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湘街”到“万祠巷”,顺口溜里的长沙街巷

  城市记忆微信公号   2018-10-10 08:43:02

长沙城一直流传着含有地名的顺口溜:如“半湘街,一人巷,二里半,三公里,四牌楼,五里牌,六堆子,七里庙,八角亭,九(韭)菜园,十间头,百善台,千佛林,万祠巷。” 这个顺口溜,从“半”到“万” ,巧妙地把数字开头的14条街巷名串起,无一遗漏。

其实,这个顺口溜可以有多个版本,因为在长沙,从“一”到“九”开头的街巷大多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人们可以自由组合,编出很多个这样的顺口溜版本。

长沙街巷的地名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数字”街名只是它的一个小小的体现。即使是老长沙人,恐怕也数不全长沙“数字街巷”的全部,更难以做到一条一条地到过、走过。

阿信自2011年以来,就把镜头对准“数字街巷”,记录下这些街巷里人与物的风情。这里,阿信按“半”到“十”的顺序,择要讲述。


1

“半”字街 :一半是现代,一半是陈旧

“半”字开头的街巷一共有3条:半湘街、半湘里、半湘巷 。半湘街原是靠近城墙的洼地,清同治初年尚未形成街道。城内居民把垃圾往这里倒,日久将洼地填平。后来人们在此搭建棚屋,形成街道。开始叫半边街,到同治末年改叫半湘街。半湘街“生”出两条小巷,分别叫半湘里、半湘巷。

半湘街在修湘江中路时被拆。这是仅存的半湘街一截,不足100米。湘江中路修建后,半湘街东侧仍保持着小巷原貌,西侧则变成了湘江中路的人行道,与现代同伍。(摄于2018年8月31日)

半湘里巷口。因它处在半湘街东侧,故得以保存至今。(摄于2018年8月31日)

半湘里巷子不通,一共住着7户人家。(摄于2018年8月31日)

半湘里3号。沈嗲嗲,70岁,在这出生。房子是沈嗲的祖屋,有3层,面积100多平米。(摄于2018年8月31日)

半湘巷也在半湘街东侧,这条巷子也不通,住着20来户人家。这是一小孩在看《加减混算》数学辅导书。(摄于2017年11月26日)

半湘巷8号。刘女士生的第二胎,男孩,3个月。(摄于2017年11月26日)

小宝宝现在1岁了,外婆在给他洗澡,姐姐在旁边帮忙。 8号是刘家的祖屋,目前四代同堂:外公外婆、女儿女婿、孙女孙子,以及姥姥(坐在室内者)。外公介绍说,8号这栋楼有3层,自己住。还有一栋祖屋在巷子里头,租出去了。前段时间政府喊拆,现在的政策是你愿意拆就拆,不愿意拆,就不拆。言语中流露出对目前生活满足、满意的神情。(摄于2018年8月31日)


2

“一”字街 :数字为首,却挑不起领头的重担

“一”字开头的街巷一共有7条:一步两搭桥、一人巷、一元里、一字涧、一仓里、一路吉祥街、一路吉祥巷 。这些街巷,要不早已不存在,要不狭窄短小,默默无闻,与“数字街巷”的老大地位不相称。

一步两搭桥。西起磨盘湾,东到小乐嘉巷。唐朝时,此处是长沙城的护城河,为方便城南百姓出入,在护城河上建了两座并列的桥,据说两桥仅一步之隔,所以人们便称为“一步两搭桥”。后来,护城河没有了,桥也没有了,这里变成了一条小巷,小巷却一直叫一步两搭桥。(摄于2011年8月7日)

百米小巷有一千多年历史。2010年开始拆迁,至今仍没开发,到处是断垣、残墙、碎瓦。2011年8月7日,这位美发店女老板指着墙,遗憾地说:“昨天‘一步两搭桥美发店’的牌子还在,今天却看不见了。”

一人巷。两栋公馆间隙形成的狭窄小巷。一头连接唐家湾巷,一头连接傅家巷。(摄于2017年9月2日)

一人巷5号公馆。这个公馆大门常年紧闭。(摄于2017年9月2日)

