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19-10-12 10:21:40
南元宫示意图。制图/记者伍婷婷
复兴街上一只小石狮子立在路边,疑似古迹。
▲南元宫土墙还未抹上水泥之前的旧照片, 这时候夯土墙墙体完全裸露。 图/陈先枢
▲10月8日,南元宫巷的土墙被玻璃框保护起来,往来路人的身影投在玻璃框上。图/记者伍婷婷
不久以前,南元宫巷的土墙修复完成,以玻璃橱镶嵌,展览式保护,一度成为备受关注的“网红”。
处在老长沙城浏阳门外,位于人潮拥挤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育才学校之间,古朴的土墙,跟周边有些格格不入。然而它特别的材质和建筑工艺,仍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它用黄泥夯筑而成,被称为“长沙城内仅存的夯土建筑”。它的“身份”存有争议:它到底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防御工事,还是清代南元宫的痕迹残留?抑或是其他时期的建筑?
疑云未解,但并未影响我们对它的神往。站在这堵墙面前,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总有说不尽的情绪和怅惘。无论怎样,在现代化的长沙城,有这样一处古老的建筑工艺得以展现终究是一件幸事。撰文/本报记者伍婷婷
夯土墙靠“三合土”本身黏合
10月9日,从人民路穿过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拥挤的人流车流,到达长沙市芙蓉区文艺新村社区的南元宫巷。见到那面土墙时,它已经被好看的玻璃框框住,像一件展览品陈列在道路一旁,黄泥在阳光照射下,多了一丝艺术气息。
这面长约30米、高2米的土墙是用黄泥夯筑而成。虽然泥土夯筑紧密,但因时间久远,夯土墙表面已经坎坷不平。印象中有名的夯土建筑是福建的土楼和北方的窑洞,它们多远离城市。而身边常见的夯土建筑也是带着乡野气息的,它们或是一排排农舍,围着牛和猪,或是圈着蔬菜园子。南元宫巷的这面夯土墙却在城市中心出现,让人既惊讶又好奇,就连步履匆匆的行人也要驻足观看一番。“旧时候,农村里这样的建筑常见,现在这样的夯土建筑几乎没有了。”路人说。
“这面土墙应该也是长沙城内仅存的夯土建筑。”湖南文史专家、本版顾问陈先枢介绍。他留存了夯土墙的老照片,那时,这面土墙的夯土结构完全裸露,只有墙头用水泥筑上坡顶防雨檐,墙底及两侧砌砖防止土墙垮塌。土墙紧贴着长沙有色院的家属楼,一边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水泥花栏杆建筑,一边是黄泥夯土建筑,它出现在这儿一点都不违和。
作为中国古老的建筑工艺,夯土的运用甚至可追溯至沿黄河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这种可就地取材、造价低廉的建筑工艺,因坚固耐用,整体稳定性好,一度非常流行。夯土建筑若是偶尔某处破损,修修补补后还能完好如初,即便是拆掉重建,材料还可以反复利用。但是,它的主要材质是泥土,耐水性差,遇水极易软化,这也是它在建筑应用上受限制的致命缺陷。南元宫巷的夯土墙也如此,在经年累月的风雨冲刷下,它曾经岌岌可危。为了防止它被风雨侵蚀,墙体表面也被抹上水泥。以致于在露出真容之前,大家都不知道它在哪里。这次文艺新村社区用玻璃框将它保护起来,美观实用,也能让人们更真切地看到它的样子。
夯土是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由红泥、粗砂、石灰三者以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还需要使用重物对这种“三合土”进行夯实,去除其中空隙。在古代,夯土常用于构建城墙、堡垒和宫室。若仔细观察南元宫这面夯土墙,你会发现,它里边除了泥土还有竹片、瓦片、小石头,甚至还出现了动物骨头、瓷器土等。它们和泥土黏合在一起,看似粗糙无比,却构造了坚固的墙体。“建筑夯土墙除了泥土之外都要加进去一些别的材料,它不需要黏合剂,是靠三合土本身黏合。”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说,若是在夯土墙里看到掺杂有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也不奇怪,只是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夯土墙的选材不一样。但作为主要承重的夯土墙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杂其他材料后,都是经过人工反复压实夯筑而成。这些材料之间的空隙被压缩后,形成夯土肌理,自然美观。这么看来,夯土建筑跟自然的关系远比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来得和谐、永生。
虽然夯土墙已被现代建筑所摒弃,但它在“水泥森林”般的城市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我们的先人一路走来,这堵墙上有他们的智慧和生活痕迹。他们与土地密不可分,如同这堵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城墙。
夯土墙身份扑朔迷离
南元宫巷土墙的“身份”是个谜。以前,人们把它当作抗日战争时期的防御工事。当它露出真身时,它到底建于何时,“身份”是什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从解放中路进入南元宫巷,上坡,再拐一个大弯就能看到玻璃框保护起来的土墙。玻璃框旁,关于土墙的简介格外显眼。在这份“身份证明”里,南起人民路,北止文艺路(今解放中路)的南元宫巷以旧时古道观“南元宫”得名,土墙的出现也跟南元宫有关。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南元宫,县东门外三里,建自清初……光绪元年修复。”南元宫是清朝有名的道观,即玄帝庙。旧时玄为龟,是道教的神仙,相传上帝封巨苍龟为地轴太玄水精、育阳将军、黑灵尊神。宋代因避始祖玄朗讳,故把玄改称元。民国时期,宫宇破败。这份简介里提及南元宫街道北段东西走向道路的北侧,现存一堵黄泥夯筑的古墙,即为南元宫宫墙。若是以此推断土墙存在的时间,应该是清朝年间建成。但南元宫早已不复存在,若这堵泥土夯筑的土墙为宫墙,当时的南元宫也未免太过寒碜。
