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舞者——记湘西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田志

  《边城报》   2018-11-19 18:28:18

《边城报》记者 向微 通讯员 高翔 彭青剑

神经外科主治脑和脊髓方面的疾病,是在“刀尖上跳舞”的学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田志就是一名“刀尖上的舞者”。作为一名年轻的80后,他凭借着日益精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成功地挽救了数千名患者,获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生死之间,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要见到田志,并非一件易事。约好了上午8点在科室见面,但直到上午10点多,他方匆匆赶来。手术、手术,这是田志的使命。2个小时时间里,他又一次成功为一名患者解除了神经上的“定时炸弹” ——一枚几毫米大小的动脉瘤。

1993年,这是刻在田志心中的年份。那一年,他第一次见证了死亡对亲人的威胁,也正是那一次,他立志要当一名医生,用自己的双手,拯救身边鲜活的生命。

那年秋天,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妹妹与另两名孩子,终于等来了好不容易从长沙请来的医生做心脏搭桥手术。那天,12岁的田志坐在教室里心绪不宁。直到放学赶到医院见到了已经从麻醉药中苏醒过来的妹妹,他方松了一口气。父母告诉田志,另外两名孩子手术失败,妹妹是唯一的幸存者。

“前一天还在同一病房看见他们,两个小朋友的家人对于第二天的手术还充满了期待。”田志至今回想,依然心情沉重。如果不是当时湘西的医疗水平过于落后,两条鲜活的生命就不致过早地凋谢。望着病房内两张空荡荡的病床,彼时年幼的田志决心要当一名医生,尽可能挽救不该逝去的生命。

1999年,田志如愿考上了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4年毕业时,他放弃了大城市的邀请回到家乡,成为州人民医院一名外科医生。当时的湘西,神经外科极需人才,所以在三年规划培训完成后,他留在了神经外科。

众所周知,外科是一门以手术为主的学科。为了能够尽快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外科医生,田志的青春,基本是在医院度过的,而且大半时间都待在手术室里。从站在一旁学习,到操刀简单手术,再到单独进行难度较大的复杂手术,他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

除了在手术台上学,下了手术台,他也手不释卷。向同事们学、向前辈们学、向专家们学。2010年,田志前往西安空军军医大学进修脑血管疾病。2013年至2017年,田志又挤时间在湘雅攻读在职研究生,并取得硕士文凭。

追求完美,2000余台次手术零失误

在同事们的眼中,田志这位年轻小伙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爱学,更难得的是,他勤思——每一台手术,田志事后都会进行总结,为什么要这样做?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案?2014年的一天,科室医生向庭进接待了一位因打篮球摔倒导致头痛的小学生。此时的向庭进,走上工作岗位不久,正跟随田志学习。“从CT结果来看,孩子颅内没有问题,只需要回家好好休息休息就行。”在仔细为孩子作了一番检查后,向庭进未发现不良症状。恰好此时,田志走进了办公室。为了慎重,向庭进马上将孩子的情况告之师傅。“孩子受伤时间不长,有些症状不一定马上可以看到,建议留院观察2个小时。”田志告诉孩子家长。果不其然,一个多小时后,孩子出现昏迷现状,经CT复查,患儿出现了迟发性颅内血肿。由于抢救及时,孩子成功脱险。

向庭进深有感触地说,正是“师傅”的丰富经验和细致考虑,才给病患争取到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如果当时孩子回家了,可想而知,由于家长缺乏相关知识,就算孩子昏迷也不一定及时发现,等赶到医院再抢救,一切都晚了。“这类病患如抢救不及时,轻则偏瘫、失语,重则可能成为植物人。”

“病人给我们的机会永远只有一次。”这是医院开展血管介入治疗后的一次经历带给田志的深刻领悟。那是一位30多岁的男性患者,由于夹层动脉瘤紧急入院,田志和同事为其施行介入手术。由于患者病情严重,术后,田志多了个心眼,跟进了病患的普通病房继续观察。多亏了这短短的几分钟观察,让患者在病情突然急转直下、一度失去呼吸的情况下,能第一时间紧急抢救,转危为安。

这次经历,让田志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什么手术,他一定要守着病人从麻醉药中醒来;待患者被推进病房后,还要继续跟踪观察,确信患者状况稳定,方才离开。

从医14年来,田志几乎全年无休。特别是2010年医院开展神经血管介入治疗以来,他经常身着几十斤重的铅衣在射线下做手术,一做就是几个小时。最长的一次,他连续做了5台开颅手术,48小时待在手术室里,周围的麻醉师和护士换了一拨又一拨,而田志却一直坚守在手术台上。尽管每次下了手术台都全身湿透,但他从不喊苦叫累。令他费心的,是每一台手术自己是否考虑到了极致。“多花一分心思,多花一点精力,”田志这样要求自己:“每一台手术,都必须反复确认、反复琢磨。”

从医14年,实施2000余台次开颅手术,田志做到了零失误。

为了患者,他一次次愧对家人

神经外科的病患,多为突发性病患。而且发病时间多为凌晨。所以,自从成为一名神经外科的医生,田志就远离了常人眼中的“好丈夫”“好爸爸”。

2009年1月,临进手术室的田志接到了妻子的电话:“宝宝恐怕要生了,我现在很疼。”“你等一等,我有个手术马上得做。做完了就来。”田志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手术室。等他手术完赶到妻子身边,刚出生的儿子已经躺在妈妈身边。

“很内疚!”田志说,妻子事后半开玩笑半数落地和他算了一笔账,从怀儿子到儿子出生,夫妻俩见面的次数只有十余次。“回想这些年,每次家人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好像都是缺席的。”

这些内疚,田志只能在日记里默默倾述:“2010年1月,儿子满一岁,我错过了他的周岁宴。我在忙着给患者进行术后处理和观察。”“2013年10月,我错过孩子进校后的第一次亲子会,我在抢救一位脑溢血患者。” ……

妻子怀了二胎,田志承诺妻子:这次一定会守着二宝出生!可是,他再次失约了——那天,一位患者马上要做手术。万般无奈,妻子只能强忍着巨疼,自己开车前往医院,短短5分钟的路程,她足足开了半个多小时……

“我也希望在家人需要我的时候陪在他们身边,但我的职业让我没办法选择。”田志在一则日记中这样写到:“孩子,我无法告诉你,生命有多重要。当一个跟你一样大的小朋友,紧紧拽着担架上脑溢血的妈妈,用无助绝望的眼神祈求爸爸,爸爸不能拒绝。”

妻子等不到丈夫,孩子等不到爸爸,但是,田志却从未失信过任何一位需要他的病患。

凌晨2点,陪护了病患一天的家属疲惫地睡了过去,一位病患突然嘴唇发干渐渐失去知觉,田志及时发现了;午夜十分,一位年轻的患者因脑干出血被紧急推进手术室,田志第一时间为其拿起了手术刀;一位70多岁的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生命垂危,田志顶着巨大风险为其手术,老人得救了;一位大型动脉瘤患者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田志,半个月后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这一桩桩、一件件事例,护士长李军清记得清清楚楚,“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患者需要,他随喊随到。”李军清说:“他亏欠家人的很多,但从没愧对过患者。”

“仁术治病,挽救生命。仁心待人,医德高尚。”这是今年3月底,一位黄姓病患康复后亲手送给田志锦旗上的话。这句话,也成为对医师田志的生动注解。

责编:莫成

来源:《边城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