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粟裕的这场胜仗 毛泽东兴奋地吃了一大碗红烧肉

  掌上风云   2019-01-22 10:36:37

原题:74军与两任军长王耀武张灵甫

张雄文

选自《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作者张雄文,东方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一、曾傲居五大主力之首的“常胜军”

解放战争之初,蒋介石虽有四百余万军队,但支撑其军魂的是黄埔嫡系部队里的五大主力:新1军、新6军、第5军、第18军(整编11师)、第74军(整编74师)。

这五大主力最终灰飞烟灭,化为蒋介石一统江山的“金陵春梦”。其中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歼灭了新1军、新6军;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了两个半:整编74师、第5军,以及派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带5个纵队(军)与刘伯承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合力吃掉18军;刘伯承则指挥中原野战军歼灭了半个18军。

粟裕与华东野战军不仅歼灭的五大主力占多数,而且1947年5月便首开先河,孟良崮战役中全歼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令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大感意外,毛泽东为此还兴奋地吃掉了一大碗红烧肉。

74军(后更名为整编74师)号称御林军,是抗战以来国内战场几乎唯一无败绩的中国铁军,它的编制序号虽然是74,但实际上当之无愧堪为“天下第一军”,其余四大主力难以与之抗衡。蒋介石曾不无自豪地说:

“自先总理手创黄埔以来,革命军队迭经内外战争,成就了许多能征善战的英雄之师,这其中新1军、新6军、第5军、第18军、第74军作风顽强功勋卓著,最为国人钦佩,而74军又是其中最突出之代表……74军不愧是国军的模范,军人的表率。”

美军顾问团也对74军青眼有加,认为“中国国军只有74军能打”。但这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王牌中的王牌,最终竟被华东野战军一锅端,几乎是上至师长下至马夫一个也没有跑掉,堪称粟裕军事指挥生涯的一大奇迹,令千古兵家荡气回肠。

蒋介石倾全国之力及美援供给的整编74师的武器装备,绝非华东野战军所能相提并论,试以整编74师与华东野战军主力4纵和6纵装备比较:

整编74师装备计有12门105毫米榴弹炮、36门75毫米山炮、108门105毫米迫击炮、108门81毫米迫击炮、108门37毫米战防炮、486门60毫米迫击炮、255具火焰喷射器、324具M1“巴祖卡”火箭筒、324挺7.62毫米勃郎宁M1917水冷式重机枪、1080挺7.62毫米1918A2轻机枪、2400支9毫米美制M1汤姆森冲锋枪和加拿大斯太令卡宾枪、48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枪,军官配9毫米勃郎宁M1911A1手枪。无线电报话机配备到连,共有机动车约300辆、骡马1000匹。

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6师加起来仅有各种枪13991支(其中冲锋枪92支)、各种火炮46门(其中山炮12门),无任何坦克汽车。

这一对比虽是1946年的数据,随后依靠各种缴获华东野战军的装备已非最初的“小米加步枪”,但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时,依然不曾改善多少,与整编74师有不小的距离。

二、74军军长王耀武和张灵甫

74军装备了得,它的指挥者也非等闲之辈。

74军从1937年9月组建到1946年3月更番号为整编74师,共经历了四任军长(师长),均为风云一时的人物。他们分别是首任军长、黄埔一期生俞济时,二任军长、黄埔三期生王耀武,三任军长施中诚,四任军长(师长)、黄埔四期生张灵甫。

四任军长中,以74军创建者之一、该军抗日战绩的主要缔造者王耀武与74军终结者张灵甫两人的名头最响,而这两人最终灰头土脸退出历史舞台,都与中共常胜将军粟裕有关。

让74军登于荣誉巅峰的是抗日名将王耀武。

他于1904年出生于山东泰安,比最后一任军长(师长)张灵甫尚小一岁。1924年11月,他借来路费前往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以其精明强干、睿智冷静逐渐成为蒋介石倚为干城的爱将和黄埔系出类拔萃的骨干,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出任方面军司令官和省政府主席的人。

王耀武的成就与官阶都超过诸多黄埔一、二期学兄,国民党军中有“三李不如一王”之说,即同为山东人的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这三个黄埔一期生,都不如王耀武这个黄埔三期的同乡小弟。

