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湘女丨她是出身名门 为隐蔽战线“潜伏”的奇女子

  杭州日报   2019-03-08 11:01:49

黄慕兰老年时期留影

黄慕兰婚妙照

“生不愿来,死不愿去;一生坎坷,晚景甚好。”这是黄慕兰的祖父临终之际,留给孙女的一句话,恰恰总结了她传奇的一生。“生不愿来”说的是黄慕兰的母亲用了三天三夜才将她生下,“死不愿去”则预言她一定会长寿,至于“一生坎坷,晚景甚好”,后来也一一应验了——2017年2月7日,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上的传奇女战士黄慕兰逝世于浙江医院,享年110岁。

黄慕兰,原名黄彰定,又名黄淑仪、黄定慧,出身于湘中名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后,1993年,黄慕兰定居杭州,并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黄慕兰的一生共有四段婚姻,每一段婚姻都与革命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见证了她从大家闺秀到革命者所经历的种种坎坷。

否定包办婚姻,开始“潜伏”人生

1907年,黄慕兰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开明的书香门第。她的父亲黄颖初曾经是谭嗣同的同窗好友,曾与谭嗣同一起办过收养弃婴的育婴堂,并与许多民国政坛人物有交往。

1919年,12岁的黄慕兰被父母送到当时的长沙周南女校读书。求学期间,黄慕兰深受校长夫妇“女子当自尊、自重、自立、自育”的思想影响,并参与了“五四”爱国运动。后因母亲病重,她不得不退学。在家自学过程中,她读到《木兰辞》时,十分钦佩智勇双全的花木兰,因此,参加革命后,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慕兰”,取仰慕花木兰之意。

1923年至1925年,黄慕兰在老家有过一段包办婚姻,丈夫是一名抽大烟、打丫鬟的少爷。实在忍不下去,黄慕兰偷偷给父亲写纸条,要求以母亲生病为由回娘家,从此,她再未回过婆家。1926年,黄慕兰以革命志士秋瑾为榜样,于北伐战争前夕在汉口投身宋庆龄、何香凝领导的妇女运动,并担任了汉口妇女部部长。

1927年“三八”妇女节,黄慕兰与中共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主编、中共中央军委机要处主任秘书、警卫团政治指导员宛希俨结婚。结婚的消息由董必武在一次会议上宣布,并在报纸上登了简单的结婚启事,以示公开否定过去的包办婚姻。

也就是同一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宛希俨、黄慕兰夫妇奉命转入地下工作。至此,黄慕兰开始了她充满传奇色彩的“潜伏”人生。

1928年,儿子才出生三天,宛希俨奉调前往赣西南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遗憾的是,几个月后,黄慕兰得到了丈夫在战场牺牲的消息。

隐蔽战线上,她是坚忍的“伪装者”

1928年,黄慕兰接地下党组织调令,秘密前往上海任中央委员会机要秘书,成为中央特科成员。在中央机关工作时,黄慕兰遇见了在武汉时就认识的贺昌。

见到黄慕兰,贺昌劝慰她节哀顺变,鼓励她摆脱消极情绪。在贺昌的帮助和鼓励下,黄慕兰渐渐开朗起来,在接触中,她和贺昌的感情也日益加深。终于有一天,贺昌向她求婚。得到组织同意后,黄慕兰开始了她的第三段婚姻。

与贺昌结婚不久,黄慕兰离开中央机关,化名“刘阿秀”前往沪东恒丰纱厂当学徒。在领导工人罢工争取权益时,黄慕兰被捕,在龙华监狱被囚100天。在监狱中,她配合彭湃进行联络工作,组织狱中斗争。

出狱后,黄慕兰随贺昌调往香港。其间,黄慕兰乔装成贵妇,乘坐豪华游轮,将共产国际拨来的巨额经费从香港运送到上海,交给了党中央。

1931年,贺昌主动申请独自秘密前往江西苏区工作,黄慕兰再次面临夫妻离别。为了全力投入革命工作,贺昌将黄慕兰为他生下的孩子送到了另一对革命夫妇处抚养。1935年,贺昌遭国民党军伏击牺牲。

