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中那朵最古老的花,告诉我们什么是沧海桑田

  潇湘晨报   2018-11-04 14:15:33

△走入百丈峡天坑,有一种强烈的 " 秘境 " 感,地质上的变幻,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它也记录了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曾经有过的沧海桑田。组图 / 记者常立军

" 归隐 ",从来不是与世界和解的最好方式。

我们深入秘境,不是为了逃避,而是寻找一种与现实世界和解的智慧。其实地理秘境给予我们的,何止是隐逸之情?在长梯隘的寥廓山河里,我们与风景、与自然、与时光、与居民对话,然后最终发现,所谓秘境,其实就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回归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并与现实世界取得和解的地理空间。

世界多样性 随处可见奇花异草占据着路边的坡地

没有感受过生物多样性之美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譬如那些常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甚至很多生活在乡村的人,其实也未必有机会看到更丰富的多样性,过度发达的耕作让大地变得单一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正是来源于对这种过度单一的感受,然而生命的本质并非如此。当我们暂时离开人群,回到自然中来,就会看到另一种 " 繁盛 "。它不是人类社会化的繁荣,它属于自然,而它,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多地去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从而变得宽容起来。

就自然而言,长梯隘是一个极为丰美的地方。随意走入一条山间小路,便有让人惊喜的物藏。从长梯隘村村部往古银杏树去的路,穿越一片宽阔的山间谷地,这里半是农田半是山坡,农田多为菜地,鲜有水田,山坡间的平缓地带,种了茶叶,那些相对陡峭不宜种植的山坡地,有着良好的光照条件,因而成为野生植物的乐土。

虽然与湖南大多地方一样,这里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高海拔的地理条件,让这里的植物与三级阶地上生长品类的并不相同。一些平时不太常见的奇花异草在这里繁衍生息。

△打破碗花花是湘西山区常见的野花之一,它与 " 打破碗碗花 " 名字看起来极为相似,却完全不是一个物种。

这个季节的长梯隘,最常见的是打破碗花花,这个土里土气的名字就是它的学名,甚至它的别名如 " 秋芍药 "、" 湖北秋牡丹 "、" 山棉花 " 等都明显要比这好听一些。虽然名字略土,但它却是秋季山中最明艳的一抹亮色。它的花瓣大而美,一丛丛的花聚在一起,明艳照人。

与打破碗花花的明艳暖色不同的是乌头,它是坡地上的一束幽蓝冷调。作为一种著名的有毒植物,乌头碱因它而得名。高冷美艳与大毒同时存一体的乌头,也是著名的药用植物。

△红色的狭叶五味子果实,在深秋的冷调中显得异常明艳。

秋日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南蛇藤金黄色的果子挂在枝头,不久之后,它们会爆裂开来,成为一片红艳夺目的景致。铁箍散(狭叶五味子)的果实已极为鲜艳,成串悬于枝干上,有着很符合秋天调性的颜色,也是颇有名气的药用植物。

即使是路边看起来很像毛茛的路边青,平日里我们也很少能够见到,因为多生长于 200 米以上的山区。中药药典中对它并没有太多记录,它更多地出现在畲药、苗药、藏药、布依药的药方中,也许是因为分布区域大多正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缘故吧。

路边偶尔可见小槐花,这个时节已长出荚果,和我们平时所见的国槐、洋槐同属于豆科,长相却看不出太多相似之处。

路边农户家的院子中,有大片开着紫花的佩兰,不知是野生还是引来自种形成,但已形成很好看的园艺效果,而他家的门前,有蓼科的金钱草盛放,这无疑是野草了,这种以野花为主的小院落,美得自然朴素。

即使是在城市里看起来色彩过度艳丽的家庭种植花卉,如鸡冠花、紫茉莉等,在这里也并不显得突兀,冷调的山林和石墙给了它们一个深色的背景,让一切看起来天然和谐。

△坡地上的一株野生菌,色彩艳丽,形态呆萌。

长梯隘的谷地并不是特别多,这里更多的是山。虽然海拔数值很高,但我们脚下的地面,海拔已是几百米,这里的山势反倒不高。只需随意漫步走入一条小路,便可以攀登上一座海拔七八百米的山岭。

于是,我们就沿着客栈对面的一条小路,轻松进入了一座山林。

即使是如此普通的山林,路边也遍布石林,它们或深或浅埋在土中,被遍野的花草覆盖,古老的石头没有生命,却记录下亿万年的变迁,花草生命有限,却生生不息。自然的奥秘,似乎就在于维持一种看不见的平衡。

