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赴湘往事丨江湖已远,侠义永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8-11-02 08:02:54

编者按

他是浙江海宁名门望族查家的二少爷“宜官”。童年的美好与哀伤,化作生命底色,笔下烟云。

他是潦倒穷困的抗日流亡少年“查良镛”。湘西泸溪的青山绿水,做了他避难的“桃花源”。浸染于楚辞俚曲里的潇湘风情,感恩于身边人物的纯粹忠厚,他的报答,是将小说里最好的一个女人和最好的一个男人,都写成了湖南人。

他以“金庸”之名,在香江之畔一手论武,一手论政,聚啸风云,名动天下。

煮酒论英雄,围炉话金庸。上世纪80年代初,他笔下那个激情血性的侠客江湖,与渴望打破束缚的历史时势强烈呼应,撬动了国人的心灵自由。其书中儒释道精神与琴棋书画的通俗化,亦为续接中华传统做了桥梁。他超越了精英与大众,是“在母语的时空中射过雕的英雄”,也自有他的寂寞与悲凉。

2018年10月30日,94岁的他含笑而去。

江湖已远,侠义永在。

“大侠”赴湘往事

文丨文奇

人生真是一件奇妙的事,初中时读武侠小说,我绝对想不到日后会有机会与名满华人圈的一代宗师朝夕相伴,且友谊渊长。2003年9月,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奇缘,这种猝不及防的幸福忽然降至,让我宛如令狐冲于华山僻野之巅遇到绝世高手风清扬一般,冥冥中有,该至时至。

刚上任的衡阳市旅游局长尹同君那年37岁,正是异想天开只重创意的年龄。尹到三湘都市报拜访我,咨询能否组织一场促进三山五岳旅游共同发展的活动。“五岳联盟”活动组织方案很快敲定,华山管委会立马表示同意且提出轮值盟主的提议,尹找我商量想请德高望重的金庸先生担任盟主。

中间人并不难找,文汇报浙江记者站站长万润龙办了本杂志《金庸茶馆》,还在杭州开了家很有特色的“金庸茶馆”,茶客大都是武侠小说的痴迷者。

万润龙的效率奇高,三天后就打电话告诉我金庸先生非常愿意出任五岳联盟的盟主。

幸福和速度来得让我们几乎不敢相信。慎重起见,我把“大侠”在湘行程用繁体字做了个简单方案,传真给香港金庸先生的秘书,得到先生的亲笔签名确认后,才觉得理想的效果一步一步临近。

赞助下榻之处是五星级神农大酒店,总经理高建平先生提供了套房和数万元消费,要求只有一个,请先生题“神农大酒店”五字。

金庸及夫人林乐怡女士在小舅子林先生陪伴下抵达长沙,时任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李江很重视,他对足球和武侠小说特别着迷,专门请秘书打电话问我,和金庸的见面是着正装打领带,还是可以比较随意?我征询先生,他面含微笑:“领导这么重视啊?”更让李江高兴的是,老先生送了一套新版的《金庸全集》并题赠“不废江河万古流”给他。

看到晚餐时书台上摆的文房四宝,先生知道酒店赞助了我,倒是善解人意,主动提笔写下“神农尝百草,乐治天下病;神农大酒店,乐迎天下宾”,比高总的要求超标了4倍。先生接人待物,谦和有礼,江湖地位很高,却常常替别人着想,既有旧式文人的博学风雅,又懂江湖规矩的明察秋毫。

先生的人情练达在拒绝时尤显高妙。行程中安排了9月24日下午到涉外经济学院演讲,效果出奇地好。院长意犹未尽,提出既然老先生可以出任三湘都市报名誉顾问,应该也可以给学校担任顾问。我问先生,他稍思片刻,反问了一句:“这个要教育部批准吧?”我知先生有婉拒之意。当个民办学院的顾问,与教育部八杆子也打不着,但他即便拒绝,也不让人有一丝尴尬。

晚餐后原定安排去岳麓书院,先生突然问我:“长沙最好玩的地方是哪?”年轻的荷尔蒙脱口而出:“解放西路酒吧一条街!”他很开心:“去看看哦!”说走就走,喧闹的场子看了几家,他选择在“金色年华”驻足十来分钟,不知是“金”字招牌的缘故,还是里面俊男靓女特别多。先生很是开心。倘若不是林乐怡女士提醒酒吧太过嘈杂对心脏不好,我估计先生还想在里边“嗨皮”一下。

