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5-09 06:46:35
2019年“五一”期间,朱汉民教授给社区民众讲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通讯员 摄
■名片
朱汉民,男,1954年生,湖南邵阳人。1978年就读于湖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著有《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圣王理想的幻灭》等。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书院协会会长等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迟美桦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走进岳麓书院,传统庭院式建筑掩映在青山之中。如今已成为湖南大学一部分的岳麓书院,是国内唯一延续了传统书院之名的大学二级学院。书院内依旧书声琅琅,同学少年三三两两从身边经过。岳麓书院,千年弦歌不绝。千年历史长河中,担任“山长”的有数十位,任职20年以上的只有4位:罗典、欧阳厚均、丁善庆和朱汉民。
不同的是,“新山长”朱汉民主持岳麓书院的21年间,致力于推动和完成岳麓书院的现代复兴,修复建筑,扩建院落,恢复讲坛,引进人才,建设了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岳麓书院重现“道南正脉”的气象。千年书院重获新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当代中国国学发展的重镇。
岳麓书院。 龚振欧 摄
追梦赤子心
“正是一代代关心教育事业,立志文化传承的儒家士大夫。他们不仅自己是寻梦人,更是他人的圆梦者。他们凭借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对文化的使命、对时代的责任,为岳麓书院的建设、延续、发展做出了自己不朽的贡献。由于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毕生心血献给了这所古老书院的教育事业,为一代代读书人圆了这个美丽的梦,并使这所千古而常新的书院具有强烈的文化吸引力、教育的融铸力、思想的创造力。”这是朱汉民在《书院梦》一文中的话。
朱汉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考入湖南大学77级师资班。刚进大学时,老师曾领着全班同学参观了岳麓书院的遗址。那是他第一次踏入岳麓书院,印象深刻:一个沧桑、古老的院落,残垣断壁,成了一个大杂院式的职工宿舍,还搭建了一些歪七扭八的杂屋、鸡棚,却依稀存留些许文气。彼时的朱汉民,没有想到他的一生会与这所古老而残破的院落结缘。1982年初,大学毕业的朱汉民被分配到岳麓书院工作。朱汉民回忆,当年,他在一间很小的破屋子里办公,那是一个临时设立的修复办公室。
后来许多年,朱汉民曾几次面临着更高职位、更丰厚薪酬的选择,他不为所动,一直坚守着这个古老的山间院落。
朱汉民说:“每一个读书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美丽的梦想,有一个安顿精神的读书处。”他十分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可以专心读书、成就事业、安身立命的好地方。把岳麓书院打造成当代湖湘乃至中国、世界“文化高地”,做一个山间庭院“追梦人”,朱汉民乐在其中。
“为往圣继绝学”
“记忆诠释不仅是回溯过去,更是面向未来。‘为往圣继绝学’,我们任重道远……”朱汉民的精彩讲座,被报以热烈的掌声。2019年4月28日下午,汨罗江畔,修复落成的屈子书院讲坛首场讲座暨启动仪式在此举行。朱汉民教授以“乡贤典范与湖湘人格”为题发表主题演讲,拉开屈子书院讲坛大幕。他说,欣喜地看到了又一座千年书院复兴,并坚信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需要有中国传统的支撑,需要书院等中国方式的积极参与,如同他“安身立命”的岳麓书院一般。
朱汉民已在岳麓书院工作38个春秋,他见证了岳麓书院绵亘未央的生命力,更是以他的全部心血、精力为岳麓书院的浴火重生与发展壮大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历史上的岳麓书院,是公共学术平台。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术宗旨的学者与宗师,均以此作为国学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平台。朱汉民提出:全面复兴岳麓书院,传承千年文脉,办“活体书院”,建立一个面向全国和全世界的国学研究与传播的公共平台。1999年,岳麓书院创建“千年讲坛”。首请余秋雨在讲坛开讲,轰动中国文化界。之后,来讲学的人就多了:黄永玉、李学勤、杜维明、余光中、金庸、星云大师……讲坛终于活跃起来。一直以来,朱汉民主持的岳麓书院倾力打造的公益性学术讲学活动,以“千年论坛”“岳麓书院讲坛”“明伦堂讲会”的形式,广泛邀请国内外各个领域的名师来书院讲学。讲坛秉承岳麓书院“朱张会讲”精神,是立足湖南、影响全国、辐射海外的高端高雅文化品牌。讲坛举办也拉近学术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每次讲座,都将只能容纳400多人的院子挤满。
