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有座历经1100多年历史的文庙

  文史拾遗   2018-09-07 10:37:34

江华文庙又称孔庙、孔子庙,位于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老街。始建于公元705年,后来又屡迁屡建,现存旧址为清同治四年由旧学宫改建。文庙红墙绿瓦,飞檐斗拱,规模宏大,蔚为壮观,至今也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1985年7月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占地面积1万2千余平方米,整个庙宇长约150多米,宽约80余米,保存古石刻约在六十六方以上。庙内的礼门、义路门、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等石刻浮雕仍是文庙特有景观。石刻浮雕有反映历史事件的草船借箭,有神话故事八仙飘海,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礼门、义路门的石刻浮雕庄严肃穆。文庙座北朝南,左右开门为义路门、礼门,为出入文庙之门户,均为大块方形青石料砌就,平整牢靠。礼门在文庙右,有路直通现在的城内新街和原来的县衙门,今县二中。义路门在文庙左,出门下坡,曲曲弯弯,一条青石板路,过东门口到南门口外的正街,今是解放西路。义路门石门上刻有“二龙戏珠”浮雕图像,珠为龙珠,龙所吞吐, 寓意天下太平,年年吉祥。其门左红墙嵌上谕“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大字楷书石碑,礼门石门楣上刻有“双凤朝阳”浮雕图像,凤即凤凰,传说中为百鸟之王,阳即太阳,其意象征完美和谐,吉祥光明。其门右红墙也墙嵌上谕“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大字楷书石碑,庄严肃穆。左龙右凤。

泮池、泮桥的石刻浮雕志凝高远。文庙南面的水池为泮池,又名泮水,喻学海无涯。科举时代,生员入学称入泮,就与泮池、泮水相关。泮桥是横跨泮池南北的三孔石拱桥,又称状元桥,据说为考中状元者才有资格过泮桥。文庙的泮桥两边有青石栏杆石刻浮雕。东边的护栏的浮雕有三方,一方为“铁拐李持拐杖战鲤鱼精、吕洞宾持火龙纯阳剑战螃蟹精”,一方为“小罗仁战八宝铜人救罗通”,一方是“兰采和持玉板战鲶鱼精、钟离权持宝扇战蛇精”。西边护栏的浮雕也有三,一方为“韩湘子背洞萧、持宝剑战蚌壳精、何仙姑持荷花战乌龟精”,一方为“家教学礼”图,二孩童向坐着的父母行跪拜礼,一方为“张果老持渔鼓战螺丝精、曹国舅持拂尘战虾子精”。上述石刻浮雕均精雕细刻,动静相宜,形态逼真,可激发人们“人看从小,马看脚爪”的为学志气和“子不学,父之过”的为人父母之道。

棂星门的石刻浮雕别具一格。览泮池,过泮桥,北向前行十余步,棂星门就在面前,稳稳而立,是文庙的第一道门,为三门四柱冲天柱式的青石牌坊,高七米多,宽约十余步,八面石鼓相护其柱身,下有石座,全都卯榫,门前为九级石台阶,独具匠心。古代皇帝祭天,要先祭棂星门。前人又有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或文曲星、魁星。还有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为天上文曲星下凡的传说。以棂星门命名文庙门,象征着孔子可以与天上的棂星相比,祭孔如尊天,也意味着天下的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之门下。先从棂星门中门说起,从下往上看,一层为“二龙戏珠”浮雕,活灵活现;二层为“棂星门”楷书大字门名,端正整齐;三层为“双狮滚绣球”浮雕,金钱飞舞;四层为石窗棂三;五层为“凤尾羽纹”石刻,上承大绣球石雕一颗。其中门旁两长石柱顶为二尊狮立体坐像,坐北朝南,昂首挺胸,气势昂扬。棂星门中门之左的旁门,从下往上看,石刻石雕也属不凡。一是“双虎啸山林”浮雕,虎虎生威;二是楷书“腾蛟”二字石刻,笔力雄厚;三是“牛乳小牛、鹿”浮雕,哺育之恩,俸禄之意;四是石窗棂二,它的上面是“凤尾羽纹”石刻,寓凤,它的左旁长石柱顶为一尊鹿立体坐像,神采自然。棂星门中门之右的旁门也有石刻浮雕,其寓意也深远。从下而上细看,有“蜂、猴、猴面鹰、鹿”浮雕,寓拜相封候、吉祥富裕。有“起凤”两个楷书大字石刻,正正方方;有“双鹿”浮雕,寓路路顺利;有石窗棂二;有凤尾羽纹石刻,其右旁长石柱顶上也为一尊鹿立体坐像,如左旁门鹿样,两两相衬。

