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子女:舐犊未必不豪杰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8-10-13 00:18:32

作者:汪建新

毛泽东曾有十个孩子,其中杨开慧生了三个男孩,贺子珍生了三男三女,江青生了一个女儿,但只有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长大成人。毛泽东多次承受失去子女的打击与痛苦,他也难免对子女们产生亏欠心理,想方设法给予他们更多的父爱以求弥补。他操心孩子们的健康和生活,关注他们的学习与工作,更关心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毛泽东对子女要求很严格,强调“吃苦、求知、进步、向上”。这里只讲毛泽东用诗词教育子女的一些事例。

1、丧子低吟枯树赋

1930年,毛岸英、毛岸青和杨开慧被反动军阀何键投进监狱。母亲牺牲后,岸英、岸青、岸龙三兄弟被送到上海,毛泽民把他们交给大同幼稚园抚养。1931年5月,小岸龙不幸夭折。1932年上海地下党遭到破坏,大同幼稚园被迫解散,岸英兄弟流落街头,苦不堪言。1936年夏,党组织找到岸英兄弟,辗转把他们送到了苏联。1938年,毛泽东才和他们建立了通信联系。

在1941年1月31日的信中,毛泽东这样写道:“岸英要我写诗,我一点诗兴也没有,因此写不出。”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生活相对稳定,心态相对平和,写了很多理论文章,但诗兴不浓,作品也很少。写诗要有激情,毛泽东从来不会为写诗而写诗,即便是儿子有要求,他也没有答应。毛岸英童年漂泊流浪,后来又在国外生活,可能毛泽东担心他看不懂古典诗词。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年仅28岁。毛泽东得知噩耗时,声音沙哑地一声长叹:“唉,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他强忍悲痛,凝望着窗外已经萧条的树枝,低吟起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1960年11月25日下午,毛泽东走出菊香书屋。在一株高大的松树下,他以极其低沉的声音,突然唱出了京剧《李陵碑》中杨继业的几句唱词:“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盼娇儿不由人珠泪双流;七郎儿回雁门搬兵求救,为什么此一去不见回头?……”毛泽东声音哽咽,再也唱不下去。这一天是岸英牺牲10周年的纪念日。人世间的痛苦莫过如此!

2、待思齐情同父女

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把悲痛压在心底,不忍心告诉儿媳刘思齐,一瞒就是三年!这对毛泽东而言,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直到1953年,毛泽东才把实情告诉她。毛泽东深情地对她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从此,毛泽东称她为“思齐儿”,特别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不断鼓励她振作精神。

1954年,刘思齐高中毕业,毛泽东送她去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力系深造。刘思齐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很孤独,经常生病,加上由文科改学理科,她感到非常吃力。1957年暑假期间,刘思齐写信给毛泽东,提出了转学国内的想法,毛泽东当即回信表示赞同。

1957年10月,刘思齐转入北京大学俄语系学习。1959年1月15日,毛泽东在给思齐的信中写道:“要立雄心壮志,注意政治理论,要争一口气,为死者、为父亲、为人民,也为那些轻视、仇视的人们争这一口气。”

1959年,刘思齐大病一场,毛泽东于8月6号给她写信,称呼用的是:“娃”。信中抄录了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毛泽东写道:“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

刘思齐一直难以从失去岸英的痛苦走出来,毛泽东对此非常焦虑,多次劝她找个合适男友再成个家。在毛泽东的反复劝说下,直到1962年2月刘思齐才和杨茂之结婚,改名刘松林。毛泽东对此深感欣慰,把新作《卜算子·咏梅》抄给他们作为贺礼。毛泽东是想告诫他们:生活之中充满艰辛坎坷,要像梅花那样不畏严寒,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地面对一切生活磨难。

3、岸青惊梦掀波澜

毛岸青七岁时,母亲杨开慧牺牲。在上海流浪其间,因遭到特务巡捕的毒打,两耳失聪,留下了脑震荡的病根。1947年,毛岸青同贺子珍一起回到哈尔滨。不久,毛泽东把岸青接到身边。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中宣部马列主义著作编译所从事翻译工作。

1950年,毛岸英牺牲,岸青经受不了这一打击,旧病复发。毛泽东将他送到苏联治疗,岸青孤身一人,十分郁闷。1955年,毛泽东同意他回国,让他在大连疗养。

1957年夏,毛泽东去大连,见岸青的病情大有好转,很是高兴。谈话中,毛岸青忽然讲起他做的一个梦:“爸爸,你说怪不怪,几十年没有梦见妈妈了。昨夜她来了,笑眯眯地跟我说:‘孩子,我不能给你爸爸抄文章了,你要好好练字啊!’”说着说着,毛岸青泪流满面。毛泽东神情凄然,沉默了很久,递给岸青一张信纸,说:“岸青,这是我不久前写的一首词,你看看。”就是《蝶恋花·答李淑一》,读着那情真意切的诗句,岸青失声痛哭。毛泽东的脸庞痉挛着,他强忍泪水,一根接一根地抽烟,他的痛苦有谁知?