一人巷夜色。巷内仍是原始破旧,巷外却是高楼林立。(摄于2018年8月31日)

一元里。深藏寿星街里的一条小巷。(摄于2011年8月28日)

一元里3号。从告示牌可以看出,这里的社区服务还是不错的。(摄于2011年8月28日)


3

“二”字街 :期盼美化城市和幸福百姓两弦和鸣

“二”字开头的街巷一共有4条:二马路、二仓里、二府坪、二里半、二里牌

二马路,位于长沙老北门外,南北向,全长210米,路宽17米,竣工于1934年。(摄于2012年6月21日)

有趣的是,当年二马路仅仅修了210米就戛然而止。走到街的南头,一条只有它四分之一宽的小街(北正街北端)与之对接。1985年二马路大修,成为长沙北门外最繁盛的农贸市场。上世纪90年代末农贸市场被拆,又一度成为长沙著名的夜宵摊集中点。2014年黄兴北路和棚改工程启动,这条有着78年历史的二马路,又面临全新的“蝶变”。(摄于2012年5月1日)

二马路靠近湘雅医院。湘雅医院有不少非洲学生。所以,二马路经常可以看到非洲学生来回走过。图为两位非洲女学生去北正街教堂做礼拜。(摄于2013年11月16日)

过去深藏于小巷的通往东岳宫的老石拱门,如今已暴露在废墟的广场上。(摄于2013年11月16日)

二马路19号,是一家“常丰铁器店”,已有36年的历史了。铁器店的主人是出生于长沙捞刀河铁匠世家的何文斌老人,拍摄当年69岁。何嗲打了50多年的铁。(摄于2012年7月15日)

何嗲50年代入赘蒋家,成为上门女婿。这栋房屋还是1937年他岳父母购置的。他入赘后,先是参加合作社做铁器,到了1976年,他偷偷地在自己家的一楼不临街的地方打铁,主要是打菜刀,把捞刀河闻名的打菜刀手艺带进了长沙城。俩口子育有一子一女。儿子拜父为师学了打铁的手艺,现在在南门口单独开店。这是他的老伴蒋娭毑。(摄于2012年7月15日)

女儿已成家,在广东顺德一中学做总务工作。(摄于2012年7月15日)

何嗲一天能打10来把菜刀初品。来店约打的人很多,排队排到1个月以后了。 何嗲打的菜刀卖100元一把。打一把菜刀也不容易,有十几道工序。何嗲骄傲地说,我打的刀中间夹了钢,既锋利,又有韧性。现在店里卖的刀,是全钢的,韧性不好,而且比我的要贵。很多民工的麻花钻、铁芊钝了,就拿到何嗲这来修复----打尖,淬火。有的是从老远来的。修复费5元一根。邻居说何嗲收费太低,何嗲却说,价格那有规矩,不能离谱,涨多了,人家不相信你。(摄于2012年7月15日)

市里沿北正街修黄兴北路和地铁站口,何嗲的门面属拆迁的范围,按2万一平米补偿。何嗲说,这样的价格在别的地方买不到门面。一段时间以来,愁容一直挂在他的脸上。几年过去了,何嗲的铁铺早已拆了,二马路早已变成了宽阔的黄兴北路。只是何嗲如今住在哪里?还在打铁么?(摄于2012年7月15日)

2016年1月1日,中午1时50分。二马路拆迁工地。来自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的万师傅,坐在地上吃两个烤饼、一杯豆浆,算是一顿午餐。他和爱人来长沙捡废品已5年。


4

“三”字街 :数字吉利,引多条街巷当“小三”

或许认为“三”吉利,或许认为“三”平衡,以“三”字开头的街巷在“数字街巷”中是最多的,一共有16条:三角塘、三府坪、三王街、三贵街、三泰街、三兴街、三宫殿、三公里、三元宫、三宫殿、三忠里、三汊矶、三胜里、三角岔、三尊炮、三角花园。

三角塘。南起熙宁街,北止湘雅路。1921年前此地有一口三角形的水塘,故把这一带叫三角塘。后塘废,建育群中学,上世纪80年代长沙大学在此办学。现不存。(摄于2016年12月10日)

