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到绝望:千年古村厦地的故事

  南京先锋书店   2019-09-23 10:12:09

中国有近七千个传统村落,但厦地古村是最唯一的。

厦地村,是在闽东屏南县一个几百年的古村。厦地村古朴至极,精妙完整,可谓一个乡土中国的珍奇范本。

厦地村是如此的美、如此迷人,打动一个个到访者的心灵,关于厦地的故事有很多:

陆坚 / 摄

建筑本身是个活的博物馆,村庄更是如此

程美信:艺术批评家,瑞典籍华人,皖南绩溪人,毕业于南开大学,旅居欧洲多年,曾任教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兼大连美术馆艺术总监、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总顾问,被称为“中国独立艺术批评第一人”;2015年,他来到福建省屏南县,带着团队在厦地古村、双溪古镇开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修复,同时做了大量推动当地文创发展的工作。

2015年夏天,一个偶然机会,我去到了福建屏南。那里众多完整的古村落吸引了我。作为一个祖籍绩溪的徽州人,虽然在老家也常见一些古民居。但是,在我老家绩溪县境内,已经几乎找不到类似于屏南那样完整而又有丰富历史人文信息的古村落了。

如今,传统村落在经济落后、位置偏僻的地区像西南等地还有所保存,另外就是一些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还有保存,而代表汉民族的传统村落,如今基本只能在浙东南的丽水地区和闽东北的宁德地区能找到,这些地方甚至保存着一些古中原文化的活态现象。在屏南这样一个小小的县,居然有40/50个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30来个村落保持着明清格局,自然村就更多了,这是比较少见的。

熊寿鹏 / 摄

屏南境内众多古村落,不仅几百年来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甚至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都保存完整,而且村头水尾、古树廊桥、祠堂庙宇、宗教习俗,还体现南下中原人崇尚儒家道统、程朱理学、科举文化、耕读风尚,他们还信奉闽地盛行的妈祖陈仙,地方性神祀不计其数,如齐天大圣、林公大王、车山公、程惠泽龙、九子仙童等等,连几乎绝迹的明教竟是屏南降龙村人的信仰,再如传统戏曲、药膳、巫祝,仍根植于屏南人日常生活中。

AKI LEE / 摄

屏南这些古村的建筑风格,实际上是中原人刚刚从北方迁到当地,依照宋元时期中原文化建筑建设的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房屋。由于过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口外流,使得这些具有古中原汉族历史村落能够幸存下来。现如今普遍陷入霉烂倒塌、凋零败落的状态,三五年内若不加紧抢修保护,意味着最后一批代表中原汉人文化的传统村落将全部消亡殆尽。祸兮福兮!屏南,可以说是汉族古村落保存最多的地方了。

厦地村从外观来看,整体格局很好,很美。厦地曾是屏南四大书乡之一,这个小山村在晚清一百多年里,送到北京国子监一百多个贡生,这个财力、物力、心力是今天无法想象的。关键是,这些半耕半读的乡下秀才,他们有着胸怀天下的文化自信。近年来这个村子彻底被村民丢弃,我们的农村人拼命地摆脱农村,这和传统农村的士阶层完全不一样的,你看很多房子,只剩下残墙断壁,里面的木头都被拆下来卖掉,源于他缺乏一种文化的自信,缺乏价值的判断。

我们来这儿两年多,告诉他们这里应该保护下来。我们到厦地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抢修房屋。我首先摸底统计了全村的建筑,整个厦地古村,包括寺庙、祠堂、书院等公共建筑在内,有60多个建筑。从2015年到2016年,我们整体修缮完好,卫生水电设施配备,可投入使用的建筑大概有19幢;另外有19幢做了主体加固、腐木置换、屋瓦翻盖等;到2018年开始重修内部空塌的建筑,已修缮4幢,还有5幢待修。总修复房屋占厦地古村总建筑的75%,占地面积达6千多平米。

其实,我们来这修复古村,只是一种美学的把握,慢慢来做意识引导,让当地人认识到自身历史、本土文化和传统价值。古村落的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知,是最重要的。不是我们修了多少房子,而是让村民慢慢觉得这个古村本来就很美,将来可能更好。用“乡建”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高高在上,但是我觉得我们需要这么做。

我来这里,做古村保护,谈不上什么成果,但我觉得我们需要这个行动,当地村民也有这个需要。来这里之后,我发现我们面对的不只是修复村子这么简单,建筑本身是个活的博物馆,村庄更是如此,因为它有历史,我来保护厦地的一个初衷,比较倾向于内在的,村落的内在的东西,并不是表面的很大的一个改观,我很在乎这个持续的社会效益,而不是短暂的经济效益。

我在屏南,他乡作故乡

文嘉琳: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鉴藏顾问。2016年,为了支持先生古村修护的文创事业,她辞去原来在北京的工作,随先生举家迁徙到屏南县,在进行艺术理论研究工作的同时,协助程美信先生成为厦地古村的文化宣传策划者。

我对厦地有一种无法抵挡的喜爱,她的建筑都出于自然,秩序并不森严,这或许与当时建屋人的财力有关,但更是一种难得的审美品格。在厦地,是一种真正的“守拙归田园”、“复得返自然”的快乐体验。她又比田园乡村平添许多隽永韵味,是一个带着超然气质、美的动人心弦的村子!

