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18-12-12 11:25:19
原标题:执如椽巨笔 构澧水新图 ——张家界市落实河长制保护母亲河见闻
秀美茅岩河。 向韬 摄
澧水支流唯美景色。 彭立平 摄
白鹭成为澧水河的常客。 彭立平 摄
张家界城区澧水河段。 彭立平 摄
曾经的网箱已经全部被取缔。 龚建军 摄
上官智慧
披着晨曦,船行于一汪碧绿的澧水之上,光影斑驳,水清明如玉。虽是寒冬,望两岸,或小桥流水人家,或树影相映成趣。
境内长达313公里的澧水,如同一条遒劲而风骨雅致的绸带,串起了错落有致的村庄和拔节生长的绿意,见证了张家界的沧桑巨变。如今,澧水从一条有病有难的“老”河开始变“年轻”了,且愈发朝气蓬勃。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美景能够重入眼帘,得益于两年来河长制工作的“守护力量”,提升了张家界这座美丽城市的“颜值”,也守住了这座国家森林城市的底色。
千里碧带,飞鸟阅览山河
入冬后的永定区茅岩河镇,寒意略浓。茅岩河盘山而过,绿水悠悠,水鸟肆意,两岸青山夹杂着红黄两色,风景美不胜收。
今年,随着张家界西线旅游景区开门纳客,茅岩河旅游一天天火热起来。结合旅游发展和“河长制”工作,茅岩河镇党委政府和茅岩河旅游公司引导“靠水吃水”的渔民“上岸安居”,退出下河捕鱼、网箱养鱼的生活方式,从事河道保洁、垃圾打捞等工作,守护茅岩河水域一片洁净。
“一开始担心禁渔维持不了生计,但是没想到参与河道垃圾打捞竟然有2万元的年收入。”渔民胡国就是其中之一。随着西线旅游的发展,他撤掉了家里近100平方米的网箱,被聘为长期河道保洁员,比打鱼更安全、收入也更稳定。
据了解,全镇从今年7月决定取缔网箱养殖,目前已有52户的900余口网箱退出,清理了台网4144平方米,水上建筑521.13平方米。
如今的澧水茅岩河段,水障没有了,河道畅通了,呈现出水天一色的美景。
另一头的桑植县陈家河镇旧街村,又一派好山好水:澧水中源陈家河段河水清清,从老树下缓慢穿过,宛如一卷“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山水画,悠然温润。
当笔者沉浸于这般柔情山水之间时,旧街村村民彭明珍说,多亏了“河长制”,不然这条河流就成了“灾难河”。
于2015年报批的衍升砂石场为保证货量,硬生生地把河流的走向给改变了,随之带来的是河水直接冲击300余亩黄金茶基地。所幸政府在去年果断关停了这个砂石场,将“灾难”扼杀在摇篮里。
“如果没有河长制,我们将损失近百万。”面对这一“救命”举措,旧街村村支书覃章兵感慨道。如今旧街村恢复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原貌后,旧色老宅,四季冷暖,花开花落,引来游人拍照留念。
据了解,自开展河长制工作以来,水利、环保、公安、国土、交通等部门联合关停取缔了涉大鲵自然保护区内29个采砂项目,拆除了12座水电站。
水映青山,鱼虾畅游水中
沿着蜿蜒崎岖的公路行驶,笔者来到了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芭茅溪水田坝村,只见河水缓缓流下,岸边水草丰美,水中鱼儿畅游。
得益于自然生态好“颜值”的五道水镇芭茅溪村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度假,尤其是夏冬两季。“扎帐篷、听水声、数星星……”村民袁启文说,村里依溪水而建的十里坊度假山庄的房间在夏天几乎是供不应求。
行走于芭茅溪的河流边,河风拂面,沁人心脾。跟随水流的律动,时而有游客高歌一曲,时而有游客舞动一番,甚至有游客俯下身子品尝这股甘泉……人与自然的和谐,处处可见。
好水来源于最好的保护,张家界通过推出河长制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工作督察制度、工作考核办法、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一项项常态化的管理制度,严考核,严监督,严处理,让“河长制”成为“河长治”的重要手段。张家界还率先在全省建立并推行河流河段“河长+警长”工作机制,加大对涉河、涉库等环境犯罪的打击,污染减少了,水质变好了。