在岳麓书院下车时,金庸被一群刚参加完军训的湖南大学新生认出,立马围拢过来,我迅速抢过教官手中的喇叭,向新生喊话,让大家归位站好,请金庸先生给大家即兴演讲。雷鸣般的掌声让老人兴致很高,10多分钟里,他充分表达了对湘人的好感。湖南人有侠义,侠在精神,侠在道义。他说:“我的小说里面,最好的一个女人是湖南人,最好的一个男人也是湖南人。我对湖南衡阳也是非常有好感的。在五派中,我把衡山派写得最好,尤其是他们的掌门人莫大先生,是个非常好的人,非常有正义感,在武林中德高望重。”

把人写好,做好,实属不易。

衡山派武功没有一个高强者?

文丨甘建华

2003年9月28日下午,当时80岁的金庸先生,来衡阳商业大厦宾馆作讲座。如今15年时光过去了,印象中他不太擅长言谈,口齿远没有笔头流利。互动时全场总共三个问题,我一人占了两个。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您笔下的衡山派武功都那么差,没有一个高强者?”

他笑吟吟地回答:“虽然如此,衡山派可都是好人。譬如掌门人莫大先生,一向洁身自好,游于方外。”

我又问:“《鹿鼎记》中韦小宝妻妾成群,享尽齐人之福,这是不是也是先生一代人的梦想?”

他脸色一变,迟疑了一下,说:“可能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韦小宝吧!”

之后登台,与先生合影一张。

如今在衡山脚下,惋叹金庸先生驾鹤西归,忆其当年挥写的金句:“南岳天下秀,到此人增寿。”

我是金庸的粉丝,而且是铁杆粉丝,可谓金粉。这一点也不令我害臊,我反而为此自豪。他的武侠小说那么多,都有一种崇高的正义感,迎合了世俗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更遑论小说的技巧与语言远在许多大家名家之上,让人读起来轻松而又着迷——小说不就是讲故事么?

而我对不住先生的是,真的没有读过几部正版金庸小说,几乎没有看过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这一点我与先生本人持相同观点,改编的东西总是差那么一点味道——桔已非橘也!

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梁羽生的我读过《白发魔女传》,小说《七剑下天山》不如徐克导演的同名电影印象深刻。古龙的小说似乎也读过,却只记住了一句:“好快的刀!”金庸的就不一样了,可以反复研读,甚至可以朗诵,所谓“指法无优劣,功力有高下”。《书剑恩仇录》《倚天屠龙记》《侠客行》《碧血剑》等,写尽了我辈书生的江湖梦,甚至令我一度产生跃马长城或做一个说书人的想法。尤其是《射雕英雄传》,倡导“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奠定了金庸的武侠宗师地位,竟然入选海内外华语中小学校园经典阅读推荐书目。我曾当面问过北大谢冕教授,为何要将它录入《百年中国文学经典》,他很奇怪:“有什么不可以吗?”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有什么不可以吗?

金庸:家国底色里的湖南

文丨林姗

浙江海宁查家的“二少爷”

以文成名,对于他不是件特别令人吃惊的事。

他根脉好、门风正,出生于浙江海宁文名绵延、人才辈出的书香世家查氏家族,是查家第22代孙。查家在清代“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祖上有查慎行、查伊璜等历代名人,连闺阁女子也能诗能画,被康熙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他的父亲查枢卿心地纯厚,受过西洋教育,家里藏书很多,他是在书堆中长大的。查家珍藏着900卷之多的《海宁查氏诗钞》雕版,置满两间房子。他和兄弟们把这些雕版当玩具,时常钻到其中捉迷藏。日子长了,他随意就能读出几句雕版上的诗词。他的母亲是徐志摩的堂姑妈,曾在杭州女子学校读书,写得一手娟秀小楷字,还会绘画绣花,和他的父亲感情笃深,恩爱有加。

海宁地方不大,但出了新史学的开山巨匠王国维、著名诗人徐志摩等文化名人。他后来回忆说“海宁地方小,大家都是亲戚,我叫徐志摩、蒋复璁做表哥。陈从周是我的亲戚,我比他高一辈,他叫徐志摩做表叔。……王国维的弟弟王哲安先生做过我的老师。”故乡的历史人事后来也频频活跃于他的笔下。