多年来,朱汉民主持并领衔申报岳麓书院的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及其博士后流动站。岳麓书院获得了历史学的博士后流动站、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哲学门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哲学硕士和中国历史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完成了岳麓书院的现代学科体系建设;重建历史学、哲学两大门类学科群体,将一所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教育结合起来;互联网和新媒体,让岳麓书院学术文化的交流步入更宽广的天地。朱汉民带领他的同仁们组建“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主办“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祭孔大典”等影响大的活动。
今天,当你踏入岳麓书院这座典雅而质朴、庄重而幽深的山间庭院,会被其间厚重深沉的文化氛围所震撼。已建成的“中国书院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书院文化专题博物馆。书院讲学、藏书和祭祀三位一体的基本规制全部恢复;大讲堂、湘水校经堂采用原状恢复的形式;明伦堂现在用于研究生教学,御书楼现继续藏有古籍图书,作为书院师生教学、研究用;恢复了书院文庙、文昌阁、七个专祠的历史原貌和祭祀活动;恢复了书院的园林,再现了自然雅致的“书院八景”。岳麓书院现已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修复最好的书院。现在的书院既有“整齐严肃”的严谨,又有“鸢飞鱼跃”的活泼,充分体现了儒家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
2018年12月,朱汉民教授在纪录片《一路书香》中,与窦文涛、张星月、瞿颖品读沈从文的《边城》。(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学生眼中的朱汉民是一位包容宽厚、德高望重的老师。“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很少疾言厉色。学生们在课堂课后,都能感觉到先生传道、授业、解惑中透出的人格魅力,也能感受到书院延续的“圣贤气象”。
“在岳麓书院读书,是一场愉快的人生旅程。在朱先生门下读书,更是一场如沐春风的精神洗礼。”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王琦,曾是朱汉民的学生。他说,听朱先生讲课,你会被他渊博的学识、缜密的逻辑深深地吸引,仿佛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穿越历史的时空向你迎面走来;听朱先生讲解论文,往往一句话、一个指点,便能让你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王琦说:“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些挫折,感觉快要熬不下去了,便去找朱先生倾诉。朱先生开导我说,‘如果你遇到了困难,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挺过去了,你就进步了。’这句话,我铭记于心。”
朱汉民可谓著作等身的学者。他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是《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系统地将湖湘学派的形成、发展、影响和岳麓书院等书院群体作了深入探讨,特别强调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的一体化对湖湘文化构建的作用。这是学术界第一部将书院与学派结合起来研究的学术专著。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课题“湖湘文化通书”,将湖湘文化研究提升到国家级社科研究规划的最高层次。他组织全国性的书院学会并担任会长,定期举办国际性的“书院学”研讨会,使“书院学”成为国际性的学科。
“人一生很短,做不了很多事情。我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就是致力于复兴岳麓书院。”这是朱汉民在很多场合说过的话。
■手记
名士风度 追步圣贤
迟美桦
暮春的长沙总是有雨。4月的一个周日午后,雨中驱车去岳麓书院采访朱汉民先生。约好了下午3点钟到他的办公室,朱汉民先生电话里问我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他到门口接我。我说,我认得您。
大概是2005年、2006年的时候,《湖南日报·双休刊》为朱汉民先生做了一个“湖湘文化访谈系列”,每一篇我都读过,也流露出对斯人景仰之意。当时的《双休刊》负责人蔡栋老师说:“朱先生谦谦君子,儒雅敦厚。改日带你一起去岳麓书院拜访他。”话说在这儿,却一直没有成行。
大概五六年前,在一次画展上认识了一个叫肖灿的女画家。得知肖灿也是湖南大学的教授、博导,时年尚不到30岁。我诧异:“小姑娘,你也太牛了吧!”肖灿粲然一笑:“我不牛,我的老师牛。”肖灿告诉我,她读博师从朱汉民先生。我说,我是朱先生的“铁粉”,特别想一睹先生风采。肖灿说,“我可以带你去呢!”之后也未能成行。
今年初,看中央电视台的文化综艺节目“一路书香”,终于一睹朱先生的风采。作为嘉宾主持,朱先生随节目组去湘西,一路行走,一路解读。谈沈从文和《边城》,谈湖湘文化和地域文化对作者的影响,谈《边城》的文化意蕴……
