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文网 2019-01-03 10:46:36
原标题:论《海国图志》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
黄媛
《海国图志》是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著作之一,全书围绕“夷”为中心,全方位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地理、历史、技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种情况。它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天圆地方、天朝中心、九州八荒的腐朽观念,建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全新世界史地观念,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知识。扩展了国人的视野。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巨作。
《海国图志》的基本内容
《海国图志》主旨是“师夷长技”,所以对于西方的先进技术,凡是能搜集到的,无所不有,例如如何造洋炮洋船、如何兴办学堂、如何学习军事科技等,书中应有尽有,并加以详细说明。1843年初次印刷,只有五十卷,1847年至1848年期间,魏源加以增补,将书增至60卷本,到了1852年,该书扩展为百卷本。书中使用的资料大致可分为两类:中国著作、外国著作。此外,魏源还搜集了大量奏折及一些其他资料。《海国图志》内容丰富,大致从六个部分进行了细致论述。第一部分分为《筹海》四篇。从议守、议战、议款三个方面,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作者对“师夷长技”的看法与见解;第二部分介绍了各国乃至世界的各种地图,突破了腐朽传统的“中国为天下中心”的封建落后思想;第三部分展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政治制度、物产资源、宗教信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等,并比较了中国与西方的历法、纪年对照通表等;第四部是有关鸦片战争的档案材料及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国外情报资料;第五部分则是船、枪、炮等先进武器的制造样图、望远镜的制作方法、西洋技艺、及测量工具等技术;第六部分系统的介绍了地球现状、运行规律等西方天文知识,并且宣传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
《海国图志》对中国的影响
《海国图志》对中国清后期保守派提倡的洋务运动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洋务运动自1861年底开始,1895年告终,期间,洋务派官员们就是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全国大力开展了一些列复兴清王朝的运动。代表人物有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上文中提到,《海国图志》第五部分介绍了船、枪、炮等先进武器的制造样图、讲述了各种先进仪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这在当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1862年,曾国藩就命华蘅芳等人根据书中所介绍的《火轮船图说》、《仿造战舰仪》等文章,制造了中国第一艘火轮船“黄鹄号”。60年代开始,清政府陆陆续续开始创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各种近代军事工业,这些都是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制造技术,从而应用于国内的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制造上面,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我国的军事,并促使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知识传入。
魏源在编纂《海国图志》之时,翻译了众多外文文献,从而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地球运行规律等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国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关注与学习。因而,洋务运动兴起的前期,清政府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正式的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学员们开始正式的、系统的、有针对的学习英文、俄文、德文,在掌握外文的前提下,翻译出了更多西方的天文、化学、测地、物理、医学、史地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促进了国人们更全面的认识西方。
《海国图志》对中国维新运动的影响也具有深刻意义。魏源在提倡“师夷长技”观念之时,已注意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重要作用,这为日后的维新思想提供了重大的启发与鼓舞。维新代表人物王韬曾说:“魏源‘师长一说,实倡先声’”,郑观应认为“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并且进一步指出军事上学习西方,只是“治其标”,惟有讲求西方士农工商之学,才是“固其本”。梁启超更是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些政治上的想法带动了思想上的改进,不得不说,这一切都归功于魏源《海国图志》中对世界各国政治体制的详细阐述,使得先进知识分子们能够在乱世中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改革道路。
《海国图志》对邻国的影响
1851年,《海国图志》的前60卷传入中国的邻国――日本,随后,1854年,增补的百卷也出现在日本各地。在1854-1856期间,日本就出版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海国图志》,多达21种之多,占据了当时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类图书的一半,可见《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关注度之大,重视度之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书满足了当时日本发展的现实需求,对当时的日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19世纪40-50年代的日本在对世界的认识上主要归因于兰学在日本的盛行,日本通过与学习荷兰文、翻译荷兰书籍、创办兰学堂等一系列措施,了解了西方主要的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然而《海国图志》的传入,使得日本人民对世界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同时弥补了他们对其他国家认识的不足。例如日本对美国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他们不知美国的独立战争,不知美国的地理位置,进而导致了最终美国打破日本的锁国大门,使得日本受到了一些列不平等条约的限制。而自从《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书中美国部分的取材来源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的《美利哥合省国志略》基本满足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急迫需要。
在此基础上,该书的传播有助于日本加强海防,抵御了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危机的日本来说,《海国图志》无疑挽救了这个小国的命运。自美国撬开日本国门后,英国、俄国、荷兰相继侵入日本,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加强海防,抵御外侵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书中《海国图志・夷情备采》一篇对日本的海防提供了重要借鉴。
此外,书中对世界各国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文化、风俗的介绍,从各个领域帮助日本人士增加了对世界的了解,扩大了视野。正如对《海国图志》在日本广泛传播的评价:“幕府末期的日本学者文化人等,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所学到的西洋情形与一般近代文化,并不比经过荷兰所学到的有何逊色。”(井上清《日本现代史》第1卷中译本第214页)。 四、结论
尽管《海国图志》无论对我国还是他国,在历史的发展上都具有一定分量的重要意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细细研究,仍能发现其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魏源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真实的侵略性与扩张性,而是简单地认为开放通商口,发展通商贸易,就能解决争端,实现打开国门,迈向世界的局面;在宗教方面,其本人依旧运用封建迷信的风水理论学说解释各别地区挖凿运河的评说,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关键一点在于:魏源在书中提及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虽然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以及科学认识上的进步,但他简单地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仅是技不如人,而忽视了我国最根本的落后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世界知识介绍方面,由于魏源本人并没有真正的做到走出国门,因而对于各个国家地区状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错误,故而误导了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虽然《海国图志》一书存在种种问题以及局限性,但魏源长期以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当时所能搜集到的中西方书籍、资料,细致深入的编纂出了一本中外巨著,为当时孤陋寡闻的中国国民甚至清政府描绘出来一幅相对清晰并且完整的世界景象,从而达到了在当时看来绝对具有轰动、热烈响应的最高水平,并且通过实例唤醒国人开眼看世界,研究世界情形,向西方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兰肖.魏源《海国图志》的编撰特点[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359-363.
[2]王发志,刘汉东.从《海国图志》看魏源西洋观的局限性[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92-93+141.
[3]郗玉松.《海国图志》的重要思想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2-15.
[4]郝明丽.《海国图志》与西学东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58-60.
[5]李素平.《海国图志》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03:40-47.
[6]王劲.《海国图志》与近代民主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1994,06:75-79.
[7]卢伯炜.论《海国图志》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纪念魏源诞辰二百周年[J].苏州大学学报,1994,03:98-102+97.
[8]吴泽,黄丽镛.魏源《海国图志》研究――魏源史学研究之二[J].历史研究,1963,04:117-140.
责编:廖慧文
来源:中国论文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