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7-12 22:30:40
复原古代冶金活动
北大冶金实验考古课程桂阳开课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文泱 摄影记者 唐俊 通讯员 莫林恒 张兴国
0.3公斤蓝铜矿和孔雀石被倒入地炉中,金色的火焰瞬间变成了绿色,引发众人一阵惊叹。一层碳、一层矿石按比例添加三四次,约半个小时后,红色的铜浴火而出。7月12日,在郴州市桂阳县黄沙坪街道大溪村,来自北京大学冶金实验考古暑期课程班的70多名学员忙着分选矿石、筑建炼炉、鼓风冶炼、打制银器铁器,力图复原我国古代的冶金活动。
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时间为7月8日至14日。招收的学员既有从全球30多所学校招募的博士、硕士、本科生和高中生,也有考古界的专家学者。
7月11日至12日,学员们筑建了1个小型竖炉、1个方形炉和2个地炉,相继进行了铜铅矿冶炼、灰吹法炼银和打银、生铁制钢3个方面的实验。炼炉形制等参考了桂阳桐木岭遗址的考古遗存,工艺流程则以《天工开物》等全国及当地文献资料为依据。
灰头土脸的牛津大学考古学博士宦立旻对拣选黑炭的环节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国内外考古专业学生获得知识多以专业书和文献为主,在牛津大学也是如此。牛津大学也有冶金实验,但一般在实验室内进行,人们只能远远观看,很难亲身体验。在本次活动中,他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收获了实践经验,实验中出现的扬尘等情况则引发了他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
“让业内人士获得亲身体验是我们开设这一课程的原因之一。在考古发掘中遇到矿物冶炼遗存,情况往往非常复杂。没有实践经验,有多年发掘考古经验的考古专家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同时,我们也在进行复原中国古代冶金活动的学术研究。”活动负责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建立介绍,该活动已开展了3次,此次是首次来到湖南。他们看中的是桂阳在全国冶炼遗址中的鲜明特征:多金属冶炼,传统冶炼技术在这里几乎都能看到。时间持续长,有很多和矿冶相关的古代遗址、文献资料、历史传说,矿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首次目睹冶炼铜的全过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成林感触颇多:“以前我们在发掘中认为是灶或者红烧土坑的遗迹,说不定就是炼炉。从实验看,一次性的冶炼坩埚中可能存在没有什么残留物的情况,这解决了我们以往检测将军盔时没发现什么的困惑。小规模冶炼留下的矿渣很少、炼炉小,极容易被忽视。”
责编:姚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