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枕:一脉传承数千年

  长沙晚报   2019-02-15 12:09:29

  精美的陶瓷脉枕

文/图 野云

中医需要把脉开方。提到把脉,就不能不提脉枕。所谓脉枕,就是历朝历代的大夫们把脉时所使用的工具。在过去,一个大夫无论坐诊还是游方,没有脉枕是不可想象的。就像木工没有锯,绣花不用针一样。

在我收藏的脉枕系列中,从唐代开始,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1400余年绵延不绝。在对脉枕的收藏和研究中,我越来越希望通过脉枕这一传统用具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使人们了解脉枕、收藏脉枕,进而宣传和普及中医医德、医术、医品,回归中医传统。

脉枕见证一部中医史

把脉枕托垫在病人的腕下,用三根手指搭在病人手腕的寸口处,感知他脉搏的跳动,探查他脉象的变化,是中医的特有手段。你问为什么要探脉,为什么是在手腕的寸口处吗?嘿嘿,这是扁鹊告诉我们的:“人之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也。”所谓“独取寸口”也就是“望闻问切”中的“切”,即切脉,也叫探脉、把脉,探完脉后,“望闻问切”四门功课才算是做完了。

为什么把脉要用脉枕呢?我国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脉枕的呢?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既然在战国时期就有扁鹊切脉的医案记载,那么脉枕作为切脉的工具是不是战国时期就有了呢?理论上可以这么推断。但从脉枕的实物传承和出土记录来看,脉枕最早出现在我国唐代,这是目前文博界比较公认的说法。其中尤以唐代青瓷、白瓷、三彩瓷等陶瓷脉枕的数量为多。

专家们还认为最初的脉枕是由作为寝具的瓷枕头演化而来的。除了陶瓷脉枕外,我也曾经看到过和收藏了一些玉石、金属、皮质、竹木、藤编等材质的脉枕。尽管有这么多品种和材质,但陶瓷脉枕一直是历史上使用最多,也是我个人收藏最多的品种。

与唐代以来人们睡觉用的瓷枕头相比,脉枕的体积要小很多,一般来讲,它呈长方形,长度在10至15厘米,宽度在5至10厘米左右,高度在5至10厘米左右。它的重量较轻,为的是大夫出诊时携带方便。陶瓷脉枕的下方一般有一两个小孔,它们是烧制时为防止爆裂而设的排气孔。脉枕的两头常见各种形式的开窗或镂空工艺,作用是减轻重量、提携方便和造型美观。

用陶瓷材料制作的脉枕是我国脉枕文化发展的主流。从唐朝直到近现代,源远流长,历史上不少名窑都烧制过大量的瓷质脉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特别精美,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欣赏价值。

那么,为什么中医师们特别钟情于陶瓷脉枕呢?我查阅有关资料、询问中医方面的有关专家,得知:一是瓷枕散热功能好,病人手腕搭上去感觉很清凉舒服;二是瓷质脉枕中空透气,对脉象的振动频率感知会更灵敏,使医生对于脉搏的强弱、快慢、深浅等跳动不规律的状况,有更好的掌握。中医诊脉有时时间较长,为了病人舒适和方便诊断病情,在病人的手腕下托垫一方精致的脉枕,会使病人的手腕平和,自然伸展,寸口三部九候的脉象展现无遗。

莫让脉枕消失在我辈之手

从唐代至今,一千多年来,医生们所使用的脉枕可谓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从形状上来看,除了常见的长方形外,还有各种异形的脉枕。如几案形、三角形、腰形、元宝形等等脉枕,还有一个主要的方面弥足珍贵,就是它身上留下的时代和文化印迹。在脉枕的正面及四个侧面,装饰的图案非常丰富,有山水、花鸟、人物、诗词等等,表达了历代医师们高尚的文化情趣和高雅的审美意识,使一方方作为诊病工具的脉枕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杰作。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今天,我们的中医们坐堂诊脉时,用的是怎样的脉枕呢?我在市场上寻访了很多次,也到过一些中医院,看了一些老中医把脉时用的脉枕。这些脉枕多用布袋或皮袋制成,里面填充棉花、荞叶、绿豆等,也有填充各种中药的。在外面的包装上,有的也装饰了一些普通的图案。使用时也不必担心磕磕碰碰而造成损坏。作为诊脉,这些当然是可以用了。但是,文化呢?传统的韵味呢?我想,如果我们的医生们在探脉论病之余,想要重温一下历史呢?想要探寻一下古代中医文化的渊源传承呢?或者想要品味一下脉枕上的艺术和美感呢?这恐怕真的只能到博物馆或古玩市场上去寻找了。

脉枕将消失在我们这一辈人的手中吗?这绝非耸人听闻。为此,我曾经到过景德镇和醴陵,专门走访了一些制作陶瓷的老师傅。老师傅都说,不生产陶瓷脉枕了,原因是没有需求,没有市场。可是,难道这些年来,中医们给人看病都不把脉了吗?倒也不是。我见到,各地中医院的医生们大多依然在把脉开方。只是他们所用的脉枕全让简易、便宜的布袋、皮枕之类的东西取代了。

责编:王铭俊

来源:长沙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