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4-11 15:37:02
新闻背景: 今年2月到3月,成都金牛区金泉小学三年级某班进行了这样一项实验:在一个月时间里,40多位同学每天分组,轮流对着两个白萝卜夸奖和责骂。实验结束,学校给出的答案是:被骂的萝卜要比被赞美的萝卜坏得更快一些。如果结果相反,则表示被赞美的萝卜过于骄傲,不思进取,因此比被骂的萝卜坏得更快。
“请问我是直接笑吗?”有网友看完新闻如此点评。常识是:蔬菜的变质过程,来自于细菌的分解作用,如果仅凭夸奖便能让细菌望而却步,那岂不是不需要医生,只要进“夸夸群”就可以抗菌消炎?
实际上,学校欲通过实践的方法教导学生“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道理,本无可厚非。但是以“伪科学”为理论依据,以不符合科学规范的实验为方法,给予学生们一种“鸡汤”式的哲学体验,实在没有什么益处。
科学实验要有可重复性,即在相同条件下做相同的实验,可得到相同的结果。只有遵循了科学实验中的必然规律,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非偶然性和实验结论的可靠性。而该学校的实验结果却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状况,如被咒骂的萝卜出现了“逆生长”。为了自圆其说,将实验结论的不同强行归咎于萝卜的“主观能动性”,那些实际上什么都不知道的萝卜未免太过无辜。在科学面前,任何语言的矫饰都显得苍白。
这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实验闹剧,恰恰反映了一些学校科学教育的缺失与教师队伍科学素养的淡薄,这从校长“事实能够反映什么情况,要仁者见仁”“孩子通过对比实验,有了自己的理解,而理解没有正确与否”的回应中,便可见一斑。
科学理论是需要被证实或者被证伪的,一个理论是真理还是谬误,两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理解没有正确与否”恰恰是不够科学的回答。这样强加因果的实验结论,只会误导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夸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陷入主观唯心主义。
这让我想起2009年出版的畅销书《水知道答案》中,便有这样的论调:“水不仅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还能感知人类的感情。”该书作者也是通过“实验”方法,来证明水对情感的感知能力,比如在装水的瓶子上贴上“谢谢”字样的标签,水的结晶便是美丽的六边形,如贴上咒骂的标签,结晶便破碎而零散。后来,作者也被曝利用该理论谋利,售卖高价的“高能水”。
伪科学就是这样,除了混淆人的认知,还多带有商业利益的诱惑,而流行则需要大量缺乏科学思维和常识的受众。也正因如此,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才显得尤为重要,而学校教育在此方面责任重大。希望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搞强行实验、科普和灌输伪鸡汤。(摘自:澎湃新闻 文/陈曦)
责编:余娅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