监测表明,澧水干流张家界市段7个监测断面均保持Ⅱ类水质,澧水支流溇水2个断面全年保持Ⅱ类水质,水质状况优。今年2月4日,在第二批“中国好水”水源地的名单里,澧水赫然在目。
“哪里的山最高最美,哪里的水最清最绿,我心里有数。”澧水边,骑着自行车巡河的“民间河长”杨宏银不时停下来,查看河道垃圾与排污口,并拍照记录,“像我这样的志愿者,保守估计有上万名。”
翻开杨宏银名为“澧水守望者”的微博,40条记录都是他曾经骑行巡河的“佐证”。 微博里,记录着他与团队的200多名志愿者,从八大公山水源地溯源探访,到第三水厂、澄潭水厂水质检测活动,再到饮用水保护区专项整治……足迹踏遍澧水沿岸。
苍木林荫,绿意席卷河岸
水清了,两岸的“颜值”打造也很重要。
沿着澧水溯源,两岸高山被绿植紧紧裹住,像披上了一件绿色大衣。生态是张家界的底色,一直都有着不低的“颜值”,但随着河长制工作深入开展以来,其“颜值”更美了。
“等再过几年,澧水沿线两岸的山将更青,水将更绿。”张家界市委书记虢正贵对未来的生态澧水充满信心。根据张家界市委、市政府要求,近年来,张家界林业系统将通过澧水周边造林绿化工程在全市范围内的河流、水库和水域岸线进行绿化。自“河长制”实施以来,澧水岸线造林绿化工程人工造林18万亩,封山育林28万亩,投入资金1.5亿元。
在精心装扮下,茅岩河的“颜值”愈发楚楚动人。岸边的房屋错落有致,灰色的砖墙,黛色的瓦顶,翘起来的屋角增添了律动,一派生机蓬勃之景。
数据显示,2017年,茅岩河镇茅岗村完成“穿衣戴帽”工程57户,投入资金高达171万。同时,该村还按照镇园发展规划,形成统一安置模式,实现村容村貌整洁,与水环境和谐统一,整体环境自然优美。“这就是我的家乡,有乡愁的味道。”村民胡世新看到村里的变化后喜笑颜开。
在澧水流经的张家界市永定区,河岸沿线的景色也更美了。自去年开始,家住永定区维港十字街的张雨洁,晚饭后总爱带着孩子沿着澧水风光带走一走,散散步。
这里河水静静流淌,河面波光粼粼,花儿悄然绽放,芦苇绵绵荡漾。抬头望去,天门山被晚霞弥漫,宛若一幅美丽的画卷。
为打造都市风情于一体的“慢生活”亲水空间,使之成为“绝版张家界”的城市名片。
风景如画,诗情写意满窗
家住桑植县澧源镇八斗溪的殷祖习,是个“老桑植”,对家门口的八斗溪水库无比熟悉。他记忆中的河堤破破烂烂,汛期总涨水,“1998年澧水发大水,桑植城区被淹了,家里的床板都漂起来了。”
由于居民环保意识不强,生活污水、生产废水都直接排入河水之中,导致这条“母亲河”灾难重重。
自从落实“河长制”后,桑植县对八斗溪进行了河岸综合整治和生活排污整治。“环境好了,住得舒服了,心情也愉快了。”殷祖习对此很满意。
沿着八斗溪乘澧水而上,两岸青山黛如烟,沿岸乡村留住了乡愁和风情。
淌过小河口,到达了洪家关乡南岔村,这是澧水流淌过后留下最富饶的土壤之一。洪水肆虐曾导致村民一度放弃沿河种植,可如今,近2200亩的蔬果种植基地沿河种植,直接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绘出一幅美丽风景画。
“在亭子里喝着茶,赏荷花,多惬意啊。”踏入富裕生活的刘玉环,看着自己门口的荒地变成了“百宝盆”,也正筹划把自家田地打造成“荷花园”。
来自澧源镇的王虎国十分钟爱这个地方,他说:“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来这里采摘水果是最好的选择。”和他一样,来南岔村蔬果园采摘,已成为民众心中一件惬意的事情。
“生活变好了,老百姓开始钻研养花养草了。”南岔村村支书文小珍说,美丽乡村的目标越来越近,老百姓也越活越精彩了。今后,南岔村还将继续坚持把水源地保护和旅游观光建设相结合,建设成生态环保、水质清洁、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示范区。
带着秋收的果子,行走于南岔村,老百姓的楼房越盖越高,小车买了一辆又一辆,踏上了幸福小康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一代代衍生。
责编:潘文秀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