王耀武还赢得了对手的赞誉,被中共名将粟裕称为“蒋军中指挥较有才干者”。粟裕处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之地,一生打败、击毙与俘获的黄埔嫡系将领众多,能让他颔首称赞的仅有两人,一个是王耀武,另一位则是非黄埔军校出身的黄埔系骨干——“老虎仔”薛岳。

王耀武能在国民党军中出将入相首屈一指,基于两项超常本领。

一是擅长人际关系。进入黄埔军校前,他当过上海店铺小伙计,即小说中常见的“店小二”,可谓长袖善舞,很会来事。他与何应钦、刘峙等黄埔老师和长官的关系都不错,很快便升任为连长。

经过北伐、中原大战,1930年9月王耀武已顺利地当上了团长,军衔为上校,与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出任团长的时间相差无几。也就是说,他虽然投身黄埔较晚,未能幸运地考入机遇更多的一期,但官衔却迎头赶上了一期的许多师兄们,为后来的出将入相打下了基础。

王耀武还有一个能耐是很会打仗。

1933年6月,王耀武率部“围剿”江西苏区的红军,对阵的是黄埔四期的林彪和他的红一军团——江西红军的第一主力。当林彪包围宜黄时,王耀武献计固守待援成功,受到蒋介石的当面接见,升任为补充1旅旅长,军衔为少将,开始独当一面的军旅生涯。

null

王耀武

随后,他率部“围剿”方志敏与黄埔一期师兄刘畴西的红十军团,在皖南谭家桥再获大捷,红军名将、红19师长寻淮洲殉职。方志敏、刘畴西随后在怀玉山被捕,殉职于南昌。

时为红十军团参谋长的粟裕,率领800人左右的残部突出重围,这800余人后来成为新四军、华东野战军的来源之一。

这是粟裕与王耀武第一次交手,但他尚无战役指挥权,刘畴西又过于自负,在如何使用主攻部队上,拒绝了粟裕提出的以19师(前身为红7军团)负责主攻的建议,最终遭致惨败。

谭家桥战斗是粟裕唯一承认的败仗。多年后他重返谭家桥,对陪同的人说:“我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胜仗,就是在这里打了败仗!”

不久,补充第一旅被国民党军政部扩编为51师,王耀武也因功晋升为师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耀武的军事才干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

这年8月,日军30余万人大举进攻上海,蒋介石调集75个师和9个旅共75余万人迎战,即空前惨烈的“八·一三”淞沪战役。

王耀武的51师也是奉调参战的主力部队之一,任务是坚守吴淞口附近以罗店为中心的阵地,阻止日军从海上登陆,打破其从川沙登陆经罗店直趋嘉定,切断京沪线的企图。

淞沪战役打了整整三个月,虽然最终以中国军队的失利撤退而告终,但王耀武在战役中表现不俗。

他率领所部多次击退日军的海陆空协同进攻,期间还运用夜战战法主动出击,先后击毙日军联队队长竹田和炮兵联队队长莫森,受到总部的通报表扬,上海《申报》、《大公报》等大报都报道了51师的战绩,王耀武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

战后的9月1日,51师与俞济时的58师在浙江正式合编为74军,军长为原58师师长俞济时,王耀武也成为74军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1937年12月,74军又奉命参加南京保卫战。王耀武率51师负责淳化镇、牛首山一带的防御,拼死血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但这一战役因日军过于强大,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又指挥失误等原因,仅进行6天便告结束,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王耀武率51师负责殿后,经奋勇力战,虽损伤过半,但最终安然撤至长江南岸的浦口整补。

1938年7月,王耀武率部随74军参加江西的万家岭会战,毙伤日军4000人,74军一战成名。战后,王耀武被蒋介石擢升为74军副军长(仍兼51师师长),一年后又升为军长,成为最早担任军长的黄埔三期学生之一。

随后,王耀武的抗日战绩精彩不断,74军也成为全国对日作战唯一几乎没有败绩的军队。

1939年9月,王耀武率74军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他运用反包围的战术,成功收复高安城。