起初,厦地于我,是真正的诗和远方。我有幸在厦地老民居的木房子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清晨在鸟鸣中醒来,看蓝天白云,晒暖暖的阳光,有时候去厦地图书馆阅读,有时候就写作,有时候坐在厦地咖啡馆和义工们聊天,尝尝“小怡玛”的甜品点心……好些夜晚,在咖啡屋看完电影,披着星星回到木屋;还有些夜晚,我和先生在图书馆给村里的孩子读故事书,在孩子们对书中离奇情节的惊叹声中得到满足。

张峥嵘 / 摄

对于厦地来说,我真的觉得它就是一个世外桃源,真的太难得了,来到这个地方,你会感受到一个是自然的宁静,一个就是历史的厚重。厦地到现在都保持完整的明清时期格局,你看它是那种非常有层次的,就是美。对我来说,是很自然地能够体会到它的美。

在厦地漫步,环绕山间小道,整个古村可以尽收眼底,沿途迂行又移步换景。树影花间黄墙黛瓦,翠竹松涛云雾萦空,溪水潺潺流淌,鸟鸣声声入耳。

我喜欢在清晨的时候,去路边山间随手采一把野花,或是摘些野果,回到咖啡馆,把鲜花随手一插,野果洗洗,再做点简单的早餐。在河畔支起小桌,此时,薄雾散去,阳光洒下,一天美好的乡村生活就开始了。

古村落里的黄色土房,从殷商时期就遗留至今的夯土智慧,舒适宜人的自然气候,乡村静谧深的生活,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驻留,慢慢品味。

在古村里漫步,看马头墙昂首云天;在古宅里工作,一方天井包纳自然;夜宿木屋,寻思前人筚路蓝缕……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无论是充满营造智慧的古宅,还是充满可能的成长发展都值得留给未来!

郑剑锋 / 摄

厦地,原本是一个快要被抛弃的古村。我想挖掘厦地的一个传统的教育价值,把它传递出去,比如厦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是叫做“九子灵童”,当地的村民说如果看到陌生的小孩跟自己家的孩子一起玩耍,千万不要恶语相向,因为这些陌生的小孩有可能就是九子灵童。

这个传说有威慑的一面,但其背后的意义是教育村民对待小孩要幼吾幼及人之幼。受此古老传说启发,我后来发起了“童行厦地”古村驻留营公益活动,面向全国邀请家长及孩子来到厦地,希望把这种价值以当代新颖的方式传播出去。

张峥嵘 / 摄

厦地古村的复活

周芬芳:曾任屏南县政协主席、屏城乡党委书记,现任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指挥部第一副总指挥。

厦地古村,于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记忆,她的盛衰变迁与我大半生的工作轨迹交织相融。每每来到厦地,不免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张峥嵘 / 摄

二十多年前,我在屏城乡工作。那时的厦地人,基本都住在老村,四五百人拥挤在五十多座明清年代的建筑里,尽管显得老旧不堪,却古朴典雅,且不失烟火气息。

厦地村坐落在一个幽静的山坳里,四面环山,树木茂盛,一条小溪穿过村庄和田畈,缓缓流淌了近千年……

厦地曾是屏南历史上的四大书乡之一,人杰地灵、文风昌盛、才士辈出。据记载,仅仅在清朝,厦地便出了一百多位国子监贡生。现存于村中的书院残墙断壁和祠堂前旗杆石,见证昔日厦地书声琅琅、英才济济、心物齐齐的耕读村风。难怪有人咏赞“父老生涯严酒肉,儿孙活计于读耕,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茶熟每逢佳客至,清读还有晋人风。”

二十年前,赶上乡村变迁的关键年代,厦地人不再满足于挤在破败的老村子里,逐渐开始到马路边建造新房子,有的甚至将祖传老房拆掉变卖木料,用来补贴新房费用。由于厦地古村没有平坦地方,新村只能分别建在县道两边,也正是这个原因,新村建设并没有太大地影响古村格局。

卓育兴 / 摄

只是,就这样,不到十几年光景,古村居民越来越少,村民不是进城买房就是搬迁新村,古村日益衰败,人去楼空,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耕读理想的历史村落,变为荒废坍塌的残垣断壁。

