家”是“三吉堂”主体楼房与外花园之间的一栋建筑。
所谓“三吉”,就是取的唐群英父亲唐星照的字“少垣”的“垣”字抽出“三横”,将剩下的“口字”挪到“土”的下方组成“吉”字。“三吉堂”主要是与唐群英的父亲有关。
唐群英的父亲唐星照跟随曾国藩的湘军建功立业,被诰授为振威将军,并在1867年他33岁时获准回归故里。后来,唐星照广置田产,并修建了一座占地4000多平方米,有上十个天井,上下近百间房屋的两层楼房,取名为“三吉堂”。
而在唐星照去投军之前,家里还有一栋唐群英的祖父唐安亨于清咸丰三年所建的二进三开间、白粉墙、砖木结构的小瓦房,这栋小瓦房则成为“三吉堂”的书屋“是吾家”。关于“是吾家”的最初建筑年代,这是见证过唐群英故居修复的原文物处处长郭建衡说过的,我们觉得可信。 唐安亨祖上六代,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路,到了他儿子唐星照兄弟,六个有五个有军功,人称”一门三将军、两千总、一奉政大夫”。
三伏天太阳大,绿树点缀下的唐群英故居,倒是一片清爽。院墙屋檐下更是一片清凉,我们觉得倒是可以好好看看屋檐下的书法。
内嵌在故居第一道门,也就是院门门头上的,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彭珮云所题的“唐群英书屋”。
第二道门,也就是故居的正门,则是“是吾家”门匾,及唐星照自撰“是足下青云起处 ;吾家中紫气盈时”门联。据唐老介绍,现在的“是吾家”门匾是由原门匾复制过来的,原来的门匾曾被人用去制作木门,后来被唐存正的弟弟抢救保存了。
故居主体建筑侧面还有一个“群英纪念园”,园名题字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顾秀莲。纪念园门两侧有前湖南省省委书记熊清泉一副对联,“允文允武隳帝制 ;自立自强振女权”。园内正中有唐群英半身像、像座有康克清题的“唐群英 一代女魂”。绿树灌木中,有一组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赠诗赞词的诗碑林。里面还有唐群英自己的诗词。这个“群英诗苑”据说位列衡阳十大诗词工程之一。我们去时,诗碑林正在升级建设为诗碑廊,不得以观全貌。我们了解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吾家”仅存第一进……第二进及两进之间天井废弃,连同旁边小花园一起辟为菜园……”。1991年,唐群英墓及书屋被公布为衡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底,“是吾家”收归国有,整体按原状修复,“群英纪念园”就是由“是吾家”旁边的小花园扩建而来的。
1871年出生的唐群英据说是“三吉堂”建成后出生的第一个孩子。作为“三吉堂”的书屋“是吾家”,伴随着唐群英的成长。唐星照给书屋取名“是吾家”,也就是“这里就是我最初之家”的意思。 “是吾家”不仅有藏书,后来还成为唐家家塾。唐星照的六个儿女以及多个近亲子侄就是在此开蒙。在唐存正的印象里,“是吾家”第二进的三间楼上楼下以前全部都是藏书房。至于课堂、私塾先生房间在第一进各有分布。
对于唐群英少年时在“是吾家”的故事,有一首《晓起》人们津津乐道。这首诗据说是唐群英14岁在书房所作,原作后两句初为“晨烟连雾起,山鸟趁晴来”,但经二姐希范指点,唐群英再经推敲,改为“清流依垅曲,绿树接丹崖。邻烟连雾起,山鸟唤晴来。”由此可见唐家女儿气度。可惜希范30多岁早逝,唐群英后来就把对二姐的感情转移到她的孩子身上。
(唐存正在碑林前忙碌)
“是吾家”还在,“云在庐”不再
“是吾家”后来还成为唐群英回到衡山的居住地。唐群英44岁后一直住在这里。
唐群英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是同盟会的元老之一。唐群英的一生是为女权战斗的一生:辛亥革命时,唐群英领导花石起义、组织女子后援会等,参加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斗争。民国成立后,组织女子参政同盟会。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后,她积极投入反袁斗争。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发起恢复女界联合会,被推为会议主席。
