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8-08-26 07:32:20
卷首语
公交车上的城市旅行
人生就如一辆公共汽车,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站会发生什么。公交车的窗外,是城市万千的变幻。公交车如雷达,城市延伸至哪儿,它便跟随至哪儿。
公交车的下一站,承载着城市的梦想。
仓皇赶上一趟公交后,你会发现,就像来一次公交车上的城市旅行。在固定的时间和线路上前行,公交车就是缩微版的城市人生。在这里,浮动着不同的陌生面孔,上演着不同的故事,有人戴着耳机对窗外风景发呆,有人疲惫不堪地靠在座椅上打盹,有人大声接听电话,有人在讨论着日常的生活细琐……在这个似小匣子的空间里,突然盛满了形形色色的人。本以为人与人之间毫无关联,可下一秒,一个抱孩子的妇人上车,有人起身让座;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颤颤巍巍前行,有人忍不住搀扶;有人忘了带零钱,后面的人悄悄替他投币解除尴尬。这时候公交车再来个急刹车,所有人的情绪便调动起来,哪怕只是一刹那的眼神交汇,大家便有了片刻交集。
公交车似“城市摆渡人”,科技发展,城市更新,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气质。无论清晨日暮,无论拥堵松弛,无论风霜雨雪,在这方车厢,它包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带着各种复杂的情绪上下车。无论你坐着,站着,无论多么拥挤,或是疏淡,公交都一视同仁,不到终点,不能回头。无关悲喜,公交车旁观着城市,却参与着你的人生。
所以,在夏之末尾乘坐一辆公交车去看看朝夕生活的城市,那些被热浪压得喘不过气的情绪便可以稍稍释放。也许公交车只是你平日里连贯生活的接驳车,而一旦将其中所有细节串联,它可能就是我们对这个城市所有的记忆。
文/伍婷婷
坐在公交车里看城市“长大”
“耽误大家两分钟,我先去上个厕所,马上回来。”在长沙501路公交车上,发车前司机向乘客“请假”,原因是这条的公交线路太长,跨越42公里,光跑完一个单边至少两个半小时,司机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这条公交线路因城市扩展而开设,它绕长沙市北区一直到星沙东一路公交基地,沿途共78个站点,成为长沙市最长公交线路之一。城市长大,它的线路也在变长。
长沙密布的公交线路网,都是城市发展的痕迹,城市扩展到哪儿,它们便延伸到哪儿。公交车轮轨迹成为丈量城市发展的一个标尺。公交车在城市各角落穿行,它串起了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休闲娱乐区等,为人们提供更方便的出行,但是,它能抵达的距离又在无形中左右着城市流动和空间格局。我们最熟悉的公交车,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上世纪70年代
长沙公交车的始发站多为长沙火车站
长沙公交车历史要追溯至80多年前,它紧随城市拓展而出现,道路修建至哪儿,它便延伸至哪儿。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长沙公交车的中心转换站为长沙火车站,几乎每条公交线路都以火车站为起始站向外延伸。
“长沙火车新站建成通车,公交线路也有一个新的契机,那时候开通了1至12条线路,基本都是以火车站为起始点延伸出去的。”湖南巴士四公司副书记邹梦晓介绍,长沙火车站作为起始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相对中心,人流量大。而这些线路所经过的站点,大多也是人流量大的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等。就连2004年开通的501环线公交也得绕着大圈经过火车站等人流集中地。“公交线路的设置和站点的设置都会根据人们出行便利来设置,如501线路,星沙起点当时就考虑到长沙师范、卫校、大众传媒学院等几所学校学生出行,途经比较密集的居民区,其他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也会综合考虑这些,可能会在200至1000米内根据人流量多少设站。”501线路队长陆钢介绍。
