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19-10-11 11:16:41
它,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34年),是当时沟通宁乡与娄底、安化、涟源等地的重要干道。
它,是长沙地区唯一留存下来的一座有故事的古廊桥。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位于宁乡革命圣地红色沙田的惠同廊桥。
毛泽东在此为 《农民考察运动报告》收集了材料
惠同廊桥原名会龙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何开周等倡募改建成石桥,桥上建有长亭、长凳、可供行人休憩、喝茶。清代邑人岳衡作《惠同桥碑记》,称其有“四惠”。
记曰:“余观斯桥,长虹亘拱,如履康庄,凡四方出其涂者皆曰便,惠一也;有亭以憩行者,炎熇渴饮,开畅烦襟,惠二也;地当冲要,门者居之,有司险守川泽,修闾氏守里门遗意,宵小知警,行路无虞,惠三也;桥以上平畴开旷,居氓错杂,至此而山川之气翕然完固,一方关键,莫要于此,惠四也。”
关于惠同廊桥还有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1917年暑假,毛泽东游学宁乡途中,在此茶亭小憩,与何叔衡畅谈理想,共同探求革命真理。一时诗兴大发,举杯对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10年后,1927年,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时来沙田,在茶亭内与百姓亲切交谈,听取了当地群众的心声,为写《农民考察运动报告》收集了材料。
廊桥更有一段结义的故事。
何梓林、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夏果雅等六位革命同志情趣相投、志同道合,在茶亭内以茶当酒,结为盟兄弟,誓“以民族事业为已任,共同寻求救国之真理”。
上世纪六十年代谢觉哉回乡,特意来到惠同廊桥,并叮嘱家乡人民保护好这座古桥。
蜈蚣纹, 是宁乡地区古桥梁建筑的一大特色
惠同廊桥,是一座石木结构的建筑,廊桥全长19.8米,宽8.9米。以巨石砌成桥面、桥墩、栏杆、廊柱,廊房为木结构建筑,造型典雅,古香古色,保存完好。
惠同廊桥大致呈东西走向,由两菱形石墩支撑桥体,桥墩迎水面为尖状,利于破水分流。桥墩上刻的蜈蚣纹,是宁乡地区古桥梁建筑的一大特色,也有镇水避邪的寓意。
北侧为长条麻石,桥沿两端安装有长条木靠椅,俗称“美人靠”,中间为麻石护栏,为来往行人必经之道,南侧为木结构建筑,共有房屋3间。
新湖南客户端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湖南日报》、越野影协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