他身上有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不过从小读的是新式学校。他曾回忆起自己上小学时,“有一位姓傅的老师,特地借出他珍藏的《小妇人》《好妻子》《小男儿》三部书给我阅读。这三部书的译者郑晓沧先生是美国留学生,是我故乡海宁的出名文人,大家以他为荣,因此,这三部外国书在我故乡竟相当流行”。他的小说继承了古典武侠技击小说的写作传统,又能以现代手法对传统进行大胆的技法与思想革命,开创了“新派武侠”的风格,与他从小接受中西融合的教育滋润分不开。

2000年,《收获》发表他封笔多年后写的一篇怀旧自传体文章《月云》。他以查氏家的二少爷“宜官”的角色,以清丽婉转的笔调抒写童年的自己,也倾吐对小丫头月云这类弱小人物的哀伤之情。文章的最后,这位已名满天下的大作家说:“金庸的小说写得并不好,不过他总是觉得,不应当欺压弱小,使得人家没有反抗能力而忍受极大的痛苦,所以他写武侠小说。”

有人说,家国奠定了他小说的底色,悲悯决定了小说的高度。这悲悯里的第一笔,为童年的小月云所书。

笔下最好的人是湖南人

1942年冬天,18岁的他来到了湘西泸溪的一个农场。命运将他意外地抛进了这个偏远的美丽边城。

抗战爆发,他成了千里流亡的少年,准备孤身一人去重庆读书,一路辗转到了湘西,盘缠所剩无几,好在当地一位同学带他去了自己哥哥开办的一个农场。他在农场一边干活 一边复习功课,直到1943年初夏才离开。

1945年,他因为第一次办刊失败而正处于困苦之际,正遇上湘西那个同学的哥哥有事到了重庆,邀请他再去湘西帮助经营农场,还承诺只要等农场开垦出来种上油桐树,就送他出国读书。这当然令他心动。不过他提了一个条件,湘西偏僻,时间长了会寂寞,他要带同学余兆文一起去,待遇必须和他一样。对方爽快应允,他和同学卷起铺盖就走,直到1946年初夏才回到故乡。

湘西时光令他终生回味。1957年,他在香港《大公报》刊发的一篇随笔中回忆:“抗战时我曾在湘西住过两年,那地方就是沈从文《边城》这部小说中翠翠的故乡,当地汉人苗人没一个不会唱歌,几乎没一个不是出口成歌的歌手,对于他们,唱歌就是言语的一部分。冬天的晚上,我和他们一齐围着从地下挖起来的大树根烤火,一面从火堆里捡起烤热了的红薯吃,一面听他们你歌我和的唱着,我就用铅笔一首首的记录下来,一共记了厚厚的三大册,总数有一千余首。”

他一辈子没有忘记在他困苦时,那些热情的伸过来相扶的手意味着什么。他一次次在他的笔下重温湘西,那不是书本上毫不相关的地名,而是给过他光与热的温暖之地。湖南的风俗习惯也在他的书中留下烙印。《飞狐外传中》胡斐过五岭入湖南,在衡阳的饭馆吃饭:“少停酒菜送上,湖南人吃饭,筷极长,碗极大,无菜不辣,每味皆浓,颇有豪迈之风。”

这还不够。他把笔下最好的人给了湖南人,也把最喜欢的小说家头衔给了湖南人:“我的小说中最好的女人是湖南人,最好的男人也是湖南人。最好的男主角是很忠厚老实朴素,受了委屈也不怪人家,武功不是很好,对人很体贴的狄云,湘西沅陵一带人……”最好的女人,指的则是《飞狐外传》中洞庭湖边的程灵素。他说,这位姑娘相貌并不好看,但很聪明,内在非常美,个性非常好,对爱情很忠诚,是一位可敬可佩的湖南姑娘。“现代作家中间,人家问我最喜欢哪一个?我说喜欢一位湖南作家沈从文。我从小就喜欢看他的作品,到现在还喜欢。”