山间仅有一栋半新的屋舍。以碎石做台基,灰瓦白墙,倒也清雅。屋前地里多种了红薯。不知道住在这样的山林中,夜晚该是如何的静谧,若非是生于斯长于斯,恐怕住在这样的林间,会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习惯于这种过度安静的气氛。由屋舍继续深入山林,林间草地之上,是草本花卉的天堂。蓝紫色的沙参正值花期,冷幽美艳。虽然天气渐凉,山中比山外更冷,但有阳光透进来的草地上,老鹳草和胡颓子却还在开着花。

胡颓子的旁边,居然有一处深不见底的洞穴,口仅不足一人大小,隐藏在草丛中,颇让人感到惊奇。洞口的风很大,不知与哪处溶洞相连,若是夏天,完全可以做一天然空调使用。

进山的路边,有成片的用青石林铺成的路肩,结实又好看,这是自然给予他们的奢侈。

山间几乎遇不到什么人,走了很久才有一个村民路过,他的箩筐里装满了从林间采来的野生菌,硕大的暗红色菌盖,看起来肥嫩鲜美。

我们走到一处断崖边便不再深入,零散的打破碗花花生在林边,与幽暗的林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崖边曾有泉水,草地上有引水的石槽。关于饮水的问题我曾问过长梯隘的村民,他们这里远离了河流,也很少有小溪,喝水多是用管线直接深入有水源的崖壁中取水,这也算是 " 因地制宜 " 吧。

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我们深切感知到这个词语的内涵。" 天人合一 " 的思维中,地理限制了人类欲望的程度和方向,而 " 有度 ",始终是一个值得颂扬的法则。

时光雕刻了大地 因为太大,百丈峡天坑很少有人走完

长梯隘的时光,悠长缓慢到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这里的人们,跟随着自然的步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静安适,波澜不惊。与这份岁月静好不同的是,这里曾在漫长的地质时光里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剧变,如今随处可见亿万年的地质造化。

时光在这里,呈现过无比巨大的伟力,这里曾经是大海,地质史上称为扬子古海。3.5 亿年前,这里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海底上升为陆地。在以后的漫长的地史时期中,地壳长期遭受侵蚀,形成顶部较为平坦的古台原。300 万年以前,地壳发生新构造运动,这里间歇性上升,并在古台原上形成众多的断裂和裂隙;随着地表迅速抬升,河流也急剧下切,形成台原峡谷地貌。红石林的形成则更奇幻,当时的湘西北属于浅海区域,边缘浅滩沉积环境,海底沉积的大量的碳酸盐物质,逐渐压密而结成坚硬的碳酸盐岩,在经历几亿年来的地壳运动后被抬升到了陆地,逐渐形成红石林景观。

都说 " 人间正道是沧桑 ",其实反映地球变化的 " 天道 " 本就如此,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变化。

我们此行要去找一个叫百丈峡的天坑。

客栈老板施先生听说我们要去百支洞,特意把手绘的地图拿给我们,指点我们如何到达,然而我们还是在山间数次迷路,太多的道路分叉形成了山间迷宫式的格局,明明是向左,却偏偏又绕了回来。在反反复复试错之后,我们终于在一个小路上找到了去往百支洞的那个茶厂招牌,沿着仅能容纳一车宽的山路,小心行驶,又经历了一次在路口的迷茫之后,才找到一条斜向上的土坡路,沿着这条路走上去,有一片山间的茶园,正中午时分,园中无人,世界安静异常。茶园与山坡间的小路,通往百支洞的入口,路上的草不高,但沾满了露水,一路走过去,小腿以下都被打湿。路边坡上有色泽美艳的野生菌,在山间显得格外呆萌。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在前方又发现了一片金黄色的龙虾花。这是属于亿万年前的古老物种,这珍稀的龙虾花平日里几乎无法见到,它分布的范围,于湖南而言主要就是武陵山区,但并非处处都能见到。它是一种最古老的花,早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龙虾花就在地球上大量地生长。后来的第四纪大陆冰川的活动,使得大部分地区的龙虾花灭绝了,因此龙虾花有 " 植物活化石 " 之称。

