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老手艺!川山毛笔书写千年岁月

  金鹰报   2018-12-17 11:03:54


金鹰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任琼瑨 图/冰山)

有文字便有了毛笔,有了毛笔便有了文化。汉字——毛笔——文化,三者共同书写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须知,一支小竹竿,几缕动物的毫毛,竟成了演绎和传承历史的神器。

尽管现在毛笔已不是主要的书写工具,但毛笔的历史文化底蕴却依然彰显,并为书法爱好者不舍。

那么,区区一支毛笔是怎么制作的呢?汨罗市川山坪镇素有“毛笔艺术之乡”之称。为此我们专程探视了这里的毛笔制作的老手艺人——卢存旭老人。

今年68岁的卢存旭,是川山坪镇西北村人,他15岁起跟随父辈学习毛笔制作。作为当时第一批集中学习并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他并没想到,几十年后,自己成了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人。

作为川山毛笔的非遗传人,卢存旭与毛笔打了一辈子交道。

卢存旭展示自己做的毛笔。

川山毛笔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史料载,始于汉代,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用川山毛笔在这里留下过“清泉”二字的墨宝,留存至今。清朝初期,川山坪镇在北平和长沙开店,使川山毛笔走出了小镇,成为了一代历史品牌。

“上世纪50年代初,川山毛笔曾有从业人员2000多人,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意大利、法国等地。”老卢曾作为销售科长每年都要去参加广交会。那时候是川山毛笔的鼎盛时期。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卢老接手毛笔厂,改名为川山卢氏毛笔。靠着自己和十几位老艺人一丝不苟地坚守这门老手艺,让陷入困境的川山手工制笔业传承和发展下来。近年,川山毛笔制作技艺被评为首批湖南“最美珍稀老手艺”,同时,还被评为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卢存旭的家就是现在的毛笔制作车间,工艺师傅只有十几个人。制笔车间,工艺师傅将羊毛用牛角梳梳顺,使之变得非常顺滑。“毛发还要根据长短分类,对齐峰尖整理好,再用切刀切成一样长短。毛发由长及短一层一层地铺成。”老艺人说。手工毛笔制作严格遵照古法,由师傅向徒弟代代口耳相传,其中的奥妙难以言说。

做毛笔的工艺师一丝不苟地在劳作。

整理动物的毫毛,这是做笔的第一步。

川山毛笔制作工序包括“水盆、斗笔、整笔”三大核心工艺,从选料到制成要经过选、配、垫、梳、圆、修等一百多道小工序。

南方制笔大部分都是干作,但川山毛笔制作却离不开水,并且水盆工艺是成败关键。水盆中操作的工序,主要有挑毛、梳毛、齐毛等。各个工序都需要耐心操作,有些工序甚至要屏息凝神连续完成,否则一不小心,整好的毛又被衣襟带起,四散开来,这样就前功尽弃了。

水盆。

斗笔。

整笔。

水盆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毛开座。一手拿板子,一手持刀片,从板子上挑出一层毛排列齐后,将笔胎放上,熟练地一卷,一个笔头就初见端倪了。半成品的笔头自然晾干后粘到笔杆上,之后用笔刀修去没有峰尖的杂毛,用手顺滑使之成型,这一工艺便叫斗笔。

整笔过程需先将石花菜熬煮浓浆,让笔尖蘸满吃饱,手捏成型,由上到下反复撸,其中手法最为关键。

最后,是笔杆雕花、刻字,经过简单装潢,一支毛笔就制成了。

做笔胎。

蘸水。

刻字。

由于年纪大了,卢存旭现在已经很少自己动手制作毛笔了。尽管由于制笔的工艺复杂,经济效益不高,少有年轻人接棒,但令老卢欣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都子承父业,不但都已成为熟练的手工制笔人,而且手艺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独门手艺后继有人,这是老卢最乐意看到的。

川山毛笔有“园转如意之灵,玉润珠园之巧”的美誉。老卢对此很得意!

卢存旭的儿子卢安也是做笔的好手。


责编:谭好

来源:金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