80年前,那时候长沙刚刚出现公交车,线路设定基本都是根据道路修缮来定的。1933年,长沙市政府从司门口起拆迁八角亭、端履街的全部商户,拓宽了南门口至端履街马路,根据路宽17米标准建成南正路。因为当时南北交通拥挤不堪,同年,经彭家井口至北站路长达590米的新湘路也随即完成。紧接着又开始兴建蔡锷路来改善城区道路环境。而始建于1931年的春华路(即今八一路中段),始建于1933年、由湖南大学至溁湾镇的河西大马路(即今麓山路)等陆续完工,形成了长沙城区的交通框架。在1932至1935年间,为配合城市扩展研究公交车的湖南工业试验所经过多番努力,制造了多辆木炭汽车与酒精汽车。1934年,由开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的两辆公交车正式上路。那时只开通中山路和环城路两条线,也是人流量最大的两条线。可没想到的是,那时的公交却没有人力车和轿子受欢迎。因当时长沙城小,加之木炭汽车开动,木炭屑和马路灰尘一同扬起,人们更愿意选择人力车和轿子出行。
公交车的窘境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1951年10月,长沙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那时只有11辆公交车,唯一的线路是南门口到北门口的4.2公里。可想而知,南北二城门在当时应该是人群最集中的两处。但随着城市扩展,第二年就增辟了河西线(现在的溁湾镇至左家垅),从此以后,公交线路不断增加延长,发车间隔时间也逐渐加密。至1995年,公共汽车增至688辆,线路增加到51条,而到2000年时,人们更多地选择公交出行,长沙市公交已有两千辆左右,到2008年底的数据显示,长沙已经拥有各类公交车3468辆,中巴、的士已发展到5000辆。“不包括星沙和望城,现在全长沙市的公交路线,大概有两百多条了,单我们湖南巴士公交线路就有80多条。”邹梦晓介绍。如今,长沙市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公交车的起始站选择更多了。
上世纪80年代
办公交月票需单位开具证明
如果说公交的发展是城市的一面镜子,那么这面镜子最直观的反映就是车的更新和收费的变化。
80年前的公交车是木炭和酒精汽车,由一个巨大的车头拖着车厢,极为简陋、笨重。而到上世纪80年代,长沙市的公交车多为铰接式公交车,车头为圆弧形,车身为红蓝两种色调,基本是长沙市人民汽车公司客车修配厂制造。可因为城市车辆增多,两节车不适用,2000年淘汰两节的铰接式公交车,又改为单节车。这时,五一大道拓宽,公交车也加长,12路车引入12米长的公交车。也在这时,靠开关窗来调节温度的公交车实现了空调车的批量投入。10年后,那些普通车基本改为空调车,而如今,因为城市环境需要,公交车开始追求绿色环保,大概到今年底,充电桩建成,基本会换上纯电车。
公交车随着城市发展更新,乘坐公交的支付方式也随之出新。在木炭汽车时代,人们乘车如何收费已甚少有人知晓。但上世纪80年代,根据路程远近,票价有2分、4分、6分、8分、1角,另外还推出月票。当时因为公交线路都很短,政府为了方便上班族推出月票,1至12路公交都可以使用月票乘车。但月票购买很有讲究,它需要单位开具证明才可办理。在目前留存的1980年职工月票上,除了标明票价,还有职工编号和照片,那时候包月乘车需要4元。到1993年,公交收费改为一票制,上车1角钱,而月票依然盛行,只是已经从原来的4元涨到14元。就在这时,有慈善家余彭年捐赠了立珊专线,开了票价5角钱的先河。“公交票价的变化并不大,2000年左右基本是5角钱至1块钱,2004年改为空调车变成2元,而更加高级的公交如312路公交收费3元。”邹梦晓说,到现在支付方式也紧跟潮流,以前推出公交卡支付,现在公交车即将推行目前正为流行的微信和支付宝支付。
公交车驾驶员
大多来自湖北、江西、常德、益阳等地
最早的1路车起止时间,从早上5点半至晚上9点变更至早上5点半至晚上12点时,城市空间结构早已变化,随之而来的还有公交驾驶员的人员构成变化。
大约在二十年前,长沙市的公交司机基本都是本地人。那时候,公交驾校每年都要培养一批年轻的优秀司机驾驶城市公交,人们对于公交司机的职业也更为尊重。而现在,随着交通的更迭,高铁和城际列车、地铁的运营,很多中巴、长途大巴司机开始转向公交行业。“现在公交驾驶员基本都是外地人。”501公交线路队长陆钢介绍。“现在的公交司机大多来自湖北、江西、湖南常德和益阳等地。”1路车队长常立志说,在他们车队,驾驶员的平均年龄有42岁,年轻人甚少涉足这一行业。更有意思的是,此前,公交车的驾驶员中,男女性别比例构成为3∶1,近些年,几乎没有新的女司机加入车队。“501有57台车,79个驾驶员,但没有一个女司机。”陆钢说道。
这些细微变化,从侧面印证着城市的变化。原来以长沙本地人为主的城市,慢慢接纳更多外地人,人口增多,城市扩大,公交车也随之增多。