修复前的厦地村

2015年,我们把艺术批评家程美信先生引入屏南,他的渊博学识与诚恳实干给予我们古村保护很多实际指导和效益。程先生辞去在大城市中的高薪工作,在厦地村一呆就是几年,他一边帮助保护修缮建设,一边推动屏南文创工作。用他的话说,“保护古村重要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而是一种美学的高度审视和对人文历史的尊重与认知”。

郑剑锋 / 摄

程老师主张乡村的自然朴实之美,保护民居群落格局的同时,抢修破败老屋,并且主张一种新型的、活态的、健康与开放的乡村居民生活。厦地破败房屋得到全面抢修加固,原本水泥硬化的村路,恢复了原先的碎石风貌,环境整治、村貌还原……

原先空寂冷清的村子一下子变得充满生机,让人看到古村的希望和未来前景,让每个屏南人意识到本土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的珍贵之处。

如今的厦地正在一天天恢复昔日活力,熙熙攘攘,游人如织。我见到厦地村从由盛转衰,再到由死而生的变化,但愿,厦地的泥墙黛瓦永葆生机,石板拱桥重泛光泽,溪流沟涧始终欢快,福泽子子孙孙……

卓育兴 / 摄

你在厦地感受到的是一番来自天地的盛情难却

邹华睿:森克义社义工

春日的阳光越过浅浅窗格漫进室内,你在厦地感受到的是一番来自天地的盛情难却。我这样的人来到厦地,我这样恓惶至不知所处何地的人来到厦地,好像才自然地见识到了建筑及其所处生态的美。

厦地村的有些民居建筑是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它不会像寻常房子一样有一个完整的地基,而是在高低不一的山地上直接搭建房屋。因此,你看厦地的房屋,经常能看到些不按常规出牌的结构。有人说:厦地很野。我是很赞同的。现在,厦地村的房子基本修缮完毕,剩余几幢房子待收尾。

我看过不少卓有名气的古建筑,大多做了公共空间,有一部分收起了门票,还有些成了商业街,从经济效益上来看,确是不错,但片面追求人流以及经济效益,却极易破坏生态。厦地村的民居建筑群规模不大,再加上此前交通不算便利,因此,游荡在静幽幽厦地时,我暗自为厦地庆幸,至少至今,厦地还未处于过度开发使用的境况中。这么说来,我也是很幸运的。我因古村之艰难发展路程中的文化探索来到厦地,才能立于厦地写下这些琐碎的话语。

陆坚 / 摄

厦地,留作心间美好的回忆

李家咏撰

这几年来,有关厦地村的报道不断地诱惑着我,于是有了要去厦地看看的冲动。正月初四那天,当我禁不住地走进厦地古村时,那弯弯的路弄,旧旧的厝子竟忽然让人有了归家的亲切与激动。

我身处的小巷虽不属于我,却仿佛就是生长在这小巷旁的哪一座房子里,瞬间似乎又回到了自我,耳畔重又响起了童歌童谣,闻见了古村挚著的历史沉香。穿行在狭窄蜿蜒的小巷,让人感到熟悉、亲切而又生动,与喧嚣的都市中那些被利欲包裹着的灯红酒绿相比,在这儿倒让我真切地体验到了静谧、淳朴与真实。

或许有人说,这只是破旧的小巷罢了。老实说,破旧确实是破旧了点。但也恰恰是破旧,才处处透着一种历经岁月风雨后的沧桑,散发着历史积淀后特有的风情;或许也恰恰就是破旧,才有小巷络绎不绝的写生拍摄、领略人文景观的游客,才有老屋画室那么多兴致勃勃的赏画人,才有小楼图书馆聚精会神读书的书友,也才有农家咖啡馆远道而来的朝气蓬勃的志愿者……也许,有的人看到的是贫穷落后,有的人看到的是历史的积淀,而更有的人则是到这里寻找曾经搁浅的记忆。

我想等我清闲了,就在这里租借一间房,等待有风吹过窗台的清晨,暮色四合的黄昏,或是寂寥清冷的夜晚,靠着旧旧的板壁,回想浓浓的、淡淡的心事;或是坐在老屋青石门档上,晒着暖暖的日头,让思索空灵,享受心灵的解脱;或是找块空地种菜种花,融进厦地做一个沧桑的候补风情,做默默的隐者,与老屋厮守着,走向人生的尽头。

厦地就是桃花源,有无数人的一见钟情作见证,从历史中打捞耕读中国的乡愁,又面向未来满怀憧憬,厦地的故事千姿百态,先锋书店播种在水田中的文化种子,期待更多更美的人到来,迎接每一日的收获!

本文未标注图片为义工阿丹、Voo供图。

责编:黎堃明

来源:南京先锋书店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