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寻桥记·怀化|龙津风雨桥:三楚西南第一桥的市井味

  新湖南客户端   2018-08-28 10:42:09

记者曾在怀化居住过不短的一段时间,在怀化的各种宣传片里,位于芷江的龙津风雨桥是一座必然会出现的文化图腾。

湘西的风雨桥很多,它曾是最长的一座,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

龙津桥不长,250米不到,从这头走到那头也不过几分钟,但“半里廊桥半里市”的印象让人深刻,一座桥上居然吃穿住用的东西都能买到,一座桥上居然有三家牙科诊所,一座桥上居然是当地人的舞池和牌场。

如果说那些穿山跨海的大桥留给人的印象是壮观,那些杂草丛生的古桥留给人的印象是沧桑,那么这座龙津风雨桥留给人的印象就是温暖,一座桥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满满当当都是的市井的味道。

龙津桥,这是一座活着的风雨桥。

舞水河将芷江城划为东西两半,滔滔舞水,终年不断。以舟为渡的两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鱼腹。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个叫宽云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桥资金15000两白银、粮食11万石,在此修建了风雨桥,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


该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贯舞水东西两岸。深蓝色的硫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屋脊等,体现出当代侗民族园林建筑风格,悬柱、悬瓜、柱脚、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

楼阁观赏厅、亭、廊、柱坊、店面门牌上的条幅均系全国名家书法精品,由名匠雕制。

该桥整体设计建造简洁明快,工艺精雕细琢,集侗乡建筑文化艺术与当代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

位于湖南省芷江县城,跨越流经县城的舞水河。河东是中国侗乡最大的吊脚楼群。河西巨大的古建筑群,就是全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芷江天后宫。

位于湖南省芷江县重新修复的龙津风雨桥全长146.7米,宽12.2米,曾为世界第一大风雨桥。

人行道宽5.8米,长廊两侧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隔间建有7处凉亭,亭最高17.99米,抚扶木栏,登上观赏亭,舞水两岸风光尽收眼底。


芷江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此后,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

抗战初期,政府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

芷江机场是盟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是大西南主要军需供给线。因此,机场和龙津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的一天27架日机轮番轰炸。

风雨桥亦称花桥。是侗族的一种交通风俗。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湖北等地。多建于交通要道。方便行人过往歇脚,也是迎宾场所。

风雨桥 通常由桥、塔、亭组成。用木料筑成,靠凿榫衔接,风格独特,建筑技巧高超。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

1998年春,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复修龙津风雨桥,当地群众筹资600多万元,整个施工工程于1999年初全面启动,当年11月建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如此浩大、艺术如此独特的仿古建筑,掌墨师竟是芷江县垅坪乡李秀清、邹小龙两个小学未毕业的农民。56岁的李秀清十几岁就开始跟随师傅学艺,做工全凭刻有尺寸的三尺棍。县委、县政府不拘一格,大胆用人。几位无职称无级别的掌墨师,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比原来预想的做得更加完美。上百号人施工,未伤一人、未损一物,连榫头都未损坏一个。

如今复修的芷江龙津风雨桥,是一座集贸易、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侗族风雨桥,它是历史古迹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成为华夏大地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铭俊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湖南日报》、《民族论坛》、《中国国家地理》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