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丨满城飞絮:未若柳絮因风起

  婷婷唱古文   2019-04-18 08:49:42

四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最近那“毛茸茸的恶作剧”呢?

待你不小心踩上它们,它们就一哄而起,飞散开来,紧紧粘住你的袜子,死死抱住你的裤腿,叫你怎么跺也跺不掉。

没错,它就是柳絮。

柳絮,如冬雪一般,洁白而不绚丽。

柳絮,如清水一般,清澈而不复杂。

柳絮,如棉花一般,实际而不浮泛。

它随风飘舞的样子,就像纷飞的大雪。东晋著名女诗人谢道韫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咏雪”故事就和柳絮有关。

《世说新语》中记载:谢道韫小时候,在伯父谢安家学习。这一天,外面正好下起了大雪,伯父突然来了兴致,指着纷纷扬扬的雪问孩子们:

“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白雪纷纷而下,像是什么东西呢?

侄儿谢朗立即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则想了想,然后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把飞雪比喻成柳絮,因比喻精妙而受到大家的称赞,此后,“咏絮之才”也就成了人们称赞才女的常用词。

柳絮是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所以称柳絮。

看到雪,可以让谢道韫联想到柳絮。

那么看到柳絮,古代的诗人们又都联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宋·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减字木兰花·立春

宋·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在这里,也将柳絮比喻成纷飞的雪花,很是漂亮。

除了对于柳絮的赞美之外,也有诗人对春日柳絮持有“厌恶”之情。

送路六侍御入朝

唐·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杜甫作此诗时,已有五十一岁。

他的一些朋友由梓州回长安,他作诗送行。

这诗也是借聚散离合之情,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

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

然而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

因此杜甫也没有心情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

杜甫是真的厌恶柳絮吗?

并不是!

这是因为杜甫恼怒剑南的春色无赖,因为它冒犯了“愁人”,令杜甫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柳絮的描写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

在文学上,柳絮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寓意所在,可以被作为一种意象来看待。

柳絮最容易理解的意象就是和柳一起表达别离与思念。

这是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

例如下边这首隋代民歌:

送别

杨柳青青着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作者借用柳枝和柳絮传达了盼望离人早归的思绪。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是说从一切描写景色的句子中,读者都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读的却是作者的感情。

那么,你在看到柳絮后又联想到什么呢?

责编:刘瀚潞

来源:婷婷唱古文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