1931年4月,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领导人关向应在上海被捕,黄慕兰接到了参与营救关向应的重要任务。黄慕兰乔装成社会名流,出面去找一个名叫陈志皋的年轻进步律师。她告诉陈志皋,她要营救的是自己的姑表兄。陈志皋出身世家门第,家族背景雄厚,其父陈其寿在当时的上海法租界是响当当的人物。在陈志皋的帮助下,黄慕兰拜见了陈其寿,陈其寿很欣赏黄慕兰。经组织同意,黄慕兰成为陈其寿的干女儿。在陈氏父子的帮助下,关向应被成功营救出来。

后来,黄慕兰与陈志皋结婚,婚后,她以民主人士的身份活动,先后以银行家、慈善家、国民党特派员等面貌参与了营救“七君子”出狱、打通中共海路交通线、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等重大行动。

避入杭州结缘,终得“桑榆晚晴好”

黄慕兰与杭州结缘于1932年。由于与陈志皋相关的《世界与中国》杂志社出现问题,组织建议,凡是和杂志社有关系的人,都应该去避避风头。黄慕兰征得组织同意后,来到杭州,开始了她革命生涯中最闲适的一段时光。

黄慕兰先住在了孙晓村介绍的西湖息养社,后来搬到了孤山旁的俞楼居住。俞楼是曾国藩出资为清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俞樾建造的三层楼房,前后有花园,地处西湖风景区内,环境非常好。黄慕兰入住时,俞楼是俞樾后人俞陛云的别墅。俞陛云字阶青,是晚清著名的诗人,他不常在俞楼内住,空余的房间对外开放,提供给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去休养暂住,伙食就包在隔壁的太湖饭店里。黄慕兰当时住在三楼,十分清静。俞陛云欣赏黄慕兰出身书香门第,欣然收她为徒,教她诗词格律。

在杭州避居了一年里,黄慕兰趁着难得的机会,一一欣赏了杭州的四季风光。“春天,在白堤、苏堤上浏览那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旖旎春光;夏天,清晨和蒋雪英两个人划着俞家自备的小游船,泛舟于荷花丛中,喜闻被露水滋润过的荷花清香;秋天,到满觉陇去赏桂花、吃栗子;冬天,爬上孤山去采摘梅花。西湖四时的美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黄慕兰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说起外婆和杭州的小故事,陈弘欣提到了烟霞洞,这个故事同样记载在黄慕兰的自传里。当时,陈志皋、黄慕兰与好友在烟霞洞游玩时看到两块山石,很像一大一小两头象,于是,陈志皋便题了“象象”二字。这两个字有三层意思:一是说石头像象,二是说这里有一大一小两头象,三是自嘲虽是书生,当天却食量大开,跟大象一般。这两个字至今还刻在烟霞洞里。

与陈志皋结婚后的第三天,黄慕兰与丈夫、婆婆去了西天目度蜜月。在西天目的一处瀑布旁,夫妻俩出资种植了500株梅花。“以后再也没有去过那里,不知道如今那里是否还有梅林。”晚年的黄慕兰在写自传时,仍记挂着那片梅林。

到了晚年,黄慕兰与所有子女团聚,子孙绕膝。1993年,她跟随二女儿定居杭州,开始了“桑榆晚晴好”的生活。每年,陈弘欣都会到杭州看外婆。“外婆对饮食非常讲究,一日三餐极规律,早上一碗白粥拌营养粉加蛋白,中晚餐就是豆腐之类的蔬菜配粥,十分简单。”陈弘欣说,“而且她像个孩子一样,98岁了还和我们说,保姆把她当老人。”

陈弘欣一直把外婆当作自己的榜样。“她教会我待人要宽容,只记得他们的好与功劳,只说他人的好与功劳。”陈弘欣说,“她常常告诉我们,长寿的秘诀是修口,那些是真正的福报与恩德。”

“好在我生性好强,对中央信赖从未动摇,一贯迎着困难上,从不消极颓伤,处逆境而能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的人生观。所以这点个人感情生活方面的波折是压不垮我的。这是我一生的长处,也是我得以健康长寿的惟一保健秘诀。”关于长寿,黄慕兰在自传中这样说。

责编:廖慧文

来源:杭州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