公交车是理解一个城市的入口。
文/本报记者伍婷婷实习生唐燕梅张婷
最老公交线:1路车
穿越40年,串起长沙老味道
对称严谨的中山亭,1路501路公交都经过。
碧湘街上汪师傅在做生煎包。
文/记者伍婷婷实习生唐燕梅张婷
与崭新的公交车相比,40多岁的1路车俨然是一位“长者”,车身老态,椅子陈旧,跑起来还嘚嘚嘚地扭动着身子。40多年来,它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跟它同时期成立的车次,很多已改道或者消失,而它却始终忠诚地守护着长沙老城区,是长沙历史最悠久且一直路线未变更的公交线路。
1路车因长沙火车站开通而设立,由火车站到当时的长沙火车南站,穿越小吴门、中山亭、南门口等长沙繁华之地。后来因为城市拓展,道路变更,它的终点站挪了几百米至碧沙湖。1路车线路里程不长,途经19站,若是不堵车一个单边只要40分钟。这40多年来,主流乘客由原来的上班族变成现在的学生和老人,尤其是长沙轮渡到碧湘街这一带,基本都是老年人乘车。有意思的是,在22台1路车上,你还能偶尔碰到没有空调的普通车,它的票价只要1元,若有公交卡,只要0.7元,碰到学生卡,这一趟路程只要5毛钱。
若要体验老长沙,1路车或许是很好的选择,只要跟随它就能触摸到最本真的长沙,尝到老长沙的味道。
清水塘站:两口塘傻傻分不清
在长沙火车站1路车的始发点,总会有刚下火车的外地人问司机,去清水塘怎么坐车。问得多了,司机总结出规律,他们一部分人是冲着清水塘的古玩市场而来,一部分人则想看看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有时候乘客刚问出“清水塘”,司机不假思索,直接示意其上车,到了清水塘站,再告诉他们所去地方的具体路线。
从火车站乘坐1路车,第六站便是清水塘站。再穿越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艺术碑廊即可看到清水塘。这里仍保留着原来的那口池塘,并在两边种植垂柳,只是池塘里再没有百年前那般清澈。而靠近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不远处,又重新辟了一口小池塘,因为周边大树掩映,这口池塘显得更澄澈些。很多外地人前来,总是分不清这两口池塘谁才是真正的清水塘。“我是看了历史来的,只知道这里有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开间平房,前面有一口塘清澈见底,因此称为清水塘,所以来到这里,哪口塘清澈它就是清水塘。”从上海来的游客这般解释,其他参观者忍俊不禁。
绕过清水塘走近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它还保留着百年前三开间的砖木结构,只是周边的点缀太抢眼,抢了它古朴的风头。它虽是百年前的民居,但此刻看来,这栋民居的设计颇具特色,它前边的院墙呈弧形,侧面则有着高低错落的层次,大门从右侧开,隐蔽性极好。也难怪,在1921年秋,毛泽东、何叔衡等人会用7块大洋租下此屋,作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秘密办公地。走进其内里,房屋摆设还原成当时的样子,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屋子在进门右侧,办公地点在左侧,厅屋后一边是杨开慧母亲的房间,另一边则是会议室。“毛主席曾在这里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工作人员李武全介绍,这里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组建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他们在这里结婚,儿子毛岸英、毛岸青都相继在此出生,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也住在这里帮忙照料小孩,操持家务,一家人温馨幸福。“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栋老房子,但是这个会议室却很有故事。”李武全说,长沙泥木、粤汉铁路、安源路矿、水口山铅锌矿等十几次工人大罢工都在这里策划,刘少奇、李立三、李维汉、李达等人也曾在这里参加会议或汇报工作。在1923年12月底,毛泽东离开清水塘赴上海后,杨开慧带着两个孩子继续在这里居住,她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但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就义,年仅29岁。随着这些故事的结束,这处房子愈加有纪念意义了。所以直到现在,仍有很多外地人来此参观,了解青年毛泽东的故事。
