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整版推介美丽湘西建设|互动相融 谱写民族团结新乐章——湘西州打造宜居和谐大家园

  湖南日报   2019-03-26 08:10:12

201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族群众2万余人在州文化体育会展中心隆重集会,热烈庆祝自治州成立60周年 秦帆 摄

张建平

春分时节,莺飞草长。

行走在北纬280,湖南最西端。高矮不一的吊脚楼和一条条青石板的小道,无不散发着古朴的味道。

没有人不为这里的美景所动容,没有人来了就匆匆离开,湘西是地球上最迷人的风景带之一。

这是对湘西的有形认可——2018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功获批全国森林城市。

这是对湘西的无形认可——以前,湘西人纷纷鼓励儿女“志在四方”,外出闯事业;这几年,都不约而同召唤儿女回乡就业创业,其中一条重要理由就是,“家乡变美了!”

近年来,湘西始终坚持以文化为魂,以山水为脉,以人为核心,土家族、苗族、汉族,以及其他各少数民族,互动相融,绘就了一幅乡愁悠悠、和谐宜居的城乡新画卷。

吉首市德夯村苗家阿妹(图片由吉首市美丽办提供)

绿色生态 大美湘西最素雅的妆容

近年来,围绕把湘西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这一总愿景。湘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守护好湘西城乡的每一寸自然肌肤,让湘西美得自然、美得持久,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被誉为“湘西第一古苗寨”的夯吉村位于自治州保靖县夯沙乡吕洞山下,由夯吉、吉新组合而成,是一个坐拥九山八沟的美丽苗寨。

寨子依山就势建在穹起的山脊上,栗青色的瓦房错落在溪流索回、沟壑纵横的山水间,充满古朴的乡情野趣。

从空中俯瞰,夯吉苗寨静卧于吕洞峡谷的怀抱里,有如一个被大山温润的襁褓婴儿。峡谷里,一条小溪穿寨而过;山坡上,山体,凹凸有致,一栋连着一栋的青瓦木屋,随山势走向纵横排列,栋栋相连,转弯抹角,并无章法。

今年50出头的龙承道,是一个朴实的苗家汉子。他不仅是夯吉村的村支书,同时也是湖南苗拳的传承人。据他介绍,夯吉村有480栋苗家木屋。这几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全面铺开,寨子的建设日新月异。但只限于对原有苗屋进行改扩建,水泥墙瓦的现代房屋一律不准修建。为保护古老苗寨,寨子里的道路都是用山上的石头砌成。

在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还是相同的打开方式,还是原来的苗家味道。除了重修银光闪闪的苗寨大门,牛角山下,依山傍水的苗家古寨颜值如初,在群山环抱下静待游客。

同行的默戎镇副镇长张波告诉笔者,进寨的道路横穿枝柳铁路,不符合铁路相关规定。本来要另新修一条路进寨,但为了不破坏苗寨的自然环境,经向国家相关部门反复争取,进寨老路得以保留。

在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大美湘西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湘西人就是这么“任性”。

于是乎,一大批具有湘西特色的绿色生态乡村靓丽呈现。那必村、场坪村、雄龙村、都歧村等成为了美丽乡村的典范。

在2017年全面完成103个精品村、300个示范村的基础上,2018年,再次成功创建100个精品村、300个示范村。其中,3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6个村入选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9个村首次被评为自治州最美乡村。

远眺有山、推窗临水、开门见绿。已经成为湘西人舒适生活的一部分。那山那水那人,那15426平方公里湘西大地,被雕琢成了一个个亮丽的城市“会客厅”。

永顺场坪村(图片由永顺美丽办提供

文化内涵 大美湘西最丰满的灵魂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真不敢想象,村里变得这么漂亮了。由于寨子非常干净整洁,来的游客都不忍心随手丢垃圾。”家住永顺县高坪乡场坪村的王明花大姐,谈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忍不住感慨连连。

场坪村是一个土家寨子,大部分都姓向。放眼望去,整个山寨道路干净整洁,环境清新怡人。错落有致的民居外墙上,以猕猴桃、时鲜水果、烟叶等支柱产业为原形创作的彩绘图案,生动逼真。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墙、宣传画、指示牌在村里随处可见。

农户向庭禄家是一栋典型的士家小木屋。虽没有奢华的家电设备,但整个房屋干净整洁,地上一尘不染。

随行的县美丽办覃春园主任介绍,向家木屋无论什么时候来,都是干净如洗。场坪村村民都已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民风淳朴,邻里和睦。

山清了,水秀了,花香蝶自来。山村巨变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此观光垂钓、摘果赏花。整个场坪村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收入80多万元。

近年来,按照“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要求,湘西全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让正能量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乡风文明。