三角塘72号(老60号)为王季范故居。王季范系毛泽东姨老兄,又是一师范时期毛泽东的老师。在毛泽东一师求学和之后的革命生涯中,王季范给了毛泽东很大的支持。1927年两人分别,直到1950年才在北京见面。毛泽东见到王季范,十分感激地对家人说:“没有他,就没有我。”(摄于2016年12月10日)

王季范故居院。院外的现代化高楼与故居的破烂不堪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感慨万分。(摄于2016年12月10日)

故居现在多为租赁户居住。70号实际也是故居的一部分。人们担心这栋文物楼房能否保存下去。(摄于2016年12月10日)

这位年轻人脚残疾,从娄底来到长沙,一个人租住在三角塘一个单位宿舍传达室,以日夜为宿舍值班和修锁配钥匙为生。(摄于2016年12月10日)

三府坪。学院街北侧,与师敬湾相通。1904年长沙府中学堂创办于此,1921年改为长郡中学。(摄于2017年9月2日)

戴兵华娭毑,81岁,住三府坪巷宿舍楼一楼,共产党员,从道门口肉店退休。热心公益,一直护理家门口小巷的路,负担路灯电费达10年之久,被社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摄于2017年9月2日)

三王街。坡子街与解放西路之间的一条横街。三王街是一条拥有千年历史的老街,但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焚毁。所谓“三王”,指的是明朝的潭王、谷王和襄王,他们先后封藩长沙。明朝时,这里是王府内部的一条街。现为美食街。(摄于2012年9月9日)

三胜里。它为通泰街的一条小巷。2014年跟随通泰街东段拆除而消失。(摄于2012年3月11日)


5

“四”字街 :四通八达,名符其实

“四”字开头的街巷一共有6条:四方坪、四牌楼、四中里、四端里、四方塘、四家井 。四方坪,现在已无具体街巷,而是泛指一个区域,即三一大道与车站北路交汇处附近区域。说它四通八达,真是名符其实。

三一大道和车站北路都是长沙主要马路,四方坪作为它们的交汇处,自然是车水马龙。图为车站北路。(摄于2018年9月2日)

在车站北路靠近浏阳河的地方,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四方坪集贸市场,以四方商贸城楼房一楼为门面,开有门类齐全的商店,或在小区道路上摆摊,做蔬菜、水产、水果等买卖。这里的东西比城里要便宜很多,很多人搭公交车到这里买东西。(摄于2018年9月2日)

这位做水果生意的大婶刚刚错把收到的50元钱当成100元,找给人家90多元。她突然醒悟,到处找那位顾客,早已不见了踪影。她心急地说:“把咯一车水果卖掉,也赚不到几十块钱。”(摄于2018年9月2日)

四方商贸城的一条路。(摄于2018年9月2日)

门面出租信息。(摄于2018年9月2日)

四方坪驾校流动招生车停在车站北路马路边。(摄于2018年9月2日)


6

“五”字街 :老巷里的五音六律

“五”字开头的街巷一共有7条:五堆子、五里牌、伍家井、五里堤、五八路、五教斋、五一巷 。五八路就是现在的长岛路,当年拉通这条路后,市政部门以接通五一路和八一路为由,取名为五八路。有人无聊,在路牌上将“五”字的一小竖擦掉,变成“王八路”,后市政部门便将此路更名为长岛路。

五堆子。原名五堆口。系唐代长沙城护城河所在处的地名。巷长约150米。(摄于2011年10月4日)

五堆子1号是一个裁缝店。店主姓刘,是从别处拆迁搬过来的。(摄于2011年10月4日)

五堆子的巷中巷。(摄于2011年10月4日)

一栋宿舍的单元门。(摄于2011年10月4日)


7

“六”字街 :古代遗风飘香古巷

“六”字开头的街巷一共有2条:六堆子、六铺街

六堆子。原名六堆口。与五堆子一样,系唐代长沙城北门护城河所在处的地名。(摄于2011年10月4日)

清末著名思想家郭嵩焘的公馆建于此,其房屋现不存。(摄于2011年10月4日)