但鲜为人知的是,从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左侧走出,上清水塘路,还能看到长沙市一中,这里的前身是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毛泽东曾在这里读过一个学期。如果要了解得更深入些,继续从清水塘坐1路车到不远处的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下车,那里藏着更多青年毛泽东的故事。
小吴门站:长沙老九门之一,还藏着民国时期的房子
小吴门里有长沙的“老样子”,就在民国老宅的市井生活里。
乘坐1路车在小吴门站下车,沿着中山路一直到拐弯处的小吴门邮电楼,再往建湘路走上两百米就能看到局后街了。这里的街巷跟外面的马路相隔不到一百米,却是两个世界。一边是高耸的写字楼和摩登的都市生活,一边却是民国初期的砖木结构和市井慢生活,仿佛穿越了两个时空。局后街与北墙湾巷、清福巷呈“工”字分布,这里的老宅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有五个大户居住于此。老街居民告知,局后街西面低矮房屋之后的红楼是原湘江宾馆2号楼,曾经是民国时期湖南省主席何健的公馆,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也曾到过这里。我们置身其中,全然看不出当年的半点痕迹。百年老宅大多电线缠绕,纵横交错的线上挂满晾晒的衣服。偶然抬头看屋顶,几台空调外机装在墙上,尽显违和感。老宅子的墙壁一块块掉落,露出泥黄色的砖,偶尔凹进去的地方长出蕨类植物。许多外墙上生出了苎麻,大概是当年休眠的种子,在护墙的混合土里发了芽,或者是路过不留痕的鸟儿无意中撒落的种子也说不准。这些绿植让这片古旧的宅子多了一丝生气。
“又有人来参观了,这么破烂的地方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在一栋种满盆栽辣椒的老宅前,老人一边打开门,一边嚷嚷,他说每天都有外地人来看这些古建筑,他们住久了,并不觉得这里好看。隔壁的阿婆则热情得多,她在这里住了四十年了,孩子们让她搬走她不干,觉得习惯了这里的慢生活不愿离开。她喜欢在老宅子旁种蔬果,所以她的房子周围总会有藤蔓痕迹,她就算出门也会敞开大门,“反正周边住的都是老邻居,不碍事的”。经她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这些房子的大门除了无人居住的,基本没有落锁,约定俗成一般。
这里的生活节奏是缓慢的,就连小狗都慵懒地晒着太阳,遇到有陌生人到访,它只是睁开一只眼,看着并没恶意,继续将眼睛紧闭。我们刚进入街巷,一户人家在凳子上洗衣服,再等我们转了一圈回来时,她还在重复同样的动作。大马路上的人总是行色匆匆,可一旦拐入这个巷子,脚步就不自主地慢下来,仿佛被施了慢的魔法。老宅子沧桑,并没有妨碍人们会生活的本能,他们将房屋周边的空间都利用起来,有的在屋前种上辣椒和大蒜,有的在墙角种一棵核桃树,还有的用花盆种上当季的花,房子变老了,生活仍要体面。一家宅院的大门打开,只见这栋房子结构完整,天井和阁楼还保留着原来的范式,讲究的主人在天井处放了几盆花草,旁边斜放着一张上世纪80年代的结婚照。
从这几栋旧宅子出来后,我们又去到不远处的船山学社旧址。它是一栋砖木结构,山墙青瓦,朱漆木窗的小屋,在周边的建筑掩映之下毫不起眼。在清光绪年间它曾为曾国藩祠,后来刘蔚卢等人为纪念王船山,在此组织了船山学社。与此相关联的还有湖南自修大学旧址,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创办自修大学,在此汇集人才,培养干部。时至今日,虽然鲜少有人知晓这处老地方,在闹市中它宠辱不惊。
碧湘街站:南门口初印象,有着老长沙的“乡愁”
习惯了一个地方的味道就有了乡愁,老长沙人的执念,碧湘街这个窄窄的菜市场就能安放。
碧湘街站下车,过马路往前走几十米右转即可看到这条小街巷。在这里,长沙本土或者周边的时令特色,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此,从街头一直延至街尾,从不落伍。夏季最时鲜的藕尖和菱角抢占先机地出现在碧湘街街口,不甘示弱的百合、莲子,还有赶着季节出来的板栗都一股脑儿来争宠。那些有着老长沙味道的铺子前,搬出去很久的本地人还会大老远回来韵一下味。
