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故事 (二)】《营盘飞虎寨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长沙抗金记

李文耀 图/范远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1-28 15:34:44

【长沙故事 (二)】

《营盘飞虎寨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长沙抗金记

文/李文耀 图/范远志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宋朝的天空,群星闪耀。苏轼、李清照、范仲淹、陆游、王安石、欧阳修、柳宗元、柳永……个个名震青史;徽宗皇帝赵佶更是率先垂范,书画双绝。

宋朝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朝代,金人入侵分南、北宋,一时间,多少英雄豪杰风起云涌,保家卫国。武官会写诗,文官会带兵,也成为当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凭一首《满江红》留下文坛美名;著名诗人陆游、晏殊、范仲淹,同时也是军事奇才;而当时最令人瞩目的文武全才,莫过于在词坛与苏轼并称的豪放派代表人物--辛弃疾。

山东济南人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现存世词集《稼轩长短句》六百余首,风格沉雄豪迈,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另著有条陈战守之策的军事方略:《美芹十论》、《九议》。

营盘路上竖铜像

长沙的营盘路因八百多年前的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在此建立抗击金兵的飞虎军营而得名,1999年,营盘街拆除,拓展为大马路,新路被命名为“营盘路”。

营盘路上的赐闲湖巷口,曾经的军营驻扎地,如今竖起了由当代湖湘著名雕塑艺术家雷宜锌作品--辛弃疾铜像。身形高大的稼轩先生牵马铜像,广场两侧分别雕刻着的便是《美芹十论》和《九议》文中体恤民情的名句。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实基于喜怒。--《美芹十论》

可以息民者息之,可以予民者予之……古之仁君,外倾其敌,内厚其民,其本末先后未有不如此者。--《九议》

铜像后方巨石上雕刻的,则是作为军事家的辛弃疾写下的那首特别迷人、特别男人味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何满宗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往赐闲湖巷子去的街口中山路社区文化墙上,依次分别刻着由当代湖湘知名书法家颜家龙、史穆、邓先成、谭秉炎等撰抄的稼轩名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稼轩出手,首首精品,大气磅礴,非常人能及。

猛将辛弃疾

在诗词上的成就虽照耀古今,但这竟不是辛弃疾的"初心",舞刀弄剑,才是辛英雄的强项。

公元1162年的一个晚上,5万余人的金兵大营戒备森严,中军帐内觥筹交错,把酒正酣。忽然之间,只听得马蹄声骤起,然后就似是一阵狂风袭来……

狂风过后,一切归于平静,喝酒的人却发现,酒桌上丢了一个人!这时,兵卒来报:“有50来个人闯了大营,劫了张安国去了!”兵卒还描绘说:“领头的那个人,铁塔一样!”当官的这才知道,是宋朝那边的人来劫营了。急忙派人去追,哪里还看得到半点人影?这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如此迅捷,简直让他们严重怀疑刚才张安国和他们同桌喝酒的真实性。

是谁有这样的胆子,只带50几个人就敢驰入有5万人的金兵大营,还当众掳走了刚刚从宋军那边投降过来的张安国?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张安国是谁?宋军这边出卖了抗金义军名将耿京的叛徒。1161年,金军大举入侵中原,北方各族人民纷纷聚众起义抗金,其中一支义军的老大叫耿京,辛弃疾加入的就是耿京的抗金队伍。辛英雄岂能容下这等逆贼!掳得张安国后,又长驱千里,将之押至建康,砍掉了他的脑袋以振军心。

此等传奇,也成就了辛弃疾的猛将威名!

营盘飞虎寨

公元963年,长沙结束了分裂割据的状态,归于宋朝统一的版图之内。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夫专横局面的再现,曾规定州郡长官必须由文官担任,从此,州县行政长官不再称太守、刺史等,而改称知州(县)。于是,原来的潭州刺史便改称为潭州知州。

1179年春,39岁的辛弃疾风尘仆仆地奉调来湘,担任湖南运转判官。同年秋天,又改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辛弃疾来潭州之前,湖南、湖北一带并不消停,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于是,他上书朝廷,分析时弊,最后建议创建一支新的有战斗力的地方部队,来维护地方的平安。建议获得批准后,他立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支地方部队的创建工作中。他给这支部队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飞虎军。

这一举动,遭到投降保守势力的反对,孝宗皇帝也命他立即停工。辛弃疾不仅能文善武,还足智多谋,他既不害怕,也不声张,反而督令部属加速建营,限一个月内完工。

据史料记载,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可没被困难吓倒,发出一奇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100文。于是,两日内屋瓦便全部筹足。乖乖!谋略不输诸葛孔明的草船借箭!

铺砌道路需要大量石块,他又下令调集全城在押囚犯,到长沙城北的驼嘴山去开采,并规定将根据各人开采的数量作为减刑的依据。为此,囚犯们个个争先恐后,所需的石块在很短的时间内备齐。

很快,军营如期在一个月内建好,2500人的飞虎军立即开始了严格的训练。辛弃疾亲自坐镇,督同操习,严申军纪,扰民者轻则罚,重则格杀勿论。飞虎军很快成为当时沿江各地方军队中最精锐的一支队伍,《宋史》称其“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飞虎军也令金人闻风丧胆,称之为“虎儿军”,不敢轻易来犯。

夜闯金营、建"飞虎军",辛弃疾因此名重一时,他以为自己获得了南宋朝廷的认可,终于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孰料,对于南宋朝廷而言,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就是一根"鸡肋",他满腹报国热情,南宋王朝并不买账。南宋皇帝赵构的主攻方向是书法艺术,治国恐怕连业余爱好都排不上;在当权的"求和派"排挤之下,一心报国的辛弃疾于1181年受到革职处分,被迫退隐,闲置20年;而在其断断续续被任用的总共20年里,他竟有37次被频繁调动!

1207年秋,南宋向金国求和,金人以索取南宋权臣韩侂胄的首级为议和条件。韩大怒,再次对金用兵,并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可惜此时的辛弃疾已病入膏肓,最终“抱恨入土”。

从政报国是他的主攻方向,而填词作赋只是他的业余爱好,结果"副业"胜"主业",辛填词填出了近千年的美名。营盘路上这铜像广场,似乎也有些剑走偏锋:辛弃疾身上最宜宣扬的是其爱国情怀和文学修为,但刻满了"廉"字的地坪、侧柱,似乎更多的只是为了应付如今这个时代急迫的"倡廉"需求,与稼轩先生本人并没有太多干系。据说,还有人专门撰文:辛弃疾是个"腐败分子",无非就是讲在俗世中活得洒脱机灵的他,善于积财,妻妾成群罢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也许才是辛英雄的真实吧!



责编:荣庭芳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