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行天下——从瓷博会看醴陵陶瓷发展印迹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10-09 09:12:19

瓷行天下

——从瓷博会看醴陵陶瓷发展印迹

刘海龙  李景兰  何俊明  欧阳根华  陆杏聪  彭雪飞  张建平  张 咪  程耿孺

“天下名瓷出醴陵”,在烟雨蒙蒙的江南腹地,有一座延续了2000多年历史的荆楚古邑。她的子民,匠心独运,用泥与火的交融,写出了一部关于陶瓷的鸿篇巨著,惊艳了千年的时光。这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城市就叫“醴陵”。

9月28日,2019湖南(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2019瓷博会”)在醴陵市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当天,吸引国内外400余家企业参展,其中,有58家企业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21个国家。同时,还吸引国内外1300余名客商来此采购。

此刻,醴陵陶瓷正承载着千年的荣光,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走向开放、融合、创新之路……

深秋时节,走进醴陵,看传统与现代交织,中国与世界交融,古老瓷都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千年瓷都”铸就“千年辉煌”

陶瓷在醴始于东汉,境内古窑址遍布,有大小窑址20多处。宋元时期,开始烧制青白瓷。清中期,开始尝试烧制釉下青瓷。

1905年,熊希龄先生在醴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制造总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师傅,引进当时最先进的陶瓷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

1908年,举世闻名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创烧成功。1915年,与国酒茅台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1955年,在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在原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原湖南瓷业制造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湖南省瓷器工业公司”,并成立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恢复了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烧制生活用瓷以及接待外宾的国礼用瓷。

……

今年9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隆重举行,其中的宴会用瓷是由醴陵市振美艺术陶瓷设计并生产。

醴陵,一直不停地用她精巧的双手书写着这座千年瓷都的辉煌史记。

醴陵独创的釉下五彩瓷,平滑光亮、晶莹润泽,具有饱满的水分感,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她还有最重要的特点,无毒、耐酸碱、耐磨损,永不褪色。

近年来,随着醴陵陶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醴陵市着力围绕“五个一”工程,大力培育壮大本土龙头企业,打响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围战。用“泥”与“火”传承文化历史,也与时俱进迈开步伐走向世界。

如今,醴陵逐渐形成了集陶瓷材料、陶瓷制造、陶瓷机械、陶瓷颜料、配送物流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其中产品包括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工业陶瓷、新型陶瓷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

陶瓷产业也成为了醴陵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一大批龙头企业奏响了醴陵陶瓷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据统计,醴陵全市现有陶瓷企业65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2家,拥有全国最大的炻瓷生产企业——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

9月29日,在2019瓷博会上,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品发布会举行,“红官窑”和“IJARL” 两大著名品牌新品上市。在发布会现场,五彩缤纷的瓷器琳琅满目,传统红官窑瓷器风格古典雅致,IJARL瓷器则极具现代风格。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黄宇林介绍,为贴近市场需求,华联瓷业出口到欧美和日韩的瓷器,都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专门设计,欧美设计产品风格比较实用,日韩设计风格比较优美精致。

近年来,华联瓷业的瓷器畅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量连续9年位于全国瓷业第一名,2018年,企业出口额近1亿美元。华联瓷业注重创新,公司拥有技术研发团队350余人,每年申请专利数量近百项,产品器型6万多种,花面3万多款,釉色近2万种,新产品订单占当年订单量的55%以上。

在醴陵陶润实业的生产车间,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张腾军介绍,去年,公司销售额达1.74亿元,其中90%来源于国际市场,公司主要生产中温炻瓷,中温炻瓷能够自然风化,符合欧洲人的环保理念,受到欧洲市场喜爱。

……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醴陵陶瓷产业芝麻开花节节高。2018年,醴陵陶瓷产业总产值达441亿元,实现税收4.9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48004万美元,日用陶瓷占到58.8%,成为醴陵外贸出口的主力。