1898年1月,湖南维新派人士熊希龄、谭嗣同等在六堆子教廉堂聚会,成立政治学术团体南学会。(摄于2011年10月4日)

这家食品店供应谷酒,所以,经常有人来到店里,坐在门口喝酒。(摄于2011年10月)

巷里的油炸店。(摄于2011年10月4日)

巷内清静、干净。一妇女在晒衣服。(摄于2011年10月4日)

8

“七”字街 :离城七里一古庙,至今还传颂着美丽的神话

“七”字开头的街巷一共有2条:七里庙、七条巷 。过去,城南外郊有座庙,离城七里,人们便把这座庙叫七里庙。所谓离城,是指离南门口的距离。

七里庙。北起芙蓉路五华大酒店,南止新建西路,中间跨越黄土岭路。图为七里庙南终点。(摄于2018年9月1日)

庙的位置大致在现在的七里庙街与黄土岭路交汇处,即照片处。(摄于2018年9月1日)

七里庙附近原有口塘。当地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汉武帝时,有一天,一农夫牵着一头牛,来到长沙河西渡口要过江。艄公摇头说:“船小,载不动啊!”“放心,牛不重。”农夫强求。艄公拗不过农夫,只好让其渡江。船到江心,牛竟然在船上屙了一堆牛屎。农夫笑着对艄公说:“我的牛很感激你渡它过江,特送给你一堆礼物。”艄公听了生气地翻了一下白眼。事后,艄公想用桨将牛粪挑到江中去,然而觉得那牛屎放光,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堆金子。艄公大悟,方知牛是神牛,急忙上岸追赶,一直追到七里庙。(摄于2018年9月1日)

见红牛在塘边饮水,艄公跪拜,说:“神牛啊,帮帮我们吧,靠人拉犁太辛苦。”红牛忽然消失。不久,塘边忽然来了几头小牛,帮助人们耕作田地。人们一传十、十传百,便把这里称作牛婆塘。现在牛婆塘立了红牛雕像,以传颂这个神话。(摄于2018年9月1日)

现在的七里庙以黄土岭路为界,分为北段和南段。北段原来叫雨花路。老门牌有的还挂在墙面上。(摄于2018年9月1日)

北段一侧是金辉酒店,一侧是商铺。(摄于2018年9月1日)

北段一小店。(摄于2018年9月1日)

南段正在改造扩建。(摄于2018年9月1日)

街上的古树仿佛告诉人们七里庙的古老。(摄于2018年9月1日)


9

“八”字街 :仅仅只有一条,它却是长沙时尚开始的地方

“八”字开头的街巷只有一条,即八角亭 。旧时有一条小路,为福源巷口至药王街口地段,因明吉王府两座八角亭的亭子建于此,人们把这条小路叫八角亭。后来小路演变成黄兴路,人们仍把这一带叫八角亭。福源巷因修建解放西路被拆。现在的八角亭,一般指黄兴南路与解放西路交汇处。

在黄兴南路与解放西路交汇处,人们仿建了一个八角亭。(摄于2018年9月1日)

从清中叶起,八角亭一带即是繁华商业区,以经营绸缎、南货、绣品等为主。(摄于2018年9月1日)

如今的八角亭成为了浪漫之地。图为时尚女子来到八角亭约会。(摄于2016年12月31日)

“虎牙直播”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在八角亭直播。不到几分钟,男主播就吻到了被采访少女的手。男主播向观看直播的观众炫耀了一番。


10

“九”字街 :百年前长沙城最具贵族气息的小巷

“九”字开头的街巷一共有5条:九如里、九如巷、九仪里、九尾冲、九(韭)菜园 。因九如里有一片公馆,过去住着达官贵人,所以,九如巷被誉为长沙城最具贵族气息的小巷。

九如里。连升街的一条小巷。相传因旧时有9户体面人家居此而名。“九如”又是一吉祥用语,出自《诗.小雅.天保》中“天保九如”的祝寿之辞。(摄于2011年10月4日)

九如里至今保存着一片民国时期红砖清水墙老式公馆,今为居民住宅。(摄于2017年6月10日)

这片公馆群包括九如里2号、4号、6号和与之相连的连升街60号。(摄于2011年10月4日)