一亿年前的时光,人类未曾经历,而它们却成为见证者。经历了一亿年的沧桑,在地质上翻天覆地的变动中,在生物不断进化的丛林竞争中,它们至今依然生机勃发地盛开在武陵山这片深邃之地。深山与奇花,让我们窥见时光之美。

在狂拍了无数张龙虾花的照片后,我们继续前行。狭窄的谷地在拐角处豁然开朗。眼前巨大的天门在雾气中隐现,恍若是一道通往另一个神秘世界的入口。百丈峡天坑,底部的第一道天门隐藏在密林之中,坑壁南侧因岩体溶蚀和岩壁崩塌作用,形成了高 50 米跨度达 50 米的天生桥。

我们沿着第一道天门小心翼翼地拾级而下,天坑中的冷风从天门中涌出,让我们感到有些寒意。越往下,空气越是湿冷,而洞口之内的天坑中,却是阳光灿烂。这道天门的形状像一个略微变形的 N 字,很有气势。湿冷的崖壁上遍生蕨类植物,地面上长着赤车、竹叶子等喜欢阴冷环境的植物。

过了天门,就是天坑,据说后方还有深不可测的第二道天门,曾有人在洞中炼硝,也称硝洞坑。百丈峡天坑最深处达 340 米,直径达 250 米,呈圆筒状,四壁陡峻,底部与巨型溶洞相通。天坑到底有多深,似乎还没有一个精准的数据,据说因为太大很少有人可以走完,我们在行进了一段后也选择折返。

其实真正令人感到惊悚的并非这种显而易见的天坑,在长梯隘,地质遗迹是一种 " 随处可见 " 的状态。

当我们从百丈峡返回主公路停车在路边休息时,偶然间发现路边有一处断崖形状奇特,与众不同。它是凹进去的一块崖壁,带着好奇心,我们凑近山崖,快要接近时却被同伴一把拉住,因为再往前走一步,就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地洞。

风从洞口涌出,带着大地深处的气息,伴随着令人颤栗的寒冷。我们小心翼翼地趴在地上向洞中探望,地洞深不可测,洞壁几乎垂直向下,异常陡峭,洞底只能看到一团黑暗,扔一块石头下去,很久才发出遥远的回响。如果有不知情的外人路过,一不小心便有可能坠入深渊之中,这种事想想就让人后怕。

我们在这个地洞的旁边,又发现崖壁上还有一处大洞,然后又是深入地下的洞穴,还好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吓,看到这个洞时,已无刚才那样惊恐。

△路边深不见底的落水洞,是长梯隘最令人惊悚的地质遗迹。

为什么会有这样两个地洞?

答案其实就写在附近草丛中的指示牌上。这种溶洞的类型叫 " 落水洞 "。它是一种 " 消泄地表水、近于垂直的洞穴 "。它也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的一种,简单地说,它是由流水向下垂直冲击并侵蚀地表形成的,当然,仅此还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侵蚀的地表形成洞穴,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又与地下暗河或溶洞相遇,并由此形成贯通的落水洞。

地质遗迹的微妙之处,在于让我们通过一个细微的点看到长达几十万年乃至上亿年的地球变化。在茫茫宇宙中,在漫长的时光里,能够形成地球这样一个适于人类居住的环境何其难得,于我们而言,则能感受到时光的伟力和自身的微渺,并由此产生一种对自然造化的敬畏。

什么是真正的田园生活?村民龚德财家有一只 " 特立独行的猪 "

我们深入崇山探索秘境,并非是要与人烟隔绝,而是想要看到不一样的生活。

大山里的人们和外面的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焦虑感。从遇到的第一个人开始,我们陆陆续续地遇见了十来位村民。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情,过着不同的生活,却又有着相同的好客特质。这让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倍感舒适。

客栈负责运营的徐远红老师,并不是长梯隘人,却已经在这里生活五年了。他是个急性子,那天,当我们差点耽误了看云海时,他跟我们说起云海的各种美然后又叹气说错过就真是可惜了。他的老家也在罗坪乡,一个叫寨垭村的地方。他对这里的热爱似乎比故乡还要浓烈,只要说起长梯隘,平时沉默的他就忽然会变得话多了起来。比起老徐,本地人似乎更加淡然。