陶瓷产业百花齐放,醴陵陶瓷界也是人才荟萃,名家辈出。

目前已产生二十多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近百位省级陶瓷艺术大师和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

9月28日,由醴籍陶瓷大师共同创作的3幅巨型瓷板画揭幕,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此画一出,便惊艳了世人。

“56个民族,团结友爱”“大好河山的壮美瑰丽”“国花牡丹,盛放华夏”,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深切祝福。

而未来,醴陵陶瓷更将不负众望,向着更加宽阔的道路不停延伸……

植入“智能芯” 打造“世界电瓷之都”

9月28日,在2019瓷博会上,电瓷同样受到了采购商的关注。

其实,在醴瓷大家族中,电瓷是非常重要的一员。近年来,醴陵电瓷行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驱动传统电瓷产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

“华鑫电瓷”是一家专业从事绝缘子领域前沿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电瓷企业,产品包括高压电瓷、复合绝缘子、高压电瓷电器等十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公司已成为ABB、SIEMENS、GE世界三大电网设备运营商的战略合作伙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华鑫电瓷”坚持科技创新、技术引领,每年投入研发经费逾1000万元,占销售收入的4%以上。去年5月,公司历时6年自主研发的800-1100kv特高压无机粘接出线瓷套制造技术,正式用于生产。

该技术实现7节粘接,已获得国家专利保护。利用这项技术生产的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国内电力领域,尤其是特高压工程建设,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和供应垄断,订单火爆,市场前景广阔。

醴陵有电瓷电器及相关上下游企业102家,其中电瓷电器制造企业80余家。在转型升级的新征程中,一批因技术革命获得新生的新产品、新项目,正成为电瓷企业打开市场空间、实现创新突围的“攻坚利器”。

去年10月,全国首条自动化制泥生产线在浦口电瓷制造有限公司上线。该公司在自动化制泥方面现已取得1项制泥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专利,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近年来,醴陵市电瓷产业不断加快技术创新,通过对接科研院校、培养创新团队、搭建研发平台,打造拥有核心技术的优势产品,实现产品、产业“普转特”“粗转精”“低转高”。

今年初,湖电电力等10家电瓷企业集体中标国家电网第4次配网物资协议库存招标3.3亿元,创醴陵单批次中标总额历史最高纪录。产品包含蝶式绝缘子、线路柱式瓷绝缘子、针式瓷绝缘子等。

2月中旬,在醴陵市东富工业园电力电瓷电器产业园,阳东电瓷、华鑫电瓷、湖南湖电电力主体建设基本完成,“飞鱼”“特诚”“顺雷”“兴诚”等项目加速推进。

电力电瓷电器产业园是醴陵市打造“世界电瓷之都”和千亿陶瓷产业集群而实施的重大产业平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规划面积1893亩,拟通过引进高端电力电瓷电器及其配套项目,推动电瓷产业集群发展,做优做强国际市场。

目前已有29家企业申请入园,其中华鑫电瓷、阳东电瓷、湖电电力、华珠电气等多家企业建成投产。园区内全力打造的国家级电瓷电器检测中心,已完成设备招标工作,建成后园区内电瓷企业可在此检测产品,告别过去需要到外地检测的历史。

注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加速由加工制造向创新智造的转变,醴陵电瓷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加速疾跑。

2017年11月,醴陵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口电瓷质量安全示范区。今年前8个月,该市电瓷出口量保持了同比17%的稳定增长。数据显示,醴陵电瓷产量已占全国的43.3%、世界的30%,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世界电瓷看中国,中国电瓷看醴陵”,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电瓷之都”雏形初现。

加速瓷旅融合 做大“陶瓷+”文章

醴陵以“瓷城”著称于世,瓷文化就是醴陵的“文心”所在。翻开醴陵的陶瓷史,每一块陶片和瓷器上镌刻着的就是一部上下求索、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同时也是一部饱含历史沧桑的文化史。

