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侠客,学打巫家拳

  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2018-12-21 11:33:07

中国传统武术,融通着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历史血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巫家拳,感受劲力和技击的韵味,体验传统武术的魅力。

铮铮铁汉,巾帼英雄,侠肝义胆,铁骨柔情。小说里的武林,刀光剑影,拳脚如风,令人神往,现实中的中国传统武术有那么神奇吗?带着好奇和向往,我们敲开了长沙周氏巫家拳传袭中心的大门。

“你们是来听故事的,还是来学拳的?”

“想听故事,也想学拳!”同学们一边回答,一边怀疑地打量着眼前这位一身便装的长者。难道,他就是巫家拳的传承人周海泉老师?再看看墙上的照片,嘿,还真是!

“那我先给你们讲讲巫家拳的来历吧!”周老师大手一挥,讲起了故事。

清朝嘉庆初年的一个春天,湘潭来了一位说异乡话的跛脚武人。他40多岁,个子不高,面容瘦削,左脚微跛,一身布衣短打,两目炯炯有神。

这位武人就是来自福建汀州的巫必达。巫必达自幼跟随祖父学习少林武术,青年时期便开始走南闯北,求教名家拳师,通过勤学苦练,武艺超群。

巫必达在雷打石这个地方住下后开始收徒教拳。他自创的拳法很独特,或许是因为腿脚残疾的缘故,他摒弃了少林拳里跳跃翻滚的腿脚动作,增添了内家拳里藏精、蓄气、强骨的心法,刚柔相济、动作紧凑、内外兼修。

湘潭马家河有一户姓冯的人家,以挖窑谋生,因为势单力薄常被人欺负。一次正好被巫必达看到,他便对那些人说:“汝等欺人羸弱,便让愚一人与汝等相斗。”他左拼右打,不一会,就把所有人打倒在地。冯家人惊叹不已,其子弟便拜巫必达为师,潜心学武。

“我家祖爷爷就是拜师冯家学到的巫家拳,我是周氏第四代拳法传人。”周老师感叹,“你们不知道,为了学巫家拳,我们家当年可花了大价钱!”

周海泉的祖上在长沙南湖港码头做搬运生意,由于是外来户,常被本地人欺负。周家想选一名子弟学武,周海泉的祖爷爷周兴璋主动请缨。

码头的大教头许云风推荐了巫家拳传人冯满米虾子,周兴璋却不太乐意。这位冯师傅身高不到一米五,而自己身高将近两米,跟他学武太丢脸了。直到冯师傅在他面前露了一手,周兴璋才口服心服。

“学费是30担谷,一担谷相当于160斤!”周老师连说带比划,“我祖爷爷学了三年半,才把巫家拳学成。”

“三年半就能学会?太快了吧!”一名同学忍不住问。

“他没日没夜地练。那时没有沙袋,就用箩筐装满了沙子来打,一练就是两年,不容易!”周老师解释。

当时有个湖北人在长沙的南门口摆了个擂台,摆了一年,挑战的人很多,却没人打得过他。码头上的人都不服气,于是怂恿周兴璋去打擂台。周兴璋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一身真本事,把湖北武师打败了。

“这下不仅给湖南人争了一口气,也从此打响了巫家拳。”周老师不无自豪地说,“我祖爷爷后来又去南京打擂,得了全国第一,之后就留在了南京办镖局,直到我爷爷这辈才回到长沙。”

故事讲完,周老师站起身来,给大家演练了一套巫家拳。他一招一式干净利落,沉稳有力,虎虎生风,把大家都看呆了。

“巫家拳有188式,讲究速度、身法、步伐和指法,你们初学还掌握不了。” 周老师说,“我改编了一套周氏巫家拳武术操,融入了巫家拳的代表性招式和精髓,你们今天就学一学这套操吧。”

一开始,同学们不是身子歪了,就是手斜了,在周老师的示范和纠正下,大家的动作逐渐有板有眼起来。

“巫家拳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湖南流传了200多年,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黄兴和“鉴湖女侠”秋瑾都曾学过巫家拳。”周老师自豪地说,“打拳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欢迎你们暑假来学拳!”

合作单位/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执行/ 陈暑艳

责编:姚瑶

来源: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