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扶贫精选案例:为了大山的梦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2-06 15:52:12

职教扶贫精选案例

No.1

为了大山的梦想——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对口帮扶通道侗族自治县纪实

湘、黔、桂三省交界处,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是我国少数民族侗族、苗族的聚居地,早在5000年前,勤劳质朴的侗族人民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就位于这大山深处,该县为“西至贵州、南至广西之大道”,故名“通道”。1934年12月,在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共中央领导人在恭城书院召开了“通道会议”,采纳了毛泽东同志“避实就虚、西进贵州”的建议,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兵,该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创造了关键性前提条件,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里重新崛起。21世纪以来,继承革命优良传统,与全国人民一起步入全面小康,成为了通道人民的追求和梦想。

2015年深秋,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时任院长、现任党委书记的余克泉教授带领院领导一班人走进了这片贫瘠而又蕴藏勃勃生机的土地。他们走访了这里的企业和学校,访问了当地的领导和群众。从此,湖南工艺美院与通道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年过去了,通道的老百姓和美院的师生成了亲人,通道人和美院人追梦的脚步更快了,他们离梦想越来越近……

让朗朗的书声响彻大山

通道侗族自治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通道人民的筑梦之所,他们想让孩子们在这里学得一技之长,在追梦的路上走得更快。但这所学校自开办以来,一直因师资匮乏、条件落后等原因未能走出规模小、水平低的困境。2015年,湖南工艺美院与该校结成帮扶对子,演绎了高职带中职、强校扶弱校的动人故事。

三年来,湖南工艺美院有163名教师赴该校支教。他们都是湖南工艺美院的佼佼者,都是主动请缨来到这所学校帮助侗族人民圆梦的。

徐特艺教授是首批支教教师,三年前,他在通道职中简陋的教室里与师生共同完成了《侗族小男孩》《老村长》《侗族新娘》等木雕作品,让这里的师生共享了闪烁着侗族文化光芒的艺术美餐,热烈的掌声和渴求艺术滋养的目光把徐教授的心牢牢拴在了这里。从此,他在湖南工艺美院和通道职中之间穿梭,来回不知走了多少次。

李升也是首批支教教师之一,在这所学校支教期间,他用金属工艺点亮侗族文创,给这里的师生展示了金属工艺的独特魅力。学生都称他为师父,他常说,我收了一大帮侗族徒儿,真是三生有幸。

在这三年里,李升和徐特艺们在通道职中干了些什么?通道职中校长王剑星如数家珍:湖南工艺美院的教师对我校专业建设进行了全面会诊,指导我校增设了电子商务、工艺美术专业,使我校形成了与县域特色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结构;指导我校修订和完善了主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校点(旅游景点)、校企(民族文化企业)工学交替的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我校教师开发了《侗族服饰》《侗锦织造技艺》等31门校本特色课程;有15名教师与我校教师结对,采取“线上线下”“跟班上课”等措施进行帮带;有163名教师来我校开展专题讲座、上示范课、指导专业实践……

在这三年里,湖南工艺美院为通道职中实现从弱到强的跨越提供了哪些帮助?通道职中校长王剑星同样如数家珍:帮助我校重新制定了工艺美术、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商务三个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并捐赠价值38万元的实训设备46台套,捐建工艺美术实训室1个、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1个、电子商务实训室1个;为我校建设“专递课堂”,使湖南工艺美院的空间课程、MOOC课程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与我校共享;在我校设立“励志奖学金”,对119名贫困学生发放奖助学金47.03万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为我校培训教师72名教师,大大提升了我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我校共同举办职业教育宣传周、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等活动,为两校师生搭建共同成长的舞台;积极为我校筹募建设资金,加快学校新校舍建设……

通道职中总投资1.2亿元、占地118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的新校园已全面建成。在三年前几乎是空白的荣誉墙上,贴上了118张市级、省级、国家级荣誉证书。今天,这所学校的学生是三年前的3倍,已成为湘西一所办学水平较高的中职学校。

朗朗的书声响彻了大山。

学校教师徐特艺、李升在给通道职中的学生上实训课

捐建的工艺美术实训工作室揭牌仪式

让古老的侗锦大放异彩

古老的侗锦走过了遥远的岁月,进入21世纪,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出现衰落趋势。贫困迫使通道年青人远走沿海,打工挣钱,织锦人才后继乏人。侗锦保护、传承、创新面临新挑战。让侗锦焕发光彩,走出大山,成为美院师生和通道人民的共同梦想。