岳麓书院,即便是这般春雨绵绵,也照样游客熙来攘往。朱先生撑一把黑色雨伞,笔挺地站在台阶前。我快步上前,朱先生热情地和我握手。跟随朱先生一路步入岳麓书院东北角一处幽静而古老的小院落。小院落,青瓦红墙,古树参天。院内文昌阁的二楼,便是他的办公室。扑面而来的是书——四壁的书柜、书架皆满满当当的书,书桌上的书也堆得又高又多。书多,却是摆放得整整齐齐。一屋书香。
采访在窗前的一个小茶几前进行。朱先生坐在我的对面,说:“这杯茶是您的,泡上一会儿了,不会很烫。”掀开杯盖,白瓷杯里是碧绿的茶汤茶叶,清香。采访朱先生,不啻于听一堂引人入胜的文化讲座。不知不觉过去了3个小时,窗外依然有雨,也起了暮色。我问了一个似乎是采访之外的问题:“肖灿是不是湖南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导?”朱先生面带自豪:“是的。”朱先生说,肖灿是个比较特殊的学生,她本科和研究生学的专业是建筑学,但高等数学基础很好。根据肖灿自身特点,朱先生安排她对岳麓书院藏秦简《数》进行释读,研究。肖灿的博士学位论文《岳麓书院藏秦简〈数〉研究》获评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朱汉民先生同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荣誉。师生皆饮誉国内学坛。
文昌阁对面,就是明伦堂。周末没有学生上课。走进这栋古朴的两层小楼,一派静穆。一楼一间大厅用于学术报告和答辩,楼上4间小教室,一间大教室。最小的教室就是一桌两椅,也就三四个平方米的样子。大大小小的课堂,深色桌椅光洁、古朴。这是朱先生主持岳麓书院工作期间修缮恢复的课堂,也是朱先生多年来“传道、解惑、授业”的场所。
“一盏灯,一杯茶,一本书,一帮子学生。这是我的生活常态。”朱先生说,他的生活里,没有星期天节假日的概念。通常的日子,他都是过得按部就班:读书、写作,带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等。“不可闲谈废时”的院训,他遵守得最好。处理事务性的工作时,他也是速战速决,绝不将时间耗费在东拉西扯上。他常常独自一人爬山,他说许多问题都是在爬山时想通的。他也喜欢和书院同事、学生爬山,讨论一些学术问题。好几个博士生的论文框架,都是在山上边聊边解决的。汉堡大学亚非学院院长曾访问岳麓书院,看到朱先生将锻炼和学术结合起来的方式,非常欣赏,认为与古希腊学院的教学方式类似。
朱先生在《从名士风度到圣贤气象》这篇文章里说:“无论是魏晋盛行的名士风度,还是宋明追求的圣贤气象,它们均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当时及后世的文人学者所景仰,被不同历史条件、不同人生际遇的士大夫们所追求。”
名士风度,追步圣贤。用来形容朱汉民先生,庶几近焉。
■评说
实诚君子朱汉民。
—— 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唐浩明
朱汉民教授的论著,行文清,成章简,理路重。大问题,轻出之。是儒之真知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刘梦溪
亲爱的朱老师,谢谢您的《儒学的多维视域》,我很享受阅读它。我一直在探讨《孟子》和他的心性概念,从您讨论《孟子》心性论与《大学》的关系,我受益匪浅。我对知道如何使用语言的学者,总是印象深刻。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 安乐哲
朱汉民教授主持的书院重振事业,实现了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的有机融合,为中国传统书院的发展树立了一个典范。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中华文化现代重建之时,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台湾学者 若文
朱先生是一位纯粹的学者,学通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和湖湘文化,著作等身,海内外知名。朱先生做学问,做院长,担任学术职务,培养后学,均以纯粹学者之风格、学者之精神一以贯之。追求真理,追求真学问,坚守文化理想,坚守精神家园。对于如何做人、做学问、搞管理,他说,三者如要达到高境界,无非是3个方面:一曰道,二曰学,三曰术。道者,价值观也,人文精神也,这是人生之底气、之基础。学者,是学养,是学识。术者,是方法论。三者融会贯通,人生可望达到一个高境界。此不仅是学术之境界,也是人生之境界,也是从政之境界。(原文点此处)
——朱汉民的博士生、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岳麓书院教授 张国骥
朱汉民先生,身处山水洲城,心游经史子集。(原文点此处)
——朱汉民的博士生、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王琦
朱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业,更重视教给学生“安身立命之道”。他常引书院一副对联中的话教导我们:“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君子之德,“以为天下贞”。(原文点此处)
——朱汉民的博士生、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肖灿
朱汉民老师是我的恩师,改变了我人生的命运,改变了我们一批同学的命运。(原文点此处)
——朱汉民的博士生 吴国荣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迟美桦 整理)
责编:李 慧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