近年来,湘西还推动了新乡贤文化建设,让新乡贤成为美丽湘西建设的致富带头人。

家在凤凰县菖蒲塘村的周祖辉是个“80后”,个子不高但精明强干。周祖辉以前在县城摆摊做生意。去年他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回家乡创业,成立了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水果深加工,带领整个苗寨发家致富奔小康。村里的水果销售也上了“保险绳”。

泸溪县马王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同样也得益于石泽林的回乡创业。石泽林原在广东打工,后回老家建起了陶瓷厂,并把陶瓷厂的收益,投入发展乡村旅游。

他们和湘西好人一样,成为了最美湘西人。

据自治州美丽办负责人介绍,通过美丽湘西建设,农村乱扔垃圾的少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参加公益活动的多了,农村陈规陋习改变了,乡风文明正在形成。

泸溪浦市万荷园(图片由泸溪美丽办提供)

社会和美 大美湘西最舒适的温度

建设大美湘西,改善民生、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根本目的。正是怀着这样的认识,湘西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从百姓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入手,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不断提升百姓获得感,点燃了温暖这方山水的“湘西温度”。

这种温度,彰显在生活环境的改善上。尽管财力不丰,可支持新农村硬件建设,湘西却慷慨舍得。

芷耳村位于花垣县东南部,距209国道约7公里,与吉首德夯景区交界。平均海拔750米,属云贵高原东部高山岩溶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峡谷明珠、瀑布之源”的美称,是自治州神秘苗乡精品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

这几年,芷耳的美丽乡村建设也进行得风生水起,乡村旅游设施日益完善。整个苗寨已变成了一个大公园。

芷耳村第一书记谢祖志告诉笔者,芷耳村目前已投入2000多万元美化改善村寨环境,仅一条环村路就投了1000多万元。

仅2018年一年,湘西全州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就完成通村通组公路硬化355公里,入户道路硬化1980公里,安全饮水工程362处,村庄亮化9055盏,停车场建设152个,特色民居改造10020户。完成村庄公共区域及道路两旁的绿化美化13万余平方米,发动农户参与庭院绿化美化5451户。

这种温度,彰显在城乡一体的和谐上。坚持城乡统筹、城乡同治,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保留乡土味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这种温度,还彰显在乡村经济的活力上。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旅游、康养、民俗和农家乐等新业态,用特色产业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加原动力,努力推动农旅融合。

德夯村距,自治州州府吉首市西郊20公里处,这里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德夯苗寨内,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

矮寨镇党委书记杨帆蓬介绍,德夯村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其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村民早已尝到乡村旅游的甜头, 2017年村寨就已经整体脱贫。

而永顺的场坪村、凤凰的菖蒲塘村都以栽种猕猴桃和乡村旅游兴村,古丈牛角山村、保靖夯吉村则因黄金茶和神秘苗寨旅游而闻名。

这一个个焕发着无穷魅力的特色美丽村寨,已成为了大美湘西一张张靓丽名片。倚靠着各自特色产业,正在小康的大道上一路飞奔。

龙山县是土家族发祥地之一。图为骨架击非遗传承人田隆信(左二)、杨文明(左三)表演土家族打溜子(图片由龙山县美丽办提供)

互动相融 大美湘西最华彩的乐章

近年来,湘西人始终把“民族团结”放在心里,并付诸行动。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建美丽和谐大家园,湘西大地处处奏响民族团结华彩乐章。

凤凰县菖蒲塘村是一个土家山寨,位于城郊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但在上世纪80年代却是个有名的贫困村。而今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该村已成为湖南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

如今,蜜柚和猕猴桃已成为菖蒲塘村两大经济支柱。全村水果种植面积3750亩,年产水果65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2018年,全村农户年收入达8万元,九成农户建起了楼房。

据村长滕建平介绍,以前土家族、苗族互不通婚,再加上寨子穷,本村的土家小伙子娶不到媳妇,外村的女子一听说是菖蒲塘村的,都不愿嫁。

现在村子漂亮富裕了,很多苗家姑娘都嫁进了土家山寨,包括县城里的汉族姑娘都纷纷在寨里安家落户。整个寨子土苗汉三族和和睦睦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不分彼此。

同样,在泸溪县马王溪村,民族团结共同奔小康的故事也成为一段佳话。

马王溪村共有村民1840人,400多户。是一个汉苗混居的村子,苗族占40%,汉族占60%。目前,全村土汉两族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正全力进行产业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

去年全村实现经济收入1.5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湘西第一村”。

宜居宜业,才能安心安乐。大美湘西,已经成为300万土苗汉三族共荣共生的安心之所,寄托乡愁的宜居之地。

湖南日报:

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9-03/26/content_1379372.htm?div=-1

责编:李孟河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