民国时期中央银行长沙分行经理辛蘅若(辛廙)、原“国大代表”万衡、原黄维兵团副司令吴少洲等人曾居于此。(摄于2012年12月23日)

2004年,这4栋公馆,因其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被公布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2010年进而被公布为开福区不可移动文物。(摄于2012年12月23日)

如今,2号、4号和边升街60号公馆都已搬空,门窗都被封了起来。应该是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摄于2011年10月4日)

小巷最深处,有一栋7层高的宿舍楼,住了很多人家,加之,小巷通向楠木厅,九如巷来来往往的行人很多。(摄于2011年10月4日)

九如里2号老公馆里,有一个盲人按摩店。  2个按摩师是一对同居的盲人。男的姓陈,女的姓梁。(摄于2014年4月20日)

梁师傅今年40岁,长沙市郊区人。在28岁那年,因视网膜脱落致盲。说起当年的不幸,梁师傅还显得心情沉重,“这是不幸的事,过不得想。”她与前夫育有1女,2014年拍这片子时女儿16岁,在长沙市26中读高一。梁师傅4年前离婚。(摄于2014年4月13日)

陈师傅也是在28岁那年因一意外致盲。他们俩人眼睛“不幸”后,都学了按摩,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相识。梁师傅便来到陈师傅在九如里开的按摩店,和他一起生活和工作。(摄于2014年4月13日)

梁师傅坚持把女儿带在身边。“妹子带在身边放心些。我了解她,好照料她、掌握她,掌握她的人生安全。她爸爸是个到处跑的人。”梁师傅说。(摄于2017年6月10日)

他们按摩,50元一个钟点。生意还不错,赚个生活费没问题。“2个人按摩赚的钱都归我管,他有份退休工资,每月还给我1000元。”梁师傅笑着说,“我们有时出去唱唱歌,喝喝茶,过去受了伤,现在要开心地过。” 梁师傅一再说她没有再结婚的想法,“我们在一起只是互相做个伴。几十岁了,还结什么婚罗。”梁师傅认真地说。(摄于2016年9月16日)


11

“十”字街 :这里有长沙街巷停滞不前的老时光

“十”字开头的街巷一共有3条:十间头、十间头后街、十字横街

十间头。南起文昌阁,北止幸福桥。幸福桥原名福寿桥,本是老长沙北郊石涧头上的一座便桥。后来,涧和桥都不存在了,只留下同音的地名。(摄于2015年12月26日)

十间头是一个稍带弧形的狭长小巷。两边是清一色的两层小楼。当然还有二三栋老公馆。(摄于2015年11月21日)

据说,1938年文夕大火后,一些居民在这里临时搭建房子居住,因而形成一条小巷。(摄于2015年11月21日)

十间头安静,安静得像是被人遗忘了似的。(摄于2015年11月21日)

小巷里有一个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竹益堂。它是1935年任理卿赠予单先麟、任培辰(任弼时之妹)夫妇的。(摄于2015年11月21日)

十间头有好几家按摩店。(摄于2015年11月28日)

十间头61号是一家老式理发店。由浏阳来的一对夫妻开的,开了30年。男的叫陈林生,1957年生。妻子姓汤,也会理发,搞不赢时,她就来帮忙。(摄于2015年11月21日)

陈师傅是跟姑父学的理发。手艺传给了子女,但他们没兴趣干这活。在店里简单理发,12元一个。陈师傅曾当过3年乡村教师,后又做过皮衣等生意,他说:“折腾了10年,最后还是选择干老本行。”来店理发的大多是进城打工者和中老年人,周末生意好,“一个接一个地剃,没有气歇。”陈师傅说。(摄于2015年11月21日)

“百”字开头的街巷一共有2条:百善台、百花村 。“千”字开头的街巷一共有2条:千佛林、千总巷 。“万”字开头的街巷只有1条:万祠巷 。限于篇幅,阿信就不一一述说了。

长沙“数字街巷”,千百年来,阅尽了世态炎凉、人间冷暖。你让我怎能数尽你的百样风情!

责编:刘瀚潞

来源:城市记忆微信公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