大成门是经棂星门至大成殿最后一道门,因形如古代兵器戟,所以称戟门。大成殿有三门,平时出入两旁门,重大庆典才开启中门。门前有九级石台阶,旁有两石鼓竖立。大前门前仍留下八方残缺不等的石刻碑,其中有《芳名碑》、《乐损碑》、《入籍碑记》、《新建文庙碑记》、《仪碑记》。《仪碑记》有下平栎、锦岗团、斗光团、涛圩团、李学远、李长江等地域名和人名。

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是供奉和祭祀孔夫子的地方。据清同治《江华县志》中载:“正殿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正中南向,木主高二尺八寸七分,濶四寸,厚七分,座高四寸,长七寸,厚三寸四分,硃地金书。”如今大成殿已不复存在,但大成殿的遗址还在,青石的地面,青石的月台,青石的台墀还在,上月台要上迈九级石台阶,分列两旁,中间是“蟠龙”石刻浮雕像,龙头抬起朝南,龙身盘曲升降,四方云纹满布,活灵活现。顺石台阶护栏有“双鹿”石刻浮雕,神形俱全,护栏背面是“双麒麟吐书”和凤凰石刻浮雕,神形完好无缺。蟠龙浮雕的西面,顺石台阶护栏有“双麒麟吐书”石刻浮雕。它的背面有“双猪”石刻浮雕和凤凰石刻浮雕,基本完好。鹿谐音禄,蹄谐音题,猪谐音朱,寓意金榜题名。现从大成殿、月台前护栏和护栏下的石墙脚左边说起,从东往西,一路全是一方方的石刻浮雕砌就。有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笋”、“王祥卧冰求鲤”青石浮雕,有“魁星点斗”、“济公悬葫”、“杨香打虎救母”石刻浮雕和凤形纹、竹形纹石框柱;有“扶余国王张仲坚代番邦高建庄王向唐王李世民进呈降表”、“拜月记故事中王夫人认义女”、“空城计”的石刻浮雕和芙蓉花纹、梅花纹的石框柱;有“走马上任”、“高中状元打马游街”、“龙”、“凤”石刻浮雕和凤形纹、竹形纹的石框柱,让人目不暇接。步往西移,至护栏和护栏下石墙的西头,即蟠龙的右边,从西往东观,有“姜太公钓鱼”、“官府劝农、农夫春耕”、“男将战女将”石刻浮雕和竹形纹石框柱。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水淹金山寺”石刻浮雕和莲花形纹石框柱;有“文王访贤”、“樊梨花大破金光阵”、“丹凤朝阳”石刻浮雕和凤形纹石框柱,均美轮美焕,妙不可言。

江华文庙旧时是县内民众敬仰孔子及朝拜之圣地。大革命时期,中共江华县执行委员会与中国国民党紧密合作,在文庙建立县农民协会等革命团体,共同推动了江华县国民革命和农村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新局面。1949年11月,成为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后来又成为沱江镇党委、政府驻地。

邓小平同志曾经在这里开会,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江华瑶族自治县历史》(第一卷)记载:1930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执行“攻打柳州、桂林,在广东小北江建立根据地”的冒险计划。终因敌我力量悬殊,红七军遭受重大伤亡,被迫离开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转战桂、黔、粤、湘等省区。1931年1月9日傍晚,红七军从道县攻占江华县。10日早晨,邓小平在县城沱江文庙主持召开营以上干部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史称“沱江会议”),总结经验教训。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后,前委决定休整两天,为部队补充衣服,突击治疗冻伤。决定接收敌人的仓库,没收沱江街张恒丰等大商户的100多担布匹、衣服、棉花、棉胎和粮食,赶制冬装更换单衣,还购买一些衣物、鞋袜等。红军除了留部分给养部队外,其余的物资搬到火神庙戏台上,分发给群众。由于敌情变化,1月11日凌晨,红军撤离沱江,经鲤鱼井、桥市到宝昌宿营。1月12日,红七军翻越勾挂岭,过猫仔桥,经桥铺、黄庭、进入大圩宿营两天。1月14日,红七军翻越湘粤桂边界老苗山,黄昏到达广西桂岭。

一座古老的文庙,见证着一段悠久的历史,述说着一个红色的故事。让我们不忘历史,继续前进。

(作者单位:江华瑶族自治县史志办 )

责编:廖慧文

来源:文史拾遗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