“这条街就是南门口初印象,长沙的烟火味最浓。”在汪增银的铺子前,刚做好的一锅生煎包冒着热气,5元8个生煎包,陆续有人围了过去,一拿就是两三盒,甚至有骑着电动车买菜的老远喊一声要两盒包子,等他买菜回来,生煎包已经打好包了。“这是个老店,20多年了,我们家三代人都吃他家包子。”张女士买了包子正等着孙子放学。卖生煎包的汪增银是河南信阳人,1997年将这门手艺带到碧湘街,他经历了这条街的落寞和繁华。因为手艺好,这附近的人每天早上都排队买他的生煎包,他现在已将这门手艺传给儿子了。为了这口美食,经常有人乘公交车赶着去吃。和他一样,不少外地手艺人带着手艺来到这里,这些“外来食品”经过岁月沉淀,竟成了老长沙人熟悉的味道。“这份猪脚一共33元,数字不好听,就给32元好了。”卤猪脚摊的豪爽吸引了不少人。50岁的胡毛妹是永州东安人,她和丈夫传承家族卤猪脚手艺,在这里支了个小摊,因为猪脚用祖传的秘方熬制,汁浓肉香,每天能卖出两百斤卤猪脚。
素来嗜辣的湖南人走在碧湘街会觉得无比亲切,这里应该有最齐全的辣椒系列了。摆在木板上的烧辣椒随处可见,老长沙人光顾最多,买回去洗干净,放上香油拌匀就是夏日一道开胃菜。隔壁的剁辣椒也是抢手货,他们大多选用本地较辣的红椒在摊子最显眼处现场制作。剁辣椒的文师傅一手一刀,正准备一盆辣椒的扫尾工作。“我们现场剁,就在辣椒里放点盐就好了。”文师傅笑着说。除了剁红辣椒,他剁得最多的就是老家衡东的黄辣椒,这是做脆肚的最好配料。除却剁辣椒,老长沙人偏爱的还有白辣椒,这条街上卖白辣椒的不下五家,谭志的生意最好。他在这条街做了十几年生意,春天卖黄鳝,冬天卖笋,每年农历四月至十月就卖白辣椒,一天能卖出一百多斤。他的白辣椒做法简单自然,青辣椒用开水烫过之后就利用大太阳摊晒在楼顶,等青色褪去,白辣椒做成就可以拿来卖了。“夏天太阳大,是做白辣椒的好时节,每年这时候我的白辣椒都有人预定带去国外。”他这12元一斤的白辣椒还去过美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
长沙人的胃还记得,这条街上的葱油粑粑、糖油粑粑、捆鸡、小河虾等。市民乘1路公交车而来,在此采购鲜货美食,又乘1路公交离开,公交车里弥漫着鲜货蔬菜的味道。
文/本报记者伍婷婷实习生唐燕梅张婷
长沙最长环线公交:501路车
78站,42公里,看得到大半个长沙城的风景
在1路公交车上,现在的乘客大多都是老人和学生,平常较为空旷的车厢,每每经过长沙轮渡至碧湘街这几站时,都会填满。组图/记者伍婷婷实习生唐燕梅张婷
公交车里常常成为一方小天地,偶遇挑葡萄担子的乘客。
1980年的公交月票,包月4元。
1978年长沙火车站,差不多是所有公共汽车的始发站,主要线路跑的是2节长的公共汽车。
上世纪80年代的公交票。
松雅湖湿地公园,两个小女孩顶着烈日在捕鱼虾。
夏末,高温已没了气势,乘坐市内公交在生活的城市里转转,或许,一个夏季的烦闷也会慢慢散去。
这次,我们从长沙两百余条公交线路中选出501路和1路两条线路,通过一新一老的互补,穿越长沙城。其中1路公交是长沙最古老的公交线路,如今已有40多年,它从火车站出发到达碧湘街,沿途皆为“老长沙”,而只开通14年的501公交则是长沙最长环线公交,它穿越整个长沙城北部延伸至星沙,全程42公里,将城市发展的部分痕迹在地图上描摹出来。乘坐这两趟公交,品尝属于老长沙的味道,感受长沙的成长,也是一场有关自然和人文的城市旅行。
文/记者伍婷婷实习生唐燕梅张婷
跨越42公里,沿途78个站,作为现在长沙最长的环线公交,501路公交车走完全程最少需要五个小时,若碰上堵车,时间更长。若要计时,这一趟相当于乘大巴从长沙去往永州道县、邵阳新宁、怀化溆浦等地了。
但这条跨越长沙市北部延伸至星沙东一路公交基地的公交线路已经行走了14年,它记录着星沙的发展轨迹。2004年,它成立之时,从星沙到长沙市的公交只有127路,它的使命是串联起周边居民的出行,让星沙和长沙市对接。或许这个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的公交路线对大伙来说有点绕,但如果没有它,沿途的出行就没那般便捷。
换个视角来看它,松雅湖、徐特立公园、长沙世界之窗、海底世界、月湖公园、开福寺、中山亭、烈士公园等都是它所经过的站点。若是心思再细腻些,你会发现,它经过的公园差不多是大半个长沙城的风景,将乘这条线路当成旅行,也是十分怡人的。
特别提醒大家的是,这条服役14年的环线公交即将在9月分线,到时57台公交车79个驾驶员将以东一路为始发点,驶向不同终点。如果再想将沿途景点连成一条线就没那么容易了。何不趁现在出发,去感受这座城市的美丽和自在?