因为墙体上密密麻麻布满弹孔的痕迹,这堵土墙的“身份”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长沙会战的防御工事一说。1942年1月1日凌晨,日军第3师团渡过浏阳河,向长沙南郊国民党预备第10师阵地阿弥岭、南水井、林子冲及金盆岭等地进攻,预备第10师与日军在长沙郊外展开了激烈争夺。1月2日,预备第10师仍与日军第3师团主力激战于长沙东南郊的南元宫、邬家庄、小林子街、黄土岭一线。这里是保卫长沙的第二道防线,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关于南元宫土墙在这次战争中起到的防御作用,我们无从得知。不过透过玻璃框,南元宫土墙上的确有很多凹凸不平的孔隙,类似弹孔痕迹,部分墙体上甚至还留存弹壳和弹壳擦过的痕迹。
但是一墙之隔,住在文艺村宿舍的段先生却说这堵墙并不是南元宫的宫墙,也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防御工事。“它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夯筑而成的,记忆中我母亲还亲自用杵去打夯,这面墙的材料掺了竹条、糯米还有做瓷器的那种白泥。”
这面土墙的“身份”众说纷纭,那它到底建成于何时呢?“南元宫土墙是长沙城内难得一见的夯土墙,它现在还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具体建成的时间也不确定。”文艺新村社区党委书记熊磊说,2017年6年,土墙在连日大雨中坍塌过一段,为了保护它,曾在墙体表面抹了水泥。今年6、7月间,重新修复了土墙,用玻璃框保护它,露出了它的本来面貌。“这堵夯土墙的‘身份’以及建成时间都有待考证,但是能确定的是它暂时是长沙城内仅存的夯土建筑。”陈先枢说。
夯土墙边老浏阳门外的生活
夯土墙旁,是曾经的浏阳门外。呈曲尺状的南元宫巷南起人民中路,中途先拐向东,再转而向北至解放中路。它西面与复兴街、黄泥坑巷相接。这条五百多米长的巷子是旧时长沙城浏阳门外二里牌糠头坡所在地,顺着巷子一路逛过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逛南元宫巷不似逛老长沙城内那些老街小巷般悠闲,需要时刻打起精神保持警惕。因为这条巷子一端连着医院,一端连着学校。每日从清晨开始,排队的汽车和穿行的路人就拥挤不堪。在这里,路人的表情里写满故事,有的充满希望,有的忧心忡忡,还有的提着果篮、捧着鲜花神情凝重。
逛南元宫巷较轻松的方式是从解放中路进入巷子,从大樟树的树荫走到法国梧桐的树荫。尤其是有阳光的秋日,从一片浓郁的绿色进入一片黄橙渐变的颜色里,日子再不轻松,也仿佛有了快乐的缝隙。特别是拐弯到了那面土墙,青砖白瓦的仿古建筑,配合着玻璃框,当太阳透过法国梧桐的缝隙打在墙上,倒影层层叠叠,煞是好看。道路两旁的单位宿舍楼还保留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格,水泥外墙古朴,红色窗户下水泥栏杆还留有花朵造型,在梧桐叶的颜色映衬之下,更加别致。当人群车流高峰期过后,在巷子里慢慢地走,这时,你会在不经意的地方发现美食和疑似古迹。
罗记麻辣烫,在南元宫巷育才学校的斜对面。这家经营了二十多年的老店,开门时间就很特别,它基本跟着学校的作息时间走,每天早上七点就可以吃到麻辣烫。店子不大,但可吃的食物种类繁多,招牌麻辣烫是店里卖得最好的。去冷藏柜挑选材料,素菜1元一串,荤菜3元一串,挑好后给老板制作麻辣烫。罗记麻辣烫制作手法特别,它需要先将食材放入白汤中煮熟,捞出后淋上秘制的红油汤汁,再撒上葱花或香菜。白汤和红汤调配的麻辣烫吃起来有股天然药香,十分入味。早上来这里吃麻辣烫的人也很多,大家吃完菜后,就着热汤喝下,打一声饱嗝,满意离去。
继续沿着巷子走,沿途的行道树又由法国梧桐切换到樟树,直到拐进复兴街,才看到桂花树和无患子。这条满是小岔道的巷子里,很多人以经营旅馆营生。虽然一路索然无味地走过,但行至南元宫社区对面的小旅馆时,遇见路边一只非常呆萌的石狮子。这只很少有人留意到的石狮子就在旅馆门前的台阶边,就连每日经过此处的社区工作人员也未曾发觉。石狮子是玩球的公狮子,做工特别,属于非常传统的雕刻手艺,它的造型似乎跟旧时神道碑上的石刻动物相似。有居民推测,这附近曾发现过楚墓,这只小石狮子说不定就是古墓的狮子。虽然听说石狮子是古墓的一部分,但是生意人们并不忌讳,他们反而将这个石狮子当成宝贝。
继续行走在复兴街,若细致观察周边,不难发现,这里的房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如今,样式齐全,像一部建筑史。就连那些被爬山虎和笔直构树包围的砖木房子,在这条喧闹的街道上也不违和。在某个旅馆旁边,我们还能看到一小部分自然山体,它蜿蜒的走势,或许就是当年老长沙城浏阳门外的地形缩影。
参考资料:《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张宪文编《湖南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张志初等主编《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李剑平编著《长沙老建筑》,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
撰文/本报记者伍婷婷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