去往千年银杏树的路上,有许多村民在路边耕作。

其中一块地里,至少有十五人以上,这完全超出了我们对于正常耕作规模的想象。走近,发现他们是在挖红薯,有人在刨,有人在收拣,田间洋溢着欢声笑语。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多人一起挖红薯,是不是每家每户都参与这种 " 互助 "?其中一位老人笑着说他们是旁边山坡上那个罗坪乡养老院的,院里向村民承包了这块土地,让他们每天耕种,保持着适度的体力活动,而且还有收获的快乐。我看了一下,发现他们确实都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依然在享受着这种田圃的劳作之乐。对于很多人而言,也许终生都会有一个田园梦想,其实最好的田园生活状态,应该是在生活无忧的情况之下吧?如此,田园耕作便成为了一种更加纯粹的乐趣,与衣食无关。

△每天去接村民龚德财回家的猪,是一只 " 特立独行的智慧小猪 "。

我们从田间回到路上,看到叫龚德财的村民正扛着锄头带着他的猪一路走来,他是三组的村民,见到我们在拍摄,他笑着说这猪是他从小养大的,每天固定时间都去田间接他,然后再跟着他一路走回家去。这只可爱、肥硕的猪扭着屁股从我们面前走过,并斜视了我们一眼,然后又坚定地跟着主人跑向回家的路。龚德财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天然的笑容,其实他的田间劳作是很辛苦的,但辛苦之余的这份乐趣也许才是真正属于田园的幸福安乐吧。

沿着山谷间的道路,我们一路悠闲地走过山坡,山坡之上有几户人家。其中最靠近银杏树的一家传来机器的轰鸣声。这是四组村民刘湘达的家,他家的院子里铺满了遍地的红薯条。刘湘达老人正操作着一台我们平时未曾见过的机器,他的孙子在旁边用铁铲把数块红薯铲进机器中,然后就看到红薯条从机器的出口不断甩出。对于久居城市的我们而言,这的确是个很有趣的东西,然而这些薯条是做什么用?难道是用来炸薯条吃?这种可笑想法很快就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刘湘达老人的妻子告诉我们这是拿来喂猪用的,之所以要切成条状,是因为这样更易于保存的缘故。我们实在是太过于远离农业生活了,居然闹出了这样常识性的笑话。

△红石林与茶园同在,保留着最为原生的风景。

长梯隘最美的田园并不在这谷地间,翻过山头,沿着山间公路到达山的另一侧,是长梯隘的红石林景区,也是它最有画面感的田园风光。此处,远山连绵,峡谷深邃,各种造型奇异的石林成片分布在茶园之中,人们就在这如画的风光里劳作。长梯隘的美,正在于这种和谐感,它没有刻意把红石林做成纯粹的景区,而是让它保留了最为原生的多样形态。

△接近一人高的巨大茶包,村民们背起来举重若轻。

临近深秋,山坡上茶叶的采摘也近尾声,我们看到隔壁栗子坪村的覃兴俞正背着一个体积几乎和他相等大小的巨型袋子走过来。我们问他感觉累不累,他说茶叶也不算太重,还好。他本来也是长梯隘村的村民,后来去了隔壁村,但还有茶园在这里。看起来很瘦弱的他,扛着这样巨型的鲜茶大包在山坡间居然走得比我们还要快。离我们很远的时候他就开始喊我们,让我们走旁边的路上坡,以免走到没有路的地方还要折返。种茶是个辛苦活,初期要开垦山地,挖出适合种植茶叶的坑穴,平时要精心呵护茶叶的生长,除虫施肥样样不能少。到了收获的季节,采茶也不是轻松的事,采好的茶叶要从山间背到马路上来,单单这个过程,就可以累倒大多数人。然而对于他们,这早已是习以为常的生活了。

长梯隘旅行攻略

交通

长梯隘是比较难以到达的地方,并不只是因为路程远,更重要的是其中山路占的比例太大(137 公里左右),从长沙出发到那里走完全程约 7~8 个小时,自驾走长张高速从慈利西互通下高速,过国太桥岔口后,一路沿着渫水河走 S303 省道(近期正在修路),走磨市、雁池、罗坪等乡镇,即可到达。

游览

长梯隘以自然风光、地质遗迹和田园风情交错融汇而闻名。

自然风光景点有:夹山垭云海、千年银杏、岩子口峡谷;

地质遗迹景点有:红石林、青石林、天目洞、牙齿洞、花丝洞、落水洞、百丈峡;

田园风情景点有:千亩茶园。

注意事项

长梯隘属土家族聚居区,游览时应尊重民风民俗;山区海拔较高,早晚应注意防寒。

责编:张笑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