东一路公交基地:还未开发完全的松雅湖湿地,夏天气温比市区低5℃
夏末,酷热的气息仍在城市蔓延,松雅湖湿地在阳光的炙烤下却全然没有燥热之感。这一处还未完全开发的湿地早已成为长沙人避暑的去处。
松雅湖湿地在501公交的首末站旁,下车后往湖边走上两三百米就能到达。这是一处北至捞刀河,南至滨湖路,东至东六线(北段)和东八线(南段),西至松雅河的大型湿地,骑自行车环湖一周也要一个小时。因为这里湖泊较大,植被繁茂,夏天的气温往往比城区低5℃,很多人慕名前来。
站在松雅湖畔,不由自主地要先完成一道选择题,去热闹之处还会留在寂静之处?这里的动静自觉分区,喧嚣之处在沙滩,而安静之处则是那片不起眼的湖堤沼泽旁。索性顺其自然,选择先走过喧嚣再趋于安静。松雅湖湿地名气大最大的大概就是那片国内最大的湖泊沙滩,长度达到600米。进入这片区域,周边细沙环绕,偶尔几棵棕榈树,脱了鞋在上面漫步,仿佛进入海边秘境。这里似乎成了孩童们的专享,他们把沙子当成了哆啦A梦的口袋,挖坑、摆造型,甚至还将自己用沙子包裹起来。
如果没抢到沙滩位置,趁着夕阳西下,赶紧去观鸟亭,这里因为地势较高,登上亭台可以看到松雅湖的日落。观鸟亭也是松雅湖湿地观鸟的最佳位置,十月之后候鸟迁徙在此停留时,若是运气好,可能会看到野鸭或者黑水鸡,偶尔还会看到几只小白鹭。
松雅湖的寂静在另一面的湖堤沼泽处。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沼泽藏着很多水生植物,扒开一丛丛芦苇,便能看到一片长势极好的菖蒲。此时的菖蒲还开着零星几朵黄色小花,拨开菖蒲,水草密布的湖面就显现出来。湖面也有自己的层次,靠近菖蒲的地方偶尔会有一棵芡实,再往前,则是一片荷花,只是这时候的荷花已不大成气候。正感受着这片宁静,突然几位初中生靠近,“哇,有芡实,还有开花的菖蒲。”她们叫喊引来了一群拿紫色网兜和塑料袋的孩童,“那有其他的小动物吗?我想抓回去做标本。”“小鱼小虾和蜻蜓最多,还有蚱蜢,你去浅水处吧。”就在这时候,一对母女走来,她们的课题是观察小青蛙,可小女孩好像忘记了该做的事情,跟蚱蜢较上劲了。“孩子喜欢动植物,我就把这里当成她的自然课堂,这里的小动物要耐心寻找,很多种类的。”
往东一路公交基地回走,有片面积多达6.1万平方米的草地,那个露天球场很少上锁,偶尔还会遇上一场足球赛。如果你也爱绿茵场,大可参与其中,但是一定要记住501路公交的最后一班车发车时间是晚上9时。
徐特立公园站:这里有你喜欢的小森林
也许是黄昏的缘故,徐特立公园的游人渐次多起来,显现出作为自然山体的清凉优势。
若从东一路公交基地出发乘坐501南线公交,第五站即是徐特立公园。公园处在星沙大学城中心,紧邻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卫校等学校,这些学校跟徐特立都有着或深或浅的渊源。
从徐特立公园下车,映入眼帘的是8.5米的徐特立巨型塑像,它背后是层层叠叠的仿自然石块,山坡中心则为师恩台。在这个半圆形的石墙背面,刻着毛泽东1937年在延安祝贺徐老60岁生日的亲笔信。石墙外围竖立着记载毛泽东、李维汉以及田汉、许光达、廖沫沙、刘英等生平事迹的石碑,每块石碑后面都是桃花和李花的浮雕。再往前,公园最高处矗立着高达4层、主体为仿古悬挑式结构的师圣阁,这是公园的中心,若是这里开放,大概可以登上楼宇,俯瞰整个星沙。公园最具特色的是徐特立图书馆和一千多平方米的艺术馆,其中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