在认识到女子要参政必须要从女子自身找出路后,唐群英在北京、长沙、衡山等地开始了长达18年的兴办女子教育。有的学校是以她的名义发起创立的,有的是她亲自投入家产办的。唐群英最后一次办学是1930年在黄泥村“三吉堂”里的“云在庐”。1918年,曾力排众议接纳女儿唐群英大归娘家、支持女儿远渡重洋、做主给这个女儿分家产安排兼祧子的曹氏病故于“三吉堂”。“云在庐”是唐群英母亲曹太君去世后停柩三年的地方。“云在庐”时隔9年后的再利用,惠及乡里,当年那些在这所带有私塾性质的学堂里免费就读的孩子,除了几个唐群英的孙辈,就是附近的孩子。这些孩子,现在到黄泥村去问,都是有名有姓的。可惜“云在庐”后来也被拆除了。
“三吉堂”大部分房间是唐群英的哥哥一家在住,唐群英的晚年是在“是吾家”度过的。“是吾家”也是唐群英姐弟俩最后的精神归宿。唐群英与最小的弟弟唐乾一感情最好。唐群英姐弟一起东渡留学,一同加入华兴会。但是后来,唐乾一当了袁世凯政府的参议员,姐弟俩政治上有了很大的分歧。唐群英后来去信希望弟弟能回乡聚首,再述亲情。一度沉沦的唐乾一终于振作起来,回湘著书参政,只不过,他晚年在“是吾家”的厅堂里挂了释迦牟尼,信起了佛教。
1936年的农历中秋节,希范的孙子、17岁的曾启球为姨奶奶唐群英代笔给仇鳌、戴季陶回信。因为早在1935年,唐群英应戴季陶、仇鳌、张继等老友邀请,去南京,住在儿子那里,也就是唐存正父亲唐遂九家里。林森到访,与唐群英一起回忆起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立大会上,为女权问题自己和宋教仁都挨过唐群英一记耳光的旧事,不由会心大笑。同年,仇鳌、张继分别写诗给唐群英。仇鳌写的七绝,里面有句诗说“往日罗兰今老矣,纷纷姊妹尽华裙”,套用了唐群英的《金陵访旧有感》,发出了“女子争权运动不易”的共鸣。
还没等到第二年的中秋节,1937年的6月,唐群英在“是吾家”因病去世。
唐群英毁家兴学,身后只留下一石多冲田,还欠了不少债务。
(原貌模型中可见,“是吾家”位于“三吉堂”一角)
不可不去的唐群英墓
1979年12月3日,邓颖超在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曾谈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妇女界也出现了英雄人物,辛亥革命就有妇女参加,秋瑾就是搞武装斗争的,后来她牺牲了,走上断头台。还有不少,有一个唐群英,也很知名,她们争取参政……”
邓颖超的讲话,应该是唐群英逐渐为大家所知的主要来由。新世纪出版的传记《女权运动先驱唐群英》第一作者、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研究室副主任、办公厅副主任刘静在听到邓颖超的讲话时还是一个刚毕业的新闻系的学生,她记住了这句话,也因此与唐存正父亲唐遂九产生了联系。
自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暨唐群英诞辰140周年,唐群英故居修了路、停车场,建了广场、 铜像,纪念馆,搞了绿化。2018年,唐群英故居又将迎来一次升级,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修一条可以去唐群英墓的油路,将唐群英墓整饬得更好一些。
唐群英墓在一个叫三眼塘的地方的山上。山下,三口水塘成三角形依次排开。去唐群英墓的路并不好走,茅草丛生、脚下就是山崖。10多分钟的路程很是煎熬,但到达墓地的那一刻,我们内心并不荒凉。墓上还有不少新鲜的坟签说明,唐群英墓年年都有人祭扫。
仔细看了县文物局立的碑,发现有一处值得商榷:即“率女子北伐队参加反清斗争”。刘静曾考证过唐群英为辛亥革命时期女子北伐队长之说为误传,这支队伍的队长应为陈婉衍,“实事求是地说明,丝毫不会减损唐群英的光辉形象,只能使人们更加信赖自己心目中的这位英雄人物……”
据说,修唐群英墓的规划中有一个方案就是要站在唐群英墓前往前看,可以看到对面的那两座山,唐群英14岁时走出“是吾家”放眼看到的清流、田垅、绿树、丹崖都会随着山鸟的呼唤,一点点到我们眼前来吧。
责编:吴名慧
来源:衡阳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