2016年春天带着一丝暖意来到了通道牙屯堡镇,余克泉教授带领他的团队走进了粟田梅家,拜访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火炉旁,他们谈侗锦的过去和未来,谈侗锦的传承与创新,谈如何让侗锦成为侗族人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为了让侗锦这朵传统工艺奇葩走出大山,湖南工艺美院的师生们走进了大山,开启了他们和侗族人民的圆梦之旅。

从2016年春到2016年秋,湖南工艺美院先后派出14批次83名教师深入通道县开展田野调研,走访手工艺作坊32个,调研非遗传承人54人,整理侗锦、侗族服饰、侗族建筑技艺等侗族非遗技艺数字化台账3部,形成调研报告9个,提出建议125条,为侗锦走出大山制定了具体的路线图。

湖南工艺美院的领导和老师深知,要让侗锦出山,人才是关键。为了帮助通道县筑牢保护传承侗锦非遗的人才根基,湖南工艺美院组建“大师+名师”的培训团队,开发了侗锦设计、侗锦工艺等培训项目和与之配套的包括教材、视频、微课等内容的培训包,面向群众开展培训,共举办织锦技艺提升培训10期,培训传承人456人。

创新是侗锦的生命之源,唯有创新,才能使侗锦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大放异彩。湖南工艺美院用创新为侗锦注入活力:与通道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通道侗族非遗保护与研发工作站,组织师生开展侗锦创新研究和侗锦旅游产品研发,并将侗锦非遗产品推向长沙城市文化艺术节、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国际大学生时装展示周、全国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作品“广交会”同步交易展等大型展会。

三年过去了,师生研发的诸多侗锦作品变成了旅游产品,不少产品已成为湘西旅游商品的品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通道侗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党的十九大代表粟田梅带领乡亲用侗锦“织”出了一个脱贫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2018年,牙屯堡镇文坡村侗锦年产值达到500多万元,共有119户、529名贫困户脱贫摘帽;如今,全县形成了侗锦良性发展产业链,侗锦成了侗族人民的“摇钱树”。

粟田梅大师(右二)带领织女在织锦

侗锦创新产品

让追梦的脚步越走越快

通道境内侗族文化源远流长,侗锦、侗族服饰、蜡扎染、剪纸、雕刻、编织技艺、建造技艺等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瑰宝。独特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众多的民族工艺品企业,这些企业是侗族人民脱贫致富最坚实的希望。让更多优秀民族工艺品企业诞生,使通道人民追梦的脚步更快,成为湖南工艺美院必须完成的扶贫使命。

量身开发民族工艺品项目,助力通道民族工艺品企业打造特色品牌产品,是湖南工艺美院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学校专门设立了精准扶贫研究项目,投资35万元作为项目开发专项资金,立项49个深度对接通道民族工艺品企业的产品研发项目,并与15家民族工艺品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了21个研发团队开展产品研发。三年来,研发团队共研发民族工艺产品近500件套,其中,大部分被相关民族工艺品企业采用,部分已成为当地民族工艺品牌产品,被通道县人民政府转化为扶贫项目。

让“作品变产品”,是湖南工艺美院助力通道民族工艺品企业产品创新的又一重要举措。湖南工艺美院师生深入通道县开展实地调研和实践教学,创作融入侗族文化元素的课程作品、毕业设计作品2600余件套,一部分被通道民族工艺品企业转化为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在过去的三年里,湖南工艺美院师生共为通道民族工艺品企业免费设计产品包装470件(套),为刷亮民族工艺品品牌做出了贡献。

湖南工艺美院与通道县企业签约现场

师生研发的侗元素创新产品

师生为通道县企业设计的产品包装

2018年,通道县民族工艺品企业总数由2015年的75家增加到240家,文化、旅游产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400万元、13.1亿元增长到5500万元、31.8亿元。

在2018年湖南工艺美院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上,通道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欧瑞凡说:“湖南工艺美院师生的作品既富侗锦文化内涵,又时尚新颖,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我真诚希望与学校的合作持续深入开展下去。”

湖南工艺美院走进通道县已经三年多了,在这三年多里,通道县共有67个贫困村出列,有22951人脱贫。通道县的干部和群众都说,在我们脱贫攻坚中,湖南工艺美院功不可没,学校的师生已成为我们的亲人。(文/夏能权)

责编:肖静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我要问