令人惊喜的是,公园是依靠自然山体建成的,有城市里难得一见的森林景观。这个小森林,生趣盎然。师圣阁前,树叶已渐渐泛红,红绿交织,开启了只有秋天才有的层次,格外打眼。林中小道,在松树的包裹之下,只有一些斑驳的光影从叶片中滤出,恍如梦境。一个不经意的低头,看到灰褐色草丛中偶然出现的白蘑菇。这么高的气温下,竟还长有蘑菇,是大自然的美好馈赠。走了三两步,一个“庞然大物”从上空坠落,定睛一看,原来是一颗松子。捡起这颗松子放到手上,独特的油棕色特有的纹理宛如艺术品,成为大家最喜捡拾的森林收获物。而游步道一侧,挂着红彤彤果实的鸦椿在晚霞的映照下非常显眼。在它旁边,还有一片挂满柚子的柚子林。此时,一位妇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她左手拿着个塑料袋,右手持有一节小竹棍,好像在草丛中寻找些什么,“我在这里捡酸枣粒,是别人告诉我这里可以捡,但之前来的人可能都捡完了。”这时候确是南酸枣成熟的季节,抬头看向森林,沿着游步道方向,竟有四五颗酸枣树,也难怪那几棵树下被踩出了一条清爽小路。
公园大串烧每一个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觉得逛一个公园太单调,501公交车凭借自己无可匹敌的距离,将长沙的公园串成了一条线。你可以DIY一个主题,或者人文历史,或者自然风物,或者人文自然混搭,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01的南线车和北线车都有开福寺西站,在这里下车后,可以沿途参观紫凤体育公园、开福寺、三馆一厅。这三者结合,动静皆宜。紫凤体育公园位于湘江北路段,是湘江大桥的配套绿地,是长沙首个开放式专类体育公园。若你是体育爱好者,这里的篮球场、乒乓球馆等皆是你的主场。除了体育运动外,在这里你还能观赏到公园里的独特美景。园内八大景观一直吸引着游人到访。为了突出景观立面空间层次,造景林琼花台以红枫、银杏等有色叶树种搭配。一旁的十二生肖在公园东入口主桥下,镂空生肖景墙有12米长,其中生肖的造型栩栩如生,充满童趣,是最佳拍照点。紫凤体育公园位置特殊,左邻古开福寺,右邻三馆一厅,若是游玩后觉得腻烦,旁边的景点都可体验一番。
如果想要玩得更有深度,可在车站北路口站下车,这里有长沙最厚重的景区,湖南烈士公园、湖南省博物馆。沿晚报大道步行可直达烈士公园东门,探完烈士公园,从西门出去,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湖南省博物馆。
或许宗祠、庙堂、博物馆的气氛让人沉重,可在广电中心站下车,去旁边的世界之窗、海底世界,若有雅兴还可去月湖公园走一趟。
若不喜欢草木,还可钟情山水。坐501公交在三角塘站下车,沿着风光带走走,然后继续坐上501,去周边的中山亭、潮宗街、坡子街等老街,在美食中回味一下这沿途走过的风景。
文/本报记者伍婷婷实习生唐燕梅张婷
责编:田甜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