1941年春,王耀武率74军参加了江西上高会战,与其他中国部队一道歼灭日军数千人。为此,74军赢得了“抗日铁军”的称号,被蒋介石授予飞虎旗。战后,74军作为首批五个军之一换装苏式装备,开始成为五大主力之一。

1942年到1943年,王耀武率74军先后参加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屡战皆胜,鲜有败绩。

1944年1月,深受蒋介石赏识的王耀武被升任为24集团军司令,由施中诚接任74军军长(下辖周志道的51师、李琰的57师、蔡仁杰的58师)。但74军依然归王耀武节制,与73、79、100军一道隶属24集团军。

1944年12月,蒋介石又破格提升王耀武为第四方面军总司令,仍然节制、指挥74军。

第四方面军是当时的四个方面军之一,直属陆军总司令部。王耀武的官衔已远远超过许多黄埔一、二期学生,升任较快的黄埔一期生关麟征也仅为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许多黄埔学兄成为他的部下。

1945年5月,晋升中将不久的王耀武指挥施中诚的74军、胡琏的18军等主力共约30万人,一举歼灭日寇2万余人,创造了湘西雪峰山大捷,成为他一生最为辉煌的时期。

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王耀武被调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不久兼任国民党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他才与74军完全分开。这年春,74军调防南京,成为拱卫首都的“御林军”,军长施中诚兼任南京警备司令。

张灵甫原名张钟麟,字灵甫,1903年8月生于陕西长安,20岁时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两年后又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

与他履历相似的中共将领是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他于1922年秋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5年5月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和张灵甫是同期同学。

同样是所谓“文北大,武黄埔”的才子,且都能写一手好字,但伍中豪远不如张灵甫一样受后人推崇。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张灵甫生得身材高大、长相俊美,有“美男子”、“帅哥”的雅称。

null

张灵甫

三、粟裕指挥莱芜战役,歼灭王耀武7个师

74军的四任军长中,名气较小的俞济时与施中诚1949年后都转往台湾,而王耀武和张灵甫最终都败在粟裕的手下,或束手就擒,或被当场击毙。

人生无常,盛极而衰。随着抗战结束,国共两党于1946年6月重新开战,王耀武虽然升任为第二绥靖区司令官,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但他遇到的对手粟裕最终让他失去了拥有的一切。

王耀武当年打败红十军团时,粟裕仅仅是参谋长,没有战役指挥权。1946年10月,中共的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联合作战(不久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毛泽东明令:“在陈(毅)领导下,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粟裕由此成为王耀武的克星。

1947年2月,粟裕指挥莱芜战役,歼灭王耀武7个师共5.6万余人,当年战无不胜的王耀武风光不再,一战便几乎成为光杆司令。

null

粟裕

1948年9月,粟裕又指挥华东野战军全军拿下了王耀武的首府济南,打掉了他10.4万人的老本。王耀武本人也成为阶下囚,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

张灵甫比王耀武的终结还要早一年。1947年5月,粟裕精心筹划了孟良崮大捷,将整编74师予以全歼。以军长(整编师师师长)身份出阵的张灵甫,不仅终结了74军“常胜军”的辉煌,也终结了自己的短暂人生,被攻上山头的华野6纵特务团击毙。

整编74师是第一支遭到全军覆没的五大主力之一,已不再指挥这支起家老部队的王耀武闻讯哀叹:“有如丧父之痛。”

王耀武抗日战场虽然英武,但成为阶下囚后,很快意识到内战中的错误,心甘情愿接受中共的改造。

被俘仅仅一个月后,他便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畅谈在解放区的观感,对中共的宽大政策表示衷心感谢。

不久,淮海战役开始,王耀武又与其他12名被俘将领在广播中向昔日的同僚公开倡议:“徐州方面国民党军官兵们、同学们、同胞们,请你们把自己的前途盘算一下,求生存,还是等待死亡?如果要求生存,最好在战场上起义。”

蒋介石听到这位昔日爱将的广播时,怒火中烧,一脚踢坏了收音机。

国民党高级战俘改造期间,王耀武也表现积极。他不仅要求降低伙食标准,还主动洗碗擦筷,抹桌端凳,赢得了中共的赞许和认同。

责编:廖慧文

来源:掌上风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