说起来,其实他和湖南人的缘分来得更早些。

八岁那年,他无意中看到了武侠小说《荒江女侠》,从此迷上武侠小说,也成了当时大名鼎鼎的武侠小说家平江不肖生的粉丝。平江不肖生是湖南平江人,他创作的《江湖奇侠传》被视为近代武侠小说的先驱,根据该书一段故事改编的电影《火烧红莲寺》风行一时,开中国电影武侠神怪片之先河,也引发了武侠文学的创作热潮。他在上海出版的《红玫瑰》中读到《江湖奇侠传》,在《顺探世界》杂志上读到连载的平江不肖生描述清末民初武林真人真事的《近代侠义英雄传》,都很入迷。湖南人在他心里播下了武侠小说的种子。抗战中,他和师生们逃至一个叫碧湖的小镇,当时负责守御钱塘江以南一线的就是湖南部队,师长是湖南宁乡人,两个儿子都在碧湖读书,跟他是同学,还带他去部队看操练。湖南士兵们打仗英勇,他觉得他们很了不起。

正在长身体也在长灵魂的年纪里,他身处战火动乱的人世间,汲取到湖湘之地的豪杰之气,人间真情。他的家国底色里,调着一笔浓郁的湖南人的生命精神与气质。

在千年书院, 他找到了浙江与湖南的共通点

2000年9月24日,岳麓书院的“千年论坛”,迎来了76岁的他。

他谦虚,低调,称自己坐在那里有点“战战兢兢”,也开玩笑:他的好朋友黄永玉到这里讲过,“他讲得,我也讲得。” 他们是香港《大公报》的同事,黄永玉称他很可爱,很温和,也是很有魄力的人,觉得他最后变成一个武侠小说的著名作家,可惜了。

他可不可惜?他的武侠小说对于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此时,距1984年大陆第一次出版他的《书剑恩仇录》已过去了16年。1972年他已封笔不再写小说,但他的小说畅销30多年后,内地读者才惊喜地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全部武侠小说在大陆全部出齐,到1992年,他的作品的总印数已经高达478.8万册,至于疯狂盗印的数量,已难以计数。

数十年来,人们对其小说的雅俗之辩纷纷纭纭。但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这个节点上,人们最不能忘怀伴随第一波开放春风吹进内地的他和他的作品所标记的那个时代。他笔下种种人性与世事的复杂多变给习惯了非黑即白二元世界观的国人以巨大的冲击,诚如评论者所说,“它就像是一根撬棒,撬开了个人对自由人性的追求。”

现代文学研究者钱理群曾经回忆,当年他正给1981届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讲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个学生告诉他,几乎全班同学、特别是男同学都迷上了一个叫“金庸”的作家,轮流到海淀一个书摊用高价租他的小说看,并公认其作品比他在课堂上介绍的许多现代作品要有意思得多。钱理群一开始怀疑这或许只是年轻人夸大其辞的青春阅读兴趣,但当他在苦闷中拿起金庸的小说后,却发现自己再也放不下了。《倚天屠龙记》中那句“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让他“突然有一种被雷电击中的感觉”。他将这句话抄下来寄给他的一名研究生,但巧的是,这名年轻的研究生也想到了这句话,并且把它抄在墙上。“这种心灵的感应,我相信不仅发生在我和这位学生之间,发生在我们与作者金庸之间,而且是发生在所有的读者之间:正是金庸的小说把你,把我,把他,把我们大家的心灵沟通了,震撼了……”

“对这样的震撼心灵的作品,文学史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能够视而不见,摒弃在外吗?”在2007年的杭州大学金庸论坛上,钱理群如是发问。他的愿望,则是“希望死后一百年,两百年,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我就很满意了。”而早在1989年,《纽约时报》就曾这样评价他:“对中国读者来说,金庸就像是一个人构成的文学运动,与其说他是一位作者,不如说他是一个文学类型。”

2018年10月30日下午,94岁的他含笑而逝。湖湘山水有灵,记得千禧年的那个朗朗秋天,以正好的秋日阳光送他归根。

18年前在岳麓书院,他以温软的浙江口音缓缓开讲。他谈湖南的学术传统、浙东学派,认为湖湘文化与浙东文化有一个很接近的地方,就是“实用”:“研究学问是要来用的,不是就专门做学问。”

浙江与湖南,一个是其生命之根本源泉,一个是其生命之重要驿站,他找到了彼此文化的共通点。而在百年中国白话文学史及新闻史的地图上,他的出现和离去,都将有更多的意味深长。

人物档案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嘉兴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责编:李婷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