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年代┃八年修一路,用炽热青春铺就交通动脉

  金鹰报   2019-10-11 12:18:16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铁路是三线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这场工业迁移的交通命脉。上世纪七十年代,百万民兵组成修路大军,穿山打洞,遇河架桥,用轰轰烈烈的青春,建成连接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命脉。


八年修一路,用炽热青春铺就交通动脉

记修建枝柳铁路的那段岁月

金鹰报·新湖南客户端见习记者 毛玉婷

历史更迭,风起云涌,总有些故事值得铭记。殷建资今年74岁,和老伴住在长沙市开福区四方坪街道丝茅冲社区,退休前是长沙保温瓶厂的一名退休职工,热心公益,爱好文学,老友们爱叫他“殷师傅”。殷建资有一段特别的经历。1974年,殷建资作为带队干部,与4000余名来自长沙、株洲等地的青年一起,前往怀化参与枝柳铁路建设。这条铁路前后修了8年时间。无独有偶,2006年,退休后的殷建资耗时8年寻找当年战友,收集大量资料,将那段峥嵘岁月汇编成册,收录于《三线枝柳铁路四十年系列丛书》中。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故事,一代青年的热血跃然纸上。

殷建资和他主编的《三线枝柳铁路四十年系列丛书》。

临危受命

百万大军奔赴铁路建筑第一线

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国家作出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从1964年开始,国家在包括湖南在内的13个省份间展开了规模巨大的“三线”建设,将重要工业、国防工业由东北、华北地区向西北、西南方向转移。400多万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了“滚烫火热”的三线建设工地,凭借着忠诚、奉献、艰若奋斗的三线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湘黔、枝柳两条铁路是连接我国西南和中南地区的重要通道,对改变路网结构,促进西南、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巩固国防意义重大。从1970年开始,10万名铁路专业队伍的成员和百万民兵热烈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争先报名,积极参加湘黔、枝柳铁路会战。而殷建资所在的长沙指挥部,带着3500多名初中、高中毕业的知青民兵和约四五百人的骨干队伍,共计4000余人,组成7个营23个连,奔赴湖南怀化修筑枝柳铁路一线,开始一段热血青春。

“我作为干部是1974年被派遣过去的,在总指挥部待了一年多。但这一批学生还有队伍1973年就过去了,直到1978年枝柳铁路修好才返回长沙。”殷建资说道。这些学生民兵当时最大的不过19岁,最小的还不到16岁。在殷建资的书中,记录着许多人回忆当年的情景。

1975年,殷建资在指挥部画的知青生活场景。

不畏艰难

“娃娃兵”变身铁建生力军

焦柳铁路枝柳段北起湖北省枝城,向南跨越界溪河进入湖南境内,在怀化与湘黔铁路相交,然后穿过彭莫山进入广西,在洛满与黔桂铁路合轨,而后到达柳州南站,全长883公里。这883公里,包括桥梁476座、隧道396座,沿途群峰耸立,沟壑深幽。枝柳铁路穿越崇山峻岭,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尤其大。总指挥部所在的怀化当时还是黔阳地区的一个山区小县城,总共オ5000人口,全县城一条街、一个百货商店,十分落后。而这支以城市知青为主的特殊铁建队伍,成员平均年龄不过十七八岁,刚刚离开学校,是名副其实的“娃娃兵”。

殷建资回忆,当时的知青民兵要过“三道关”。第一道关是“思想关”。这群来自城市的年轻人突然钻进大山接受艰巨的任务,很多人思想准备不足,难以适应。在指挥部深入宣传三线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修路炼人”的思想引导下,坚定了知青队伍的决心。第二道关是“劳动关”。刚开始,一天8小时的劳动下来,人人全身酸痛,叫苦不迭。然而绝大部分人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寒来暑往,风吹日晒,手上的血泡磨成了老茧,文弱书生炼就一身“硬骨头”。“连队里有一半都是女同志,她们干起活来丝毫不比男同志差。”

最后是“生活关”。为了让大家有力气搞建设,粮食虽然不成问题,但副食和蔬菜却难以保证,生活物资要从长沙运过来。咸萝卜、酸菜汤成了餐桌上的常客。住的地方也是十分艰苦。有些工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地方住,大家就地铲除杂草平整地面,就地砍木头、竹子搭工棚,上面盖油毛毡,四周用竹席一围就成了“房子”。殷建资当时在指挥部负责宣传工作,没有相机,擅长画画的他用画笔记录下工人们生活的一幕幕。“这就是那时候住的竹席围成的房子,”殷建资指着一幅画说:“看到这个透光的缝隙没有?那时候冬天没有热水洗澡,工人们就拿大铁桶装满水自己烧热,因为经常从墙上抽两根竹条来引火,时间久了墙上的缝隙就越来越大了。”

克服了重重难关,全队上下齐心协力,日夜奋战,千里建设工地处处灯火通明。没有多少现代化施工机械设备,他们硬是凭着两只手,打赢了这场浩浩荡荡的铁路战争。

铁建队收工归来。

苦中作乐

崇山峻岭间留下橙色激情

修筑铁路的日子虽然艰苦,却挡不住青春的步伐。湘西土家族人民能歌善舞,各种朗朗上口的民谣自然成了知青们挥锄头搬泥土时的精神力量。“只要山歌唱得好,隔河架座独木桥……”这边唱来那边和,歌声回荡在幽幽山谷间,疲劳也减轻了不少。除了唱歌,难得的露天电影也是青年们的最爱。一到电影放映的日子,大家就不顾白天一身疲惫,早早去抢位置。殷建资记得,那时的国庆节,连队会举办文艺晚会,许多知青都是多才多艺的好手,大家苦中作乐,在崇山峻岭间留下青春印记。

民兵的文艺生活。

1970年9月至1972年10月,百万筑路大军两年修通长达902公里的湘黔铁路;1970年9月至1978年12月,八年修通长达883公里的枝柳铁路。1987年12月31日,原焦枝铁路与枝柳铁路合并成焦柳铁路。如今,这条铁路成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枝柳铁路的建成,不仅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繁荣,甚至如今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张家界,也是因铁路建成后才逐渐被外人所知。

如今,当年参与枝柳铁路建设的热血青年们早已白发苍苍,但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却从未忘却。而今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面对交通发展早已领先世界的祖国,殷建资感慨地说道:“枝柳精神就是追求理想,崇尚英雄,艰苦奋斗,修路炼人。当下更要应不忘初心,铭记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奉献终生力量。”

责编:谭好

来源:金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