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兮 2018-11-05 11:38:28
“我是50年前来到汨罗的。在这里插队务农和供职机关先后10年。自2000年又来这里阶段性居住,到明年止又有20个半年。”
“其实,哪怕一辈子都生活在这里,我对这片土地仍知之甚少。”
“知青生活是十分辛苦和寂寞的。人们在太阳下晒成了黑人,衣服总是积透了汗水留下的层层盐渍。在那时候,除了偷瓜和恋爱,文学便常常成为油灯下青年们打发漫漫长夜的最大娱乐和最大慰藉。”
“我的文学观当年就是在油灯下形成的……”
——韩少功
40年文学创作,成就风开一代享誉中外的作家。然而,他认为,文学的生命基因有其自身的恒定:那是大道至简,心诚则灵。
2018年11月3日,“韩少功创作四十年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理工学院拉开大幕。来自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中国社科院等海峡两岸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共赴这一场文学盛宴,共同探讨韩少功的文学创作与思想,并以此研讨40年中国文学史。
研讨会的开幕式上,韩少功发表了《大道至简,不忘初心》的演讲。他认为,人类是古老的物种,文学即“人学”是历久弥新的事业。文学的生命基因仍像20世纪、19世纪、18世纪……乃至远古时期那样大道至简,心诚则灵,与心同在。
也许我们有时候更需要回到初心,回到当年访书、借书、抄书时的感觉,回到最早的美学出发点。
1968年,15岁的少年韩少功报名下乡,落户汨罗天井公社(今罗江镇)茶场,6年知青生活,以及随后4年的县文化馆工作经历,他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这一种情谊,化作了他作品如《马桥词典》《爸爸爸》《山南水北》《日夜书》……中一个又一个人物原型。这一会,他是乡亲们口中的“韩花”。
2000年后,韩少功携夫人梁预立再次回到汨罗,结庐八景,回到了心中那片山南水北的地方。从此每年在八景住上半年。
种菜、挑粪、干农活……乡亲们发现,这大作家也和咱农民一样嘛。如今,他是乡亲们心中的“韩嗲”。
在学术界,韩少功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具研究意义的作家。他40年的创作与文化实践,伴随、见证和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史。
武汉大学的於可训教授说:“我们都是知青,但我是韩少功的铁杆粉丝,他把小说融通了文史哲,这一专多能融会贯通,在中国作家中是罕见的。”
复旦大学的郜元宝教授挺纳闷:“韩少功的作品太讲‘理’了,那种江南文人‘柔’的一面全然不见。他为啥把世界观照得如此通透?”
花城出版社的朱燕玲主编为拿到韩少功的新作《修改过程》倍感自豪。“人生,本是不断修改的过程。”她剧透这本十多万字的小说今年底将要正式出版了。
在华中师范大学李遇春教授心中,韩少功的作品充满了使命与担当,为当代思想界、文学界注入了一种力量,堪称当代‘韩文公’。
……
然而,在民间,在汨罗八景的乡亲们心中,也自有自己的一番理解。
“为什么写了德基?为什么写了丙崽?又为什么把再香、世清写进去?
因为他们都是弱势群体,都是比较可怜的。
他把他们写进去,就是歌颂了他们……”
楚人肚量大,湖南好汉多。
古有屈大夫,今有韩大爹。
敢做弄潮儿,不唱流行歌。
文学根何在,龙舟下汨罗。
去年4月,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赠送给韩少功的这一首打油诗,如今在汨罗正广为流传。
责编:李婷婷
来源: 楚兮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