4、推荐情诗励邵华

邵华是刘思齐的妹妹,在她和岸青结婚之前,毛泽东就认识了她,对她也很关心。1959年,邵华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史专业,博览群书的毛泽东经常和她谈史论诗。

在谈到曹操父子时,毛泽东问邵华:“你喜欢曹操,还是曹丕、曹植?”邵华爽快地说:“我喜欢曹植的诗,尤其喜欢他的七步诗。你看他哥哥曹丕逼得他没有办法了,七步之内要作不出诗来就要杀他,但他作出来了,而且这么才华横溢。”毛泽东听后笑着说:“我和你不一样,我喜欢曹操的诗。曹操的诗词,直抒胸臆,豁达潇洒,应当学习。比如他的《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篇章,更是脍炙人口。”说着,毛泽东还把其中的一些词句写了下来。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毛泽东对他评价很高,喜欢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特别欣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有一次,他发现邵华等人也很喜欢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挥笔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名句。邵华双手接过来,满心欢喜。如今,毛泽东的这幅手书已被镌刻在滕王阁的立柱上。

在谈论宋代诗词时,毛泽东问邵华:“你喜欢谁的作品?”邵华说:“陆游。”毛泽东问:“为什么?”邵华说:“陆游的诗词充满着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常常表现出‘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毛泽东很是赞同,又问她:“你喜欢他的哪几首呢?”邵华列举了《书愤》《示儿》《夜游宫》等。毛泽东听后兴致勃发,挥笔写下了《夜游宫》这首词,邵华真是如获至宝。

1960年,邵华和岸青在大连结婚,1962年他们到北京生活,邵华回到北京大学读书。由于缺课太多,学习跟不上,她情绪十分低落。再加上岸青身体不好,受不了一点刺激,可小夫妻之间又难免出现摩擦。毛泽东是过来人,很理解她的心情。

1962年6月3日,他给邵华写信,劝她:“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读。”《上邪》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诗:“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邵华读懂了毛泽东的良苦用心,性格慢慢变得开朗起来,对岸青也更加关心体贴照顾。

5、鼓励李敏学曹操

1936年冬,贺子珍生下了第五个孩子。邓颖超到窑洞探望。她抱起这个又瘦又小的孩子,说:“真是个小娇娇啊!主席,快给孩子起个名字吧!”毛泽东听后风趣地说:“颖超啊,孩子的名字,你已经给取了。《西京杂记》中不是有这样的话:‘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如芙蓉’,‘姣姣’是个好字眼,就叫你刚才叫的‘姣姣’吧!”后来大家又习惯把她叫成“娇娇”。

1937年8月,贺子珍负气离开延安去了苏联。1940年,毛泽东托人把4岁的娇娇送到贺子珍身边。1947年夏天,她们回到哈尔滨。1949年北平解放后,娇娇回到毛泽东身边。毛泽东非常关心女儿的学习,教她读古诗文,还亲自写字帖让她练字。

娇娇要读中学时,毛泽东决定给她取个学名。他从《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取了“敏”字,又因当年撤离延安时曾化名“李德胜”,于是给她取名“李敏”。

1954年暑假,毛泽东让江青带李敏、李讷去北戴河度假。毛泽东写信给李敏她们,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

不久,毛泽东来到北戴河,带着李敏她们下海游泳。畅游之余,他写下了大气磅礴的《浪淘沙·北戴河》。李敏后来回忆道:“爸爸提及曹操,提及《观沧海》,除了想提高我的中文水平外,还是希望我能从诗中受到启发,受到熏陶,受到教益。”

6、致信李讷论婉约

李讷,1940年8月3日生于延安,是江青唯一的女儿。名字取自孔子《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李讷性格内向,从小爱读书,话语不多,倒是名副其实。1940年,毛泽东把李敏送到苏联陪伴贺子珍后,身边只有李讷一个孩子。毛泽东总是抽空带她散步,教她识字,给她讲故事,称她“大娃娃”,李讷则叫毛泽东“小爸爸”。一老一少,其乐融融。到北京后,李讷进入育英小学读书,后来她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

1957年8月1日,毛泽东忙完之后,睡不着觉,吟诵起范仲淹的《苏幕遮》《渔家傲》两首词。他有感而发,给家人写信谈论宋词特点:“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睡不着觉,哼范词,写了这些。江青看后,给李讷看一看。”这时李讷还是中学生,他想要李讷把握宋词的总体风格,在豪放婉约之间可以侧重,但不可以偏废。

李讷小时候打针时有一截针头断在肉里,一直没有取出来。1958年1月,李讷突发急性阑尾炎。医生决定两个手术一起做。阑尾炎手术很顺利,但是取出断针的手术却很费劲,术后伤口感染,李讷高烧不退。

1958年2月3日,毛泽东给李讷写了一封长信,鼓励她顽强战胜病魔:“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观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毛泽东还抄录了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的诗句来勉励她:“为你的事,我现在尚未睡。现在我想睡了,心情舒畅了。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知道吗?”

1959年,李讷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她上大学之前,毛泽东自编了一本“教材”。李讷回忆说:“父亲先让我们读《水浒传》,因为《水浒传》好读,故事也比较引人入胜。然后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诗词。”毛泽东还将自己选编的诗词打印成册,装订了好几本,每个孩子一本。

1963年初,李讷给父亲写信,剖析自己的思想状况,还谈到读《庄子·秋水》的感想。庄子在《秋水》篇中叙述了一个妄自尊大的河伯的故事,李讷读后触动很大。毛泽东立即给她回信,写道:“刚发一信,就接到了你的信。喜慰无极。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

责编:廖慧文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