近年来,醴陵积极探索“旅瓷结合、瓷旅相融”新模式,以创意创新为翼,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瓷器口、釉下五彩城、醴陵1915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等一批集文化、创意、旅游为一体的新地标,让千年瓷都成为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文化与经济交相辉映的创意之都、活力之城,为做大“陶瓷+”文章注入了新活力。

驱车行驶在醴陵城北的凤凰大道,远远地就看到耸立在蓝天之下的造型各异、色彩艳丽的庞大器皿——这些闪闪发光的陶瓷艺术建筑群分别是醴陵市陶瓷博物馆、图兰朵酒店等建筑,它们巧妙地互相连接,组成了中国陶瓷行业规模最大、极具观赏性和创新性的文化艺术建筑群——“中国陶瓷谷”。

与图兰朵酒店等现代风格建筑相呼应的是“瓷器口”,一条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明清特色风情街。这条街以特色古建筑为蓝本,以湖湘文化、陶瓷文化为灵魂,还从江西、福建等地移来“真家伙”,包括江西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刘绎的状元楼、曾国藩率湘军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时所住的追远堂等。

“这些有身份证的古建筑精品展示了醴陵陶瓷文化、建筑文化,可信、可感。”醴陵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5月,我省特色产业小镇现场推进会召开。会上,首批12个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名单公布,醴陵市“五彩陶瓷特色产业小镇”入选。

“五彩陶瓷特色产业小镇”位于国瓷街道,规划面积4.4平方公里。小镇以“产城融合”为主题,以“陶瓷文化”为主线,由大小数十个子项目组成多个功能片区。主要涵盖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瓷器口、陶子湖生态水利综合开发、陶子湖学校和釉下五彩城等项目。

2018年,小镇完成投资额38.9亿元,特色产业投资占比65%,小镇入驻企业385家,缴纳税收8.6亿元,吸纳就业人数41298人,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随着特色产业小镇的设立,醴陵将进一步壮大陶瓷特色产业、发展全域旅游、促进城乡融合。

为加速瓷旅融合,做大做强“陶瓷+”文章。醴陵还加强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依托会展经济,带动产业升级。

2017年,湖南省第一所陶瓷大学——醴陵陶瓷学院在醴陵成立,当年便聘请了25位醴陵本土学者专家担任客座教授,首批招生120人。于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同时,醴陵还与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保持战略合作关系,积极走访相关专家学者,争取这批国内顶尖的陶瓷专家学者来陶瓷大学传道、授业、解惑,在醴陵陶瓷整个产业链上提供智力支撑,尤其是在创新研发、工艺设计、标准制定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或技术支持。

当今世界,会展经济已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新型经济形式,醴陵市编制了《千亿陶瓷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陶瓷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打造“1155”工程,力争到2020年陶瓷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2015年,醴陵首届瓷博会一鸣惊人,展会时间12天、观展人数38.6万人次,成交总额8760万元,旅游收入1.78亿元。紧接着,尝到甜头的醴陵人又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召开三届瓷博会。参展企业场场爆满、人气爆棚。

与此同时,第一届瓷博会让醴陵新地标——陶瓷艺术城快速走红;第二届瓷博会上,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惊艳亮相;第三届瓷博会,精心打造的“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独放异彩;第四届瓷博会,湘赣边红色文化陶瓷体验之旅热闹非凡。

2019年,借瓷博会东风,国庆期间该市主要景区(点)共接待游客84.79万人次,同比增长17.37%,旅游综合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26.21%;同时,招商签约项目38个,合同引资总额达128.6亿元。

此外,该市还以状元洲为中心,开发“瓷城古韵”一江两岸,重启“醴陵门”,复活“古瓷都”。在距离醴陵市区不远的沩山古村(醴陵陶瓷产业的发祥地),打造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物保护与开发之路,以文物开发促进旅游脱贫。

“山水不墨景如画,窑火无声越千年。”那熊熊燃烧的千年窑火,复现着千百年来中国制瓷业的记忆与荣光。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必将为醴陵这个古老瓷都锻造出